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学市场主体理论的对称性和经济体系背后的伦理观倾向

发布时间:2014-07-29 13:11

一、微观经济学市场主体理论的对称性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理论体系中,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消费者和生产者(或称居民和企业)是两个并列的市场主体。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二者的角色是完全对称的:即在产品市场上,居民是产品的需求者,企业是产品的供给者;要素市场则正好相反,居民成为要素的(最终)供给者,企业则成为要素的需求者。以消费者和生产者这两个行为主体为核心,现代经济学的产品市场理论部分分别构造了两个理论体系:消费者行为选择理论和生产者行为选择理论。③本部分从均衡变量数目(仅包括自变量,以下同)入手,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理论分为了单变量均衡和多变量均衡两个部分,从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次分析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和生产者选择理论内容及其对称性以及方法的一致性问题。对于多变量均衡,从目标函数及其理论假设、约束条件、均衡条件及其含义等三个方面加以解释,并归纳整理配以图示(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单变量均衡在消费者选择理论部分被称为基数效用理论,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设下,主要的分析变量是总效用、平均效用和边际效用。在生产者选择理论部分以短期生产函数的形式给出,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假设下,主要的分析工具是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在同一理论内部,变量间的数学关系是稳定的,在不同理论之间,变量间的关系是完全相同的,这意味着完全相同的方法。

①双变量均衡是消费者和生产者选择部分的分析重点,表格对此也进行了重点分析。此时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均衡涉及到了两个内容(方程)之间的关系,即选择目标和约束条件。对于选择目标而言,在消费者选择部分的无差异曲线与生产者部分的等产量线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这在表中选择目标的文字表述和最后的图示中都可以看出。二者的基本理论假设也都是相应的边际递减规律,即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分别表示两个目标函数的一阶导数。消费者选择中的约束条件(预算线)与生产者选择中的约束条件(等产本线)也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这可以从相应的方程和文字表述及图形展示中看出。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在生产者的部分,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要素被分成了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而在短期生产函数中的唯一变量是劳动,长期生产函数的两个变量是资本和劳动。由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多变量均衡的分析方法是统一的约束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数法,所以最终的结论(均衡条件)都是目标曲线和约束线的切点所表征的目标函数的一阶导数值等于约束线的斜率:即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边际替代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相对价格),等产量函数的一阶导数(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成本线的斜率(要素相对价格)。更进一步的,二者意味着完全相同的市场哲学———主观符合客观,个别服从一般。二、最大化理论与成本收益分析中的“经济人”思想微观经济学关于市场主体的理论被称为“最大化理论”,表现为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产量最大化。

②从多变量均衡分析中,可以找到实现最大化的途径,他们都体现为某种形式的成本收益分析。消费者理论用预算表示成本,用效用表示收益,生产者的成本就是企业成本本身,收益则是企业的产量或销售收入。西方学者坦言:“经济学已经被定义为最优的利用稀缺资源的研究,即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的研究”(迪克西特,2003)。[4]正是这种以市场主体行为为特征的最大化理论构建了经济学的统一分析框架,20世纪经济学能够不断走向成熟就在于其始终遵循了成本收益分析,其作用对经济学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以贝克尔、布坎南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者”进行理论扩展的核心是成本收益分析的扩展。这种扩展的现实性在于经济问题的普遍化:即作为市场主体的人,越来越多地开始用成本收益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路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行为的扩展带来了经济人的泛意识化,人们开始更多关注自己的得与失。

“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全部著作构成了对‘经济人’范例进行经验验证的宏伟建筑,‘经济人’这种简化了的个人模式,用卡尔·布鲁内的话来说,即‘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是进行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①[5-6]成本收益分析和最大化理论明确集中地表现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观点:即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前途。”(斯密,1974)[7]“经济人”是经济学说史上对于人性最古典、最基本的人性假设,国内对于经济人思想的强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人是利己的,人是理性的。②[8]国内外经济学界对“经济人”的批评由来已久。出于方法论的考虑,国内的学者更赞同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而非斯密———米塞斯———哈耶克传统的个人主义;从伦理观来看,国内学者强调利他主义胜过边沁的利己主义;从对现实的描述性来看,国内学者大多赞同人具有的两面性———利己与利他并存;从不同行为的比重来看,大部分国内学者强调人的利他行为多过利己行为;从人类现实来看,国内学者认为利他的人多过完全利己的人;从结果上看,人们对斯密“无形之手”的功效产生了怀疑。还有一部分学者分析了经济人假设的历史反动性,认为其理念是对丛林法则的崇尚和向人类低级动物本能的回归。

 

三、经济人特征的“机器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由于其行为过于简单和机械化,被许多国外学者笑称为“机器人”。③[9-10]除了被批评者讽刺为“唯利是图”以外,新制度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视野范围内对“经济人”行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正,从而使其更加接近“真实世界”。一方面强调了经济人的动机应当从经济利益最大化过渡到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应当考虑个体决策的主客观环境,即外部的“不完全信息”和内部的“有限理性”。本文的研究并没有就此止步,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这个用以表述经济人特征的“机器人”的行为到底符合哪些人的特征,经济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或者更一般地讲,“经济人”的原型是谁?对“经济人”原型的考察是从微观经济学的体系入手,通过前面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选择理论、方法论的一致性和内容的对称性来展开分析的。一个很明显的逻辑关系是,如果两个主体的行为理论是对称的,那么其行为也是相似的,或者是完全相同的。微观经济学体系用他的“无形之手”推动着两个主体角色的某种比较。这意味着两种可能性:即是把生产者的行为比作消费者,还是把消费者的行为比作生产者?或者更直接地讲,是把企业比做人还是把人比做企业?如果是前者,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潜在伦理观如下:企业就像人一样,职称论文范文人消费的是商品,产出的是效用,而企业消费的是原料,产出的是产品。如同人的偏好形成外生给定一样,企业的生产过程也是一个“黑匣子”。这看起来似乎很荒谬,但或许正是如此,企业才被称为“法人”。如果是后者,其伦理观就是,人就像企业一样,人需要商品,就像企业需要原料来维持生存一样。

 

四、市场主体理论:消费至上还是企业优先西方经济学以生产者(企业)为中心,不仅仅是因为从体系上看,消费者选择只有一章内容,而生产者理论却至少有《生产论》、《成本论》两章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结构部分(也就是高鸿业先生所说的“单个市场均衡”部分),微观经济学呈现了如下图景:当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时,单个企业面临的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同一个理论延伸至要素市场时,微观经济学分析要素市场的需求情况并没有和前面一致,相反分析的却是要素市场的供给,强调了企业所面临的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产品市场侧重分析企业的供给行为,把需求看作是外生给定的。要素市场则分析企业的需求行为,把要素供给看作是外生给定的。供求两面,分析的重点都是企业,进行消费者分析只是为了理论的完整性,微观经济分析构成了企业经济学的框架。整个微观经济学体系已经暴露了西方经济学所谓“消费者至上”只是对原有“生产者至上”的修修补补,或者是遮掩其“生产者至上”理念的一个幌子。

所以人与企业相比的结果是,西方经济学把人比作了企业。问题是,人怎么能和企业相比较呢?人是社会的永恒主体,而企业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人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创造物,而企业却往往只表现为钢铁和机械的堆砌。人是可以比作企业的,因为企业的原型就是人。现代企业的出现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半部历史中,企业所有者同时也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资本家,资本家完全掌握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决策。斯密所处的时代大概是工业革命的同时期,他所能接触到的最新的二三百年的历史当然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历史。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资本积累时期也是资本主义最血腥的时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刻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前史完全暴露了资本家无止尽追求剩余价值的赤裸裸的本性,但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斯密看到更多的却是工业革命时期带来的生产力进步(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经济人”并非斯密的独创,但是斯密把它作为了经济学的基础。想当然的,合乎情理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资本在特殊阶段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当作了人类历史的一般,并把资本的进步性永久化了,把它作为理想和理念中的人应有的一般性特征写入《国富论》。回顾经济人思想形成时期的历史,可以明显发现:企业的原型是资本,资本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这也就解释了“资本雇佣劳动”之谜,因为企业的“经济人”本性就是资本本性。当然,资产阶级的学者不会愉快地接受这个结论。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利润最大化就是无止尽追求剩余价值,效用最大化更多是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效用的最大化。从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描述中看到了经济人非数学化的现实一面。众多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追随了斯密的观点,经过19世纪后期的边际革命,以资本家为原型的经济人逐渐隐去了他具有“人性”的一面,在现代经济学中只剩下了“机器人”的机械外壳。许多的资产阶级进步学者也有过相似的观点,只是限于阶级立场而分析得不够彻底。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在抨击斯密“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及其理论体系时就尖锐指出:“这个学说是以店老板的观点来考虑一切问题的”。①[8]这个分析一针见血,只是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李斯特没有也不可能更进一步指出:店老板就是资本家。

经济人的原型就是资本家,这个论断符合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许多人批评“经济人”作为经济学的行为人假设基础缺乏现实性,新制度经济学更倾向于“复杂人”的假设,把“经济人”假设中加进了信息约束和机会主义行为。例如程恩富认为西方经济学自利的“经济人”假设过于片面化,人的行为应当是具有主客观意义上的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段雨澜(2004)[11]认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具有合理性。但是如果把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明确指向资本和资本家,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家时,相信没有人再会质疑其描述的真实性。

 

五、结论

性评述对于学习者而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学习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首先揭示了微观经济学市场主体选择理论的体系、内容及其逻辑构架。文中的表格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基础,表格的框架可以使学习者更深入地学习微观经济学乃至整个西方经济学。在国内,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者大多具备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通过学习对“机器人”原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白西方经济学只是在现代现象的基础上拓展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析的基本结论,从而加深对于西方经济学方程和曲线的理解。对于授课者而言,正如高鸿业先生所说,市场主体选择理论是整个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的第一个层次,自然也是最深的层次。驾驭这个部分的结构,理解经济人的原型,不但可以把西方经济学和学生已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讲解还可以入木三分,更具穿透力和解释力。

对于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编撰者而言,把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是教材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如果把内容的对称性和层次性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对学习者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在全局上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分析研究者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西方经济学在国内得以广泛传播。国内的西方经济学家大多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数理基础。然而正如弗里德曼展示的,增加必要的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知识对于应用西方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多掌握中国历史的资料有助于中国经济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用西方经济学日益精妙的分析工具去分析中国经济问题,但是正如许多研究揭示的,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预测中国经济问题远不如预测美国同一个问题准确,不论预测的工具多么精妙。要预测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基于中国的事实建立模型,走“从零散事实到典型事实到规律发现”之路(王诚,2007)。[12]按照经济人的实质就是资本的理解,用西方经济学预测经济问题,只要预测中或多或少涉及行为方程(所有的行为方程都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以前面的两个方程作为出发点),其准确度就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资本的控制力,也就是究竟有多少资源完全按照资本的方式来运营,或者究竟有多少资源置于资本的控制之下,如果完全按照资本方式运营,则暗含了“人人都是资本家”的假设,或者资源(包括劳动者)都置于资本家的控制之下。其次才是资本的理性,即资本的成熟度如何,有没有按照“经济人”的行为方式运营,其中人格化资本主体是不是具备资本运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其他能力等。

 

摘要:消费者和生产者是微观经济学的两个行为主体,通过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理论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来揭示两个行为选择理论的对称性与行为的相似性,并从微观经济学体系的角度探讨市场主体行为选择理论背后的伦理观和价值趋向。从体系上看,作为西方经济学基础的“经济人”是对企业行为的一种类人化表述,其原型就是资本家,是资本关系的人格化。毕业论文客观上以“经济人”假说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进行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取决于资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其统治地位越强,资本的理性越强,经济预测的结果越准确。作者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者、教授者、分析研究者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市场主体;对称性;伦理观;经济人;资本家

 

参考文献:

[1]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齐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方法[M].冯曲,吴桂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享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张恒龙.论“经济人”假说在微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评论,2002,(2).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8]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J].教学与研究,2003,(11).

[9]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周洪,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0]查尔斯·琼斯.经济增长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编号:8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8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5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