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户生计协调发展研究
1绪论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地区空间接壤和重叠、资源相互交错、利益共存,形成相互影响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二者的协调和统一不仅关系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关系到社区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城镇化进程加快等,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焦点是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核也是保护与发展的利益关系协调。社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重要相关利益者,在我国抢救式保护过程中,他们更多被认为是威胁者,忽视了他们在保护中所承担的成本与应获得的利益,居民的生存权受到严重挑战,更深层次的发展权也无从体现(王献海,2011)。生态保护对贫困影响己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11-2010)》等重要决策中予以考虑。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全体会议,要求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与扶贫开发、农民増收、民生改善起来,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降低民众生产生活对生物资源的依赖,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使人民能够共享保护与发展的成果。
........
2研究基础
2.1概念界定
收入采用Arild等(2014)的定义,即由劳动力和资本带来的增加的价值。本研究中农户的家庭总收入为一年内家庭人均净收入,等于家庭上一年报告的净收入除以成人当量单位。收入的来源根据调査工具的设置共分为三类,包括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林业收入、务工收入、经营性收入、补贴和他收入。其中,自我雇佣型的收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个体经营)等于毛收入减去投入品成本得出(个人机会成本和折旧成本不含在内)。务工收入等于务工收入减去务工期间生活支出。农户的各项收入来源定义及其姐成见表2-1。其中,准确评估林产品的价格非常困难(Angelsen等,2014),本研究中采取市场价值法来评估林产品的价格。对于销售的林产品采取出厂价格来评估,对于薪柴等用于自身消费的林产品,采用替代价格法(如市场上交易中的薪柴价格)来评估。
2.2理论基础
围绕可持续生计、经济和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工具,通过这一框架可以很好的分析物质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探寻发展机构在提升人民生计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英国国家发展部提出的可持续分析框架应用最为广泛,也被诸多国家接受。英国国家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分析框架中,包含多个部分的内容,例如生计资本、环境的脆弱性背景、制度结构、生计输化以及生计战略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了构成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要获取可持续生计,就必须具有生计的资本,要利用这一资本在脆弱的环境背景中获得发展。资本的可获得性与背景相融合,同时在制度和政策的影响下,得出结果,生计输出结果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计资本,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3保护与生计协调的理论分析.......25
3.1保护区带给了农户什么.......253.2不同主何;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策略.......31
4研究区域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37
4.1研究区域概况.......37
4.2数据收集情况.......41
5农户的保护态度及行为:基于保护成本收益的感知.......49
5.1农户对保护成本收益的感知.......50
5.2农户对保护的认知及态度...........61
9保护与生计协调发展的反思
9.1资源依赖与资本可获性:脆弱性生计
从保护区管理条例来看,我国保护区根据保护重要性的差异实行分区管理,不同区域保护级别不同。然而由于保护区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工程,因此通常整个保护区范围内资源利用都是有约束的,导致了农户自然资本的不可获得性。保护区对农户资源利用的约束包括木材采伐、薪柴采集、放牧、野生植物采集的限制。保护区内资源利用约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约束强的保护区在减少森林退化方面表现更佳。然而,资源约束同样对农户生计造成一定影响,增加了农户生计水平的脆弱性。首先,资源采集约束减少了农户的收入来源。此外,资源采集的约束影响了农户的就业。第兰,资源利用约束如果没有有效执行,还可能导致农户非法采集活动的增加,从而增加保护区与农户冲突的风险。最后,保护区内资源的严格约束也会导致保护区外农户更多地短视行为,即加大木材采伐和薪柴采集。9.2"动物权"还是"人权":谁来承担保护的成本
在现行法律规定之下,野生动植物是被当作人类的财产来看待的,这种财产的管理是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正当性依然取决于人类利益的需要和满足。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野生动植物保护是为了生态平衡或者保护环境,这本身就意味着人们意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或者意识到野生动物具有内在价值。人类现在之所以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因为和人类赖生存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可能利用潜在价值没有充分认识到,避免这些资源在人类对之充分认识之前,在纯市场、商业或者因社会分配不均、发展不平衡等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等因素的驱动下而灭绝或使环境、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不可逆转的退化。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持生态系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己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那么扩大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提高保护级别似乎就变得理所当然。当全社会都高赞保护颂歌的时候,似乎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底谁承受了保护的成本人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最大可能地保护或者恢复区域生态系统,使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数量有所增长至少不会锐减,那么资源的保护就成了保护区周边社区暂时贫困或者长久贫困的源头。一个连温饱还不能保证的人,是没有动力去保护动物。人最大的利益就是生存。人在本质上是自然的产物,生存的权利与生俱来。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国家政策法规的限制,周边区域的人们生存资源及空间受到影响,农户的生存权必须予以考虑。......
10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本研究利用某省保护区微观农户数据分析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户生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研究了农户的保护态度及行为、保护区对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的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及对保护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户保护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生态旅游经营收益、保护区工作收入是最主要的两大保护直接收益因素,野生动物致害、农林地被占是研究区域农户承受的最主要的两项直接损失。加强与外界联系以及社区环境改善是农户认同率最高的两个保护间接收益因素,木材采伐受到限制和薪柴采集限制是农户认同最高的两个保护间接成本因素。获得更多保护直接收益的农户通常保护态度积极。农户的直接保护受益同家庭财富呈正相关关系。农户的保护认知及保护态度分析得出:多数农户对保护都持较为积极态度,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年龄越低、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同保护区接触越密切,其保护态度越积极。此外,农户的保护收益同保护态度正相关,而保护成本同保护态度负相关。农户保护行为分析得出:积极的保护态度、较高保护收益、密切的保护接触、较高的家庭财富,以及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户保护行为有正面影响,对资源利用和生产投入行为有负面影响;而更多保护成本、较高的资源禀赋对农户保护行为有负面影响,对资源利用和生产投入行为有正面影响。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169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9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