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贫困县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研究---以辽宁省义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6-11-14 20:52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贫困县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研究---以辽宁省义县为例
国务院于2001年5月29日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决定中指出:/基础教育是国家的发展以及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条件,而且基础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因此基础教育的实施必须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用财政切实给予保障。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5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意见的通知6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制度工作,认真组织,精心实施,确保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2007年国家颁布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6中要求,要努力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形成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并提出要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普九目标"
2010年7月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正式颁布实施5纲要,将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发展任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我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财政与政策支持的条件下,可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义务教育本质上是公平的教育或平等的教育,这种统一性,平等性实际上蕴含着少年儿童不仅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得到平等;在享有同等质量的教育也有相应的保障“要确保义务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高低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国家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不仅是保障义务教育的公平,让每个适龄儿童与少年能够进入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更为重要的是保障进入学校的儿童与少年能够接受同等质量要求的教育”。
教育评价是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完善教育管理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0的教育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担负着统筹管理县域内义务教育的重要责任"按照科学的方法评价县域内义务教育质量,给教育管理部门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决策的引领作用,对于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对推动基础教育以及县域内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各地区对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标准尚不统一,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先走一步,制定了若干评价标准,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发展滞后,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特别是这些地区情况复杂,制定评价标准的难度也较大。
(二) 选题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富足需要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一直都是政府、民众与学者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国城镇与农村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之一,同样教育资源在城镇和农村的布局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农村教育问题凸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生活的安定,这也将影响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等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促进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初等教育的发展,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改变贫困收入现状具有长远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基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贫困农村不仅仅在经济上发展迟缓,其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导致了贫困地区的居民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落后性又对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长期的负担与拖累,造成贫困农村教育产出低效的实际局面。小学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类公共产品,已然是贯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基本环节之一,中央及地方政府对教育逐年增加的财政支出,在结构上一直是偏重于农村地区,,但支出总量上的刺激力度、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及对应教育监管机制设计问题,仍然制约了我国教育尤其是贫困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两基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其中的义务教育质量如何在贫困地区巩固一直都是教育聚焦的难点所在,如何在完成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实现教育质量尤其是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改善制约教育发展的落后教育理念?如何不断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的教育顽疾---教育内容的陈旧问题与以“填鸭式”为主的老套式教育方式,真正贯彻实现素质教育?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相关性。
作为义务教育重点构成的小学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更是奠定良好教育基础与保证教育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小学教育基本上部分替代了发展并不完善的学前教育,其在教育体系中的承前启后作用十分重要,贫困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质量普遍不高是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长期顽疾之一。小学教育在这些地方的落后,直接影响的是农村小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与再升学率,这将极大地影响农村小学生对今后人生的规划与职业的选择,难以实现教育支撑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效用。以贫困农村的小学教育为选题,正是基于我国相关教育政策出台的时机,尤其是我国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善、不统一的非标准化时期,在教育现代化口号在城市已经贯彻实施的进程中,如何从构建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开始将农村教育现代化也提升议程,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意义所在。
三、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论文创新点
第一,运用实地调研数据,构造贫困地区小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第二,运用改良的PEST模型法,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影响贫困地区小学教育质量的条件因素;
第二,提出优化与改善贫困地区小学教育质量的可行性建议;
第三,提出的对策建议偏重于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监督机制缺位等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现实意义强的制度性设计。
(二)论文不足
第一,囿于人财物等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的相关数据不够详实;
第二,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对策建议的普遍实施需要因地制宜施行
本文编号:174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7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