技术创效及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和微观经济的关联研究
一、技术创效及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一)技术是创效主体
尽管如此,技术仍然是创效的主体,出于传统习惯,本文将技术进步贡献率称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将技术贡献率称为科技贡献率。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求解为科技贡献率的计算奠定基础美国数学家柯布(CW 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 Douglas)在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出一种具有优越数学性质的生产函数。柯-道(C-D)生产函数引入了技术这一因素,是用来预测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的生产和用来分析发展生产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4]。
式(1)中Y表示产出,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α和β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弹性系数。可以用A(t)、A0ert代替A,于是有: 式(1)、式(2)中的A为广义科技,由于它是随时间变化的量,故A=A(t),A(t)可具体化为A0ert,实践证明:除劳动、资金、科技以外还有如自然资源之类的要素参与创造财富,因此,A又可表示为TFP,即全要素生产率。对式(1)求自然对数,使右端变为线性自然对数加和的形式:
从式(7)字面上看,EA仅为科技年均增长率与产出的年均增长率的百分比,略作变换可看出它是“科技进步贡献的经济产出增量与经济产出增量的百分比”。同理,资金增长贡献率为:
式(8)中资金增长贡献率EK的经济学含义为“资金增长贡献的经济产出增量与经济产出增量的百分比”。劳动增长贡献率为:
劳动增长贡献率EL的经济学含义为“劳动增长贡献的经济产出增量与经济产出增量的百分比”。由于EA+EK+EL=1,所以只要控制年资金、劳动增长率,就可使EK和EL较小,EA较大。这似乎也反映出索洛余值法的局限,但可采用若干年(如5年)平均值代替当年值,消除算值波动。采用t年平均值计算时,其中: ①科技进步贡献率EA在数值上等于年科技进步率a与年经济增长率y的商;②科技进步率a是科技进步值ΔA与科技总量A的比值。而ΔA与一般物理量不同,至今没有合适的量纲表示,只能在计算所创收入时使用。他们的比值虽仍然没有量纲,却可以视作系数用于计算。A代表全要素的广义科技,以下简称“技术”,也是部分在用技术的总和。ΔA则代表一个计算期内的技术增量,即当年新研发技术、引进技术之和,以下简称“新技术”。③对“劳动”可理解为劳动者人数,L即为当年平均职工人数,ΔL即为当年新增职工人数。但也有认为劳动投入不同质,如丹尼森把劳动投入增长按数量与质量区分开来。1个博士劳力折合1·5个文盲劳力。乔根森则认为[5],劳动投入的增长是工作小时数和劳动质量这两者变动的总和。实际测算结果表明,如按后两者考虑,在高素质劳动力比重较大的发达国家中,要素投入量和最终测算结果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所计算的经济体的具体情况确定。④K为企业全部在用资本存量,企业中一般可用“总资产”代替。ΔK为年资本投入量,可用年投入资金乘以平均转产率计算。宏观或中观经济中,如果没有“总资产”数据,就需要将历年投入的增量资金按一定方法转换为年存量资本。
二、企业技术创效微观机理与科技对经济的贡献
(一)技术创效过程企业中,“技术创效”实际上是指技术要素与劳动、资金要素一起通过生产活动创造出经济产出,通过销售实现收入。经济产出主要形式是产品和服务。创造收入是创造效益的前提,本文“创效”多指“创收”,是指技术在创效过程中创造出多少收入。它建立在合理分离三要素对所创造收益的贡献额基础上。进而,科技进步贡献率为此提供了可能。企业技术创效的过程可以表示为:Y =E×S×I(13)式(13)中,Y为经济收入; E为技术在单位规模中创造的产出,它的大小表示技术效率的高低; S为技术运用规模,E和S成对出现; I为单位产出取得的收入,也被称为产出价格,产出价格与市场供求和该技术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效率相关。只要技术无交集,即某产出不是由两套或以上技术同时作用产生,就可以认为全部收入都是由该套技术(会同其他要素一起)创造的。式(13)说明,技术创造产出,技术运用的规模越大创造的收入则越大,产出的价格越高收入则越高。企业生产过程中,单一技术一般不能直接创效。所谓“新技术”是指成套新技术,即以有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为龙头,汇集各种配套技术,以这些配套技术的承载物(零部件及组合)组成一个新的生产装置进行生产。在装置所用各技术中,有的伴随龙头技术已经创新,有的常规技术通过优化已经处于生产最佳状态,可以把上述成组技术称为“新技术”。企业年新研发和引进的技术组合被视为企业当年新技术。
(二)科技贡献率计算式推导科技进步贡献率表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实质是增量与增量的关系。当需要计算新技术贡献额时,可采用当年(I)科技进步贡献率R′I将之从经济增量中分离出来。但当需要计算所有在用技术对经济产出的贡献额时,就需要采用“科技贡献率”。某年科技贡献率定义为该年全部在用技术的贡献额占该年经济总额的比例,它表示技术整体与经济总量的关系,是存量与总量的关系。
1·根据定义,不考虑技术替代进行推导第I年,不考虑技术淘汰和替代推导科技贡献率时,根据上述定义可知:
式(14)中,R2I为第I年不考虑技术淘汰和替代时的科技贡献率; x为计算起始年;ΔYi为第年i企业经济增量;Yi为第i年企业经济总量。
2·考虑技术淘汰和替代进行推导如上所述,企业的技术不断发生着淘汰①和替代。企业研发和引进新技术的目的是用产出效率更高的技术替代原技术或能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技术替代导致原有技术被少用或弃用,淘汰与替代同时发生,这实际上是企业技术的优化过程。毕业论文范文在资金和劳动变动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企业技术的优化和运用规模的扩大使历年创造的经济增量ΔYi越来越大。经济学家所说年经济增长率一定,由于基数越来越大,增量也越来越大,这只是叙述结果,而并未找到根本原因,其原因是上述技术创效的微观机理所致。所以,各年名义技术集合由于技术淘汰所创造的经济收入也在变化之中。设第i+1年时,第i年的技术淘汰率为ni+1i,第i年的剩余技术率为(1-ni+1i);可知第I年时,第i年的技术淘汰率为nIi,第i年的剩余技术率为∏Ij=i+1(1-nj+1j),则第I年在用技术集合的贡献额占经济总产出额的比例为:
准确采集第I年时各年n的数据很难,目前基本不可能,估算考虑替代后的科技贡献率须另辟蹊径。
3.将技术淘汰和替代转换为“创效效率”的变化进行推导如前所述,“技术效率(E)”表示某技术组合在单位规模中创造经济产出的多少,假设其在各年不变。用“创效效率(ηIi)”表示在第I年时,第i年在用技术集合创造经济收入多少。由于技术淘汰将减少淘汰发生年该技术集合中实际在用技术量,或减少某些在用技术的运用规模,导致淘汰发生年该技术集合创造的经济收入减少,本文称由于技术淘汰造成技术集合创造经济收入减少为“创效效率”下降。于是,本文将技术淘汰使较老年代技术集合收入损失描述为“创效效率”的变化,避免了对技术和替代的详细探讨而能得出正确计算值。设各年技术淘汰率均为n,第I年时,第i年剩余技术率为(1-n)I-i。则考虑技术淘汰,第I年在用技术集合的贡献额占经济总产出额的比例为:
“技术淘汰造成技术集合创造经济收入减少”的数学表示为(1-n)I-i<(1-n)(I>i),即第i年技术集合的“创效效率”由于每年技术集合都以相同的淘汰率使在用技术集合逐渐变少,故其创造的经济收入减少。某年技术集合创造经济收入减少往往被忽视。设Eji为第i年原技术组合被第j年技术组合替代时创造经济产出的效率Eji<1。“技术替代导致的收入往较新年代集聚”的数学表示为Eji>Ei(当j>i时),即替代技术(较新年代技术)效率比被替代技术(较老年代技术)效率高,但“集聚”的结果已经反映在各年ΔYi中。ηji可在I年与x年之间用插值法算出,当假设历年ηji变化相同而采用“直线内插法”时,ηji将变为仅随年数变化的ηi(=1-(I-i) /(I-x), (I-x)为采用数据时段的年数)。所以,第I年考虑技术淘汰和替代时的科技贡献率为:
如采用1979~2007年数据, (I-x)则等于28。根据(I-x)的大小,可以推算出计算误差。数据时段(I-x)越大,计算准确度越高,对误差的估计也越准确。但由于(I-x)愈大,ΔYi和ηi越来越小,故舍去较久远的年代对正确计的算影响不大。运用式(18)计算出在用技术贡献额:第I年技术贡献额=YI×R2I(18)
三、计算实例与结论
(一)实例计算以A企业为例,计算该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估算步骤:1·列出A企业2004~2009年各年总产值、年固定资产投资、年从业人员数量。2004~2009年A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原始数据见表1。2·令α+β=1,用软件SPSS拟合出资金产出弹性(α=0·32)、劳动产出弹性(β=0·68)。3·利用excel的计算功能求出历年的R1i,并估算出R2i。表1 2004~2009年A企业总产值、资金、劳动力投入情况
用上述方法,采用A企业2004~2009年数据估算出A企业2004~2009年平均科技贡献率为52%。上述估算没有考虑物价指数,实际计算时,应该剔除价格因素并采用5年集合平均值估算。上述模拟估算,只是为了说明估算方法,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在实际计算时,应该规范和统一,以求出尽可能准确且有可比性的数值。科技贡献率的估算将为科技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二)结论从测算结果看,A企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和资金投入,这两种要素的贡献率之和达到90%以上。而这两种要素中,科技进步对A企业的快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达到了52%。主要原因是A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和管理变革,加大了科技研发的投入,控制职工总数并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科技投入是最好的生产性投入,技术是创造效益的主体。企业在进一步优化配置科研资源,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力度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各项投入,必定能获得更大价值和收益。
摘要:基于索洛余值法,建立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并阐述其经济意义。从企业微观机理看,技术参与创造收入的多少与技术效率、运用规模和产出价格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企业拥有的技术集合随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淘汰或被替代,不断发生着效益的积聚和递减,将技术的淘汰或替代转换为“创效效率”的变化进而成功地推导出科技贡献率。最后将三要素创造的经济总量中技术贡献的份额分离出来并以实例进行验证。
关键词:技术创效;科技进步;索洛余值法;贡献率
Abstract:This paperbuilds amodel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the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Solow residual value. From themicrocosmicmechanism ofan enterprise,http://www.51lunwen.com/microeconomics/ technology-created income is related to tech-nology efficiency, scale and price. The technology aggregation is eliminated or replaced and effectiveness is concentratedordecreased. They are changed into contribution effectiveness and technology contribution rate. It shows how to derive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s testedwith samples.
Key words:technique create efficie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olow residual value; contribution rate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4.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6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4.
[3]科技进步贡献率研讨会.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论和实践[C], 2006. 4.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戴尔·乔根森.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名著精览[M].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1998.
本文编号:8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