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研究
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常常会有其内在還辑,就会给人们的归因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评判标准。例如,"杨珊殴打王丽"和"杨珊表扬王丽",大多数倾向于把前一事件的发生归因于事件的实施者"杨珊",而把后一事件的发生归因于事件的受者"王丽"。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描述人际事件的句子中包含了隐含因果关系动词(民udolph&F6rsterling,1997)。这些隐含因果关系动词所携带的因果指向性信息可提示导致事件发生的责任人。通常情况下,对于他人相关的人际事件,人们会依据描述事件的句子中所包含的隐含因果关系动词的指向性进行归因。如果把隐含因果关系的人际事件中的实施者或接受者替换为自我,例如"我殴打杨丽"和"王珊殴打我",这样就可以探讨当有内在因果关系和一定的评判标准时人们的自我服务偏向。人类对自我的认知不仅会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而且容易受到个体的主观需求、愿望和偏好的影响。当个体追求积极自我概念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发生冲突时,人们会根据客观事实形成准确的自我认知还是为了维护积极的自我概念出现自我服务偏向呢?本研究将围绕此问题,考察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的行为及其脑机制。
......
第二章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问题提出
以往的研究指出,自我提升动机或自我保护动机并不是与自我概念相关的唯一动机。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对自我的能力、观点等有准确的了解,即自我评价动机。自我评价动机促使个体对自我进行准确的、客观的认识,而不是一味地维护积极的自我形象。在隐含因果关系的人际事件中,由于陰含因果关系动词所隐含的因果指向可以为人们的归因提供一定的线索和标准,此时,自我评价动机很可能被激活。目前,对于隐含因果关系中是否存在自我服务偏向及其脑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的首要目的在于考察隐含因果关系中是否存在自我服务偏向。进而,通过操纵自我在隐含因果关系中的实施者或接受者角色考察其对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及其脑机制。此外,本研究还操纵可以改变自我状态的情境变量,考察其对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
二、研究方案与研究假设
本文拟通过系列研究来考察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脑机制。为了与外显责任归因相对照, 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考察了隐含因果关系和外显责任归因中的自我服务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在实验1A和1B中,使用隐含因果关系动词构建自我或者他人相关的积极事件消极事件,并操纵自我在人际事件中的角色,通过与外显责任归因的对照,考察隐含因果关系中是否存在自我服务偏向。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在实验2A和2B中,分别操纵个体的自我觉察水平,考察其对两类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在实验3A和3B中,分别个体的权力水平,考察其对两类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研究三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在实验4中,使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自我在人际事件中作为实施者或接受者角色对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的脑机制。第三章实验研究.......23
研究一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研究.......23研究二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37
第四章总讨论与展望.......76
—、总讨论.......76
二、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80
三、研究展望.......81
结论..........85
第四章总讨论与展望
—、总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当存在一定的归因线索和评判标准时,人们对隐含因果关系的人际事件的归因出现自我服务偏向。而对自我服务偏向的两个成分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人们对隐含因果关系的消极事件而非积极事件的认知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自我保护偏向,而没有出现自我提升偏向。以往的研巧发现,自我服务偏向的出现是由于人们有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护动机。努力提高自我相关的积极结果的价值有助于提升自尊,而尽量避免因消极结果而受到惩罚则可保护自尊不受威胁。因此,自我提升动机调节个体的离级需要,可以让人们自我感觉良好。相反,自我保护动机是一种应急系统,当自我形象将要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该系统才启动运行。在隐含因果关系的人际事件中,由于事件本身有其内在逻辑,存在一定的归因线索和评判标准,此时个体的自我评价动机可能被激活。自我评价动机促使个体形成关自我的准确认识,而非追求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自我评价动机与自我提升动机(或自我保护动机)会产生冲突。本研究中发现隐含因果关系中存在自我保护偏向而非自我提升,这可能是由于人们的自我提升动机受到了自我评价动机的阻碍,而自我保护动机则不然。二、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及其脑机制。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往的研究多在外显责任归因中考察自我服务偏向。本研究引入隐含因果关系动词,构建包含隐含因果关系的人际事件描述,通过将人际事件描述中的实施者或接受者替换为自我(例如,"我殴打杨丽"和"王珊殴打我"),从而能够探究当有内在逻辑和一定的评判标准时自我服务偏向是否出现以及如何表现。2.与传统的外显责任归因相比,在隐含因果关系的人际事件中还可操纵自我在人际事件中的实施者或接受者角色,考察其对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3.通过与外显责任归因相对照,本研究系统考察了由情境所诱发的自我觉察水平和权力水平的变化对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
结论
通过上述三个研究中的7个实验,本研究从行为和脑机制层面对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进行了考察,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一)隐含因果关系中存在自我服务偏向。二)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受到自我在人际事件中的实施者或接受者角色的调节。相对于接受者,个体作为实施者更不愿意把消极事件归因于自我。(三)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不受由情境所诱发的自我觉察水平和权力水平的变化的影响。与之不同,外湿责任归因中的自我服务偏向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调节。(四)背内侧前额叶的激活与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有关。相对于自我服务偏向,个体在做出相对客观的自我评价时背内侧前额叶的激活更大,表明背内侧前额叶的激活可能与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的抑制有关。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164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