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贸与环境协调的评价与预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无论生产、消费所有的服务和商品归根结底都是依托于自然基础产生的。利用自然环境、开发自然环境的活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在早期因受生产力的限制,人类基本不会较大程度上改变环境。“适应自然”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最初表现特征,表现为人类与自然的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协调,直至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解放,这一阶段才告一段落。即使是在这一阶段,人与环境之间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只不过与现在全球性的表现不同,环境破坏的规模相对较小。
18 世纪蒸汽机在纺织上的应用,标志着工业革命开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升,对于自然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再加上在环境保护认知上的不足,导致环境污染频发。工业革命至今环境公害泛滥,环境问题凸显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与化石能源的大量应用造成了各类环境危害。伦敦的烟雾事件,死亡人数达上千人。第二时期为上世纪 40 年代,属公害发展期。随着石油和煤使用量的提高,环境公害发生加剧。第三时期为 20 世纪 50、60年代,此阶段为环境公害的泛滥期,著名的“八大环境公害”便发生在此时。
这种背景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问题之一。1962 年,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发表了,该书描述了近年来的自然危害事件,并指出:生态环境不能改善其恶化趋势,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1966 年,鲍尔丁提出“循环经济”理论,认为人类要循环利用资源才能延长地球系统的运转寿命。1970年 4 月 22 日,大规模的环境游行在美国爆发,这一天被定为“地球日”。1972 年,丹尼斯等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书中指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不能出现良性转变,在未来的 100 年以内,这个星球或许会迎来增长极限。即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增长的极限》的发表,引起了全球强烈的反应。同时 1972 年在斯德歌尔摩召开了有 114 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随后美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 1980年发表了《2000 年的地球》的报告,文章指出,按照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环境恶化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
1.2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对蓝区“经贸—环境”体系进行研究,利用 DPSIR 框架模型构建蓝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蓝区环境可持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将蓝区的对外贸易、蓝色转型、能源转型作为重点分析对象,确定蓝区经济环境协调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了蓝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并提出蓝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型方案。
1.2.2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广泛收集前人文献著作,分析评述相关经济环境协调体系的研究模型及相应的研究方法,总结相关理论奠定本研究理论基础。
(2)模型分析法:根据 DPSIR 框架模型构建蓝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该框架模型为蓝区蓝色转型、蓝色发展提供相应的升级路径。
(3)数理分析法:将主客观分析方法运用于分析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评估蓝区经济环境协调体系的侧重方向,为下一步的经济环境建设、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依照DPSIR模型的因果关系构建蓝区经济环境协调的指标体系,利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章 环境—经济协调的相关理论
2.1 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的衍生物,彭再德等学者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区域环境、状态维持平稳,区域环境功能不出现退化,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Schneider 认为,“人口增长、经济需求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最大值即为环境承载力”。Park 和Burgess(1921)对土地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认为食物资源的产出与地区人口数量之间存在一个恰当比例,来保障居民生活。20 世纪中叶,随着自然资源枯竭和全球环境恶化等问题的爆发,使得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广泛开展,承载力理论进一步深化,逐渐与环境退化、生态破坏、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相结合。1968年,环境容量概念第一次被日本学者引入环境科学中,这成为了日后环境承载力形,但此理论将重点置于环境的对于污物的处理方面,无法全面解释人类生活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联。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应运而生。在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同时,污染威胁着人类生存。在充分认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将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的概念相互结合,环境承载力理论初步成型,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中来。
目前看来我国学者在承载力的研究中主要的方向为环境承载力、旅游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并依托相应的评价结论对某地区或者某产业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出合理规划。如刘丽群(2013)从水资源、土地资源、水环境、地质环境四个方面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发现蓝区目前承载能力相对较差,为了改善其承载力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刘佳(2013)运用 PSR 模型对 2000~2009 年蓝区 7 个沿海城市的海洋资源承载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发现蓝区整体承载力水平相对稳定,但是随着开发的进一步增加,海洋承载力出现恶化趋势。
.......................
2.2
循环经济理论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物质循环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1966 年,在宇宙飞船的启发下,鲍尔丁认为应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鲍尔丁主张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资源的循环式经济,用来替代单程式经济。
循环经济主要包含自然循环与工业循环。其中,自然循环指环境吸收消化废物、并将吸收的废物作为原料再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工业循环则是在企业或工业园区内人为推动的物质循环过程,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资源。这两种循环都为再生产提供原料,并创造消费外的直接效用。
循环经济的路径: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来组织经济活动,用最少的环境、资源代价换取最多的经济收益,最终实现企业、产业之间的正反馈模式,形成集约式、可持续性发展。
20 世纪末循环经济理念被系统地引入中国学术界,此后其理论收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其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从简单的废物回收利用逐步扩展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陆学(2014)指出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表明,循环经济是资源持续利用理论的核心部分,资源效用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领域,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源效用的衡量标准不同,传统经济中将货币这种经济衡量方式用来衡量资源效用,而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用除了必要的经济价值外,还体现了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但是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依然处于初期阶段,并没有大一统的理论,循环经济的计量也存在很大的分歧,第一,资源的可持续是整个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但效率与节约存在一定的差异,更不代表可持续性。第二,效率分析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生态效率本质上是投入产出的比值,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具有明显的主观偏好,当投入产出指标选取出现变动时,测算结果可能会出现难以忽略的“差距”。
............................
第三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现状 ............... 15
3.1 蓝区概况 ............... 15
3.1.1 自然禀赋概况 ............... 15
第四章 蓝区经贸协调发展 DPSIR 模型构建 ............. 18
4.1DPSIR 模型结构 ............. 18
4.2DPSIR 指标体系的建立 ........... 19
第五章 指标体系评价及协调度分析 ........... 35
5.1 GM(1,1)模型预测 ............. 35
第五章 指标体系评价及协调度分析
5.1协调度与发展指数
5.1.1双系统的协调度
在这里之所以要重点研究协调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协调发展。此外结合相应的系统学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目的性,即当系统存在多个目标是,要从系统整体出发寻求系统效用的最大化。系统学几个发展趋势之一即为协同学。
协同是指系统中各要素或各子系统间在发展、运行过程中的合作、协调和同步。它具有两层内涵:一、事物或系统内各要素相互配合,讲究和谐原理;二、事物或系统从一种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化过程中,从相互独立到相互作用,从而促使系统转型升级的过程。协同有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放大系统功能,创造出局部所没有的整体功能。
目前两系统协调度的测定的理论相对比较完善,常用的有借用几何方式的欧氏距离的测定(傅珊,2013)、基于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的耦合度的测定(冯德祥,2013)以及基于离散系数的变异系数法(张婧,2011)。
...........................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借助 DPSIR 框架,通过理论研究,将 DPSIR 框架与蓝区经贸协调发展相结合,对蓝区经贸环境协调发展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结合相关文献、可持续发展理论专家意见,,构建了包含 53 个指标的蓝区经贸环境协调发展体系,通过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确定各指标对蓝区经贸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同时利用发展指数与协调度概念,对蓝区经贸环境协调发展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借用 GM(1,1)模型在 10 年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 5 年期的预测,发现蓝区整体的总体的发展指数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经贸环境协调性经历了从勉强协调到初级协调,但是在能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发展要落后于经济发展,且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认为蓝区经贸环境非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为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及意识的落后等。
结合 DPSIR 框架提出了从环境保障、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管理完善四个方面的综合保证体系,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出发,提出了蓝区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策略,三者既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又要相互配合,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三元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结构。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64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