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课与课衔接问题探讨——以岳麓版必修 1《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为例
1 绪论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各个学科都进行了新教科书的编写。历史教科书变化很明显,被广大师生所熟悉的通史体例已变成专题模块,历史被人为的划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同时为了兼顾学生兴趣所在又编写了六本选修,必修加选修的历史教学模式已被推广开来,并且越来越多的省市加入全国统考,历史教科书版本的不一样,选修的不一致,给广大师生带来很大的挑战。由此就愈发的突出历史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历史是一个整体,在九本历史书中很多事件都是有联系的,同一个史实被分散在不同的课文中,打破了顺序,但是历史事件本就是按时间的脉络进行,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脉络尤为关键,所以为了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关联性,处理好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在学术探讨中于本选题的直接文章很少,但是分开论述的成果很丰富,关于教学设计的专业著作,期刊、学位论文,课程内容材料的整合,初高中不同阶段历史知识的连接等都有很大的成果。无论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是课堂的实例分析;无论是从宏观角度的探究,还是从微观视野的聚焦;无论是置于世界洪流中,还是定位于本国进程内,都是学术界呈现给我们的既有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将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两课之间的衔接问题,试图摸索出一点解决课与课之间衔接问题的方法,并且希望将理论与操作联系起来呈现出研究成果,给今后的即将从事的教育工作提供比较好的借鉴。
.....
2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与课的衔接问题分析
2.1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与课的衔接存在的问题
历史给人的直接感受就是一连串的年代、事件名称,学习起来无趣至极,上课时也是昏昏欲睡。最受当今文科生青睐的专业,一曰经贸,一曰法律,一曰外语。历史?对于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下的中国,实属不急之务,冷门之范畴。①虽然历史有些枯燥,但是历史无处不在,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能讲出些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等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就是历史。向他们传这些知识的通常来说都是年长者,或者是影视剧。小学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学的历史课,大学的近代史纲要都是学生必修,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外面一遍一遍的乏味陈述中也已黯然失色。作为选择了学习历史学科的高中生来说,教师要怎么讲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与思维就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对于他们所熟知的一件历史事件却会在三本或者更多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出现,如何处理好这些知识点的衔接以避免重复更是重中之重。高中历史教学中课与课的衔接主要有下列三点问题。
2.2 写好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处理好课与课的衔接
每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有其特点,以重庆地区为例,各学校选择教多的是人民版和人教版。人民版内容详实,资料丰富,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减少老师收集资料的负担,教科书辅助系统的设计更加丰富多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条件。人民版的高中历史课本所展示出的一些特色是响应了新课改的精神的,它将教科书的“学本”功能体现的十分到位,并且能够使历史的教育功能更好的展示出来。③但是由于人民版所编排的内容较多,会增加上课内容,一节课的时间显得不充足,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人教版的编排内容体系比较完整,展现出清晰明了的知识脉络与有序的条理,语言精辟简练。这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④学生易学,老师易教,但是深度不够,需要老师挖掘。少数学校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岳麓版内容精炼,脉络清晰,独特但是内容太少,跨度太大,难度较深,教学深度不易把握。岳麓版教材在具体细节知识点的把握不如人教版丝丝紧扣课标的要旨,这样在基础层面看显得略微头重脚轻。⑤四个版本的教材各有所长,但都是秉持着以课标为基准,在内容的选择上都是精挑细选,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3 解析岳麓版必修 1《英国的制度创新》及教学设计呈现...............12
3.1 解析岳麓版必修 1《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123.2《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呈现.......... 14
4 《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分析及衔接问题探讨.......................28
4.1 设计意义.......................28
4.2《英国的制度创新》与相关三课的衔接问题探讨.................28
4.3 课与课衔接问题的解决措施................31
4.4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35
5 结论.............36
4 《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分析及衔接问题探讨
4.1 设计意义
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研究,参与到课堂之中。但是学生对于政治制度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进行新课讲授的时候老师要多加引导。本课的设计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对于理解有难度的知识点,老师能做到适当补充介绍,联系后面要学习的内容深浅,恰到好处的讲解。对于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能得出的结论,就采取呈现材料,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学生思维一直在运转,他们是课堂的主导者。第二,注意课与课的衔接,恰到好处的进行穿插介绍。一篇新课,它是处于一单元,一本书,一套书中的一课,,和前后课、选修课、必修课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比如在背景介绍时,由于课文本身没有系统讲述,需要教师加以补充。在本课的设计呈现中,补充介绍了资产阶级革命,圈地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等知识,这些内容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陆续学到。但是和英国联系最紧密,是英国特色同时又是课标有多次要求的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以在介绍时多讲解补充知识,联系到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对克伦威尔的认识内容,从高中入校时就有意训练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识。再比如进行代议制的讲解时,提前介绍了后面两课要学习的美、法、德的政治制度。4.2《英国的制度创新》与相关三课的衔接问题探讨
本课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在内容上是有很大联系的,因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没有和前一课联系,也没有分析与下一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的衔接,因为在同一单元里,教师们都会自然而然的进行联系分析。本文着重分析其与跨度比较大联系比较紧的课与课之间的衔接问题。.....
5 结论
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课与课的衔接问题,教学设计已成为教师们选择备课形式的一大趋势。教师们能够通过数学设计展示其新课教学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并联系分析有衔接内容的课文,得出以下两点课与课衔接问题的关键:第一,课标永远放在第一位。课程标准不像以往大纲要求,一纲一本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是一标多本。一份课程标准,对应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每个版本在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介绍上所选取的材料不一样,结构不一样,甚至结论都有些不相同,在地方自主命题的高考年代是完全不成问题,但是在高考改革之后,更多的省市加入全国统考,各个省市所学的版本各异,要如何把握知识点成为关键,课程标准是唯一的依据。在处理课与课衔接问题时也是要依据课标要求将知识进行剖析,整合,高效衔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们需要明确,每一课所要讲的内容都是有相关课标规定的,根据课标制定重难点,是一节新课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有衔接内容的不同课文之间所要提到讲解的内容就需要以此来进行界定,不能喧宾夺主,适度即可,课标就是这一界定标.准。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69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