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松花江长三角两地农防林现状及营造措施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14 20:56

松花江长三角两地农防林现状及营造措施分析


摘要:农田防护林建设对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不同地区农防林建设也应遵循当地环境及发展要求。本文以松花江及长三角两地为例,认为当前农防林建设存在着农田防护林更新严重滞后、农田防护林质量不高及意识不够、结构不合理、病虫害发生频率高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从地理位置、国家政策及思想观念三方面对两地出现不同问题所采取差异性措施的原因进行了探析。通过本文的分析及比较,对我国当前的农防林建设及相关应对措施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松花江;长三角;农田防护林


引言


农田防护林是是农田的天然屏障,更是林业生态工程的主体,一方面能保护耕地免受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有效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起着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效,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有鉴于此,农田防护林的建设相当重要。建国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田防护林建设,在我国西北部及长江黄河沿线多地都修建起防洪抗涝农防林。松花江与长三角两个区域有着不同的地理区位及自然环境,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与维护理应有着自身特点,本文试以松花江及长三角两地为例,,对农田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略作探讨,对二者的产生原因也做了简略分析。

目前松花江地区农田防护林的问题主要在于,平原农区面积辽阔,暴风等灾害频发,防护任务繁重。而当地农防林建设老化严重,树木更新滞后,导致农防林的功效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当地农防林在建设之初较为粗放,树种单一,整体质量不高。针对此,本文在治理措施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加强林带维护及更新,同时需要优化林网设计,精心搭配树种。整体而言,要注重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结合松花江平原土壤肥沃、面积辽阔的特点进行林网布局和树种搭配。
长三角地区与松花江地区相比,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与经济、人口密度等社会条件有着显著不同,在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有较大差异。首先,长三角地区由于普遍注重经济效益,对农防林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其次,由于气候环境舒适及林网树种布局不合理,存在着病虫害多发的问题。针对此,本文提出的治理措施有: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农防林建设和保护意识,二是优化农防林规划设计,最后的重点是加强病虫害防治。[1]整体说来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提高幼苗存活率,加强农防林的日常更新维护。
松花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在农防林建设问题及政治措施上面都表现出诸多差异,究其原因可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地理位置不同所带来的自然环境上的差异;其次是政策差异,松花江地区落实物质利益原则,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得以调动,而长三角地区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城市化程度较高,切实加强的耕地保护政策与农防林建设略有冲突;最后对两地的整治观念略作分析。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松花江与长三角地区在农防林建设及整治措施方面的诸多不同,这些差异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在农防林建设及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的治理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农防林的保护作用,实现各方面利益最优化。


1松花江地区


1.1松花江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发展现状

1.1.1防护任务繁重
农田防护林可以保护农田的耕种,控制区域的环境,改善该片区域的生态环境。在松花江平原农区,农田面积较大,暴风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会直接给农田带来大面积损失。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松花江地区共有农耕地1400万亩,农田林防护程度比较低,不到耕地总面积的15%。目前松花江地区尚有近一半的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有超过70万平面米的地区已规划的农田防护林用地尚未造林。所以,松花江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必须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的质量。
1.1.2农田防护林老化严重
在广大的松花江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以带状的形态处于平原的耕地边缘、路边或者水边,通风、光照和水肥比较丰富,树林生长周期短,所以树木的老龄化速度就比较快。目前,松花江地区已有超过80万亩的农防林进入老龄化状态,这些防护林的数量几乎占了农田防林总面积的38%,因为当时是成规模造林,而且是同时造林,所以防护林的老龄化时间也非常接近,大面积老龄化树林的存在,不仅对林木蓄积造成了消耗,而且还很容易引发一些虫害疾病,给防护林的整治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2]
1.1.3农田防护林更新严重滞后
与农防林老化接踵而至的问题是,林木更新已跟不上步伐。目前松花江地区成熟树林蓄积已超过130万亩以上,占农田防护林总面积的61%左右,如果按照每年20万平方米的速度进行更新,完成松花江地区现有成过熟林更新改造任务尚需6年以上。同时,每年还有2%~5%的树林正在老化,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农田防护林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相关政策制度的影响,松花江地区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作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农田防护林建设还在遵循“重造轻管”、“只建设不更新”、“只栽种不保护”的模式,农防林更新及维护工作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长此以往,成熟农田防护林面积逐年扩大、资源无效消耗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农田防护林防护效能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1.1.4农田防护林质量不高
 受建设初期我国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松花江地区早期营造的农田防护林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树林结构单一、建设比较粗放、质量比较差。这种农田防护林现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林木质量不高、受损现象严、残次林比较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此外,一些地方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甚至出现了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之名,随意改变林地用途的现象,造成农田防护林被蚕食、流失。[3]
综上言之,目前松花江地区农防林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建设及维护两方面进行简略概况,详见下表:
农防林建设方面 农防林维护方面
林木结构单一 林木老化严重
林木质量较低 林木更新滞后
林地建设粗放 林木受损严重
随意更改林地用途
表一:松花江地区农防林存在问题简表
1.2松花江地区农田防护林整治措施
1.2.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整治松花江地区的农田防护林,我们要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结合松花江地区的具体情况,针对各县区不同立地类型,根据灾害性质,以乡土树种为主对农田防护林进行构建。采用灵活的林网设计,沿着道路、水渠的走向,能方则方,能长则长,使林网形状和大小多样化。比如说在沼泽地区,或者是土壤相对贫瘠的地区,就应该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而在土地较为肥沃的地区,防护林的质量就还可以再提高,可以以网、渠、林三者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治理。[4]
1.2.2加强林带维护及更新
针对松花江流域地区农防林老化严重且更新滞后的问题,应着重加强林带的维护及更新工作。首先要加强整地工作,以改善造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消灭杂草,增强蓄水能力,为新植幼林成活创造有利条件。林带的更新可以采取全带更新及带外更新两种方式,带外更新适合于土地较为广阔区域,周期较长,但有利于木材资源的保护。此外,对于结构不良的林带也要做到经常维护,保持隔行伐除、隔株伐除、修枝等日常工作。
1.2.3 优化林网设计,精心搭配树种

针对之前粗放的自由林网设计,要根据当前具体需求重新规划科学的林网设计,注重技术措施的改进,做到“林随水走,林随路走”,积极推进沟、渠、路、林、水一体化发展,小片林果和村庄绿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使用价值,确保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高效和稳定。针对单一的杨树农防林设计,应随着树龄增长及时更新调整,减少林带胁地的负面效应,可以采取在林带两侧挖截根沟、胁地部位种苕条,营造樟子松、落叶松等针叶林等措施,积极改良树种结构,减少胁地影响,协调农林矛盾,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5]


2长三角地区

3两个地区采取不同防护措施的原因分析


4结论


本文通过对松花江和长三角地区的研究发现,两个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中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松花江地区农田防护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护任务繁重、林分老化严重、农田防护林更新严重滞后、农田防护林质量不高等;其相应的整治措施包括: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生态优先,改善环境、以片状为主,点状结合、“三种效益”相协调,以对松花江地区的农田防护林进行改善。而长三角地区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问题是: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意识不够、农田防护林的结构合理性低、病虫害发生频率高;相应的整治措施有:增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意识、建立完善健全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促进农田防护林转型,与时俱进、加强农田防护林监督体系的构建等。两个地区的农田防护林问题不尽相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地理位置的影响(松花江地区以抗风沙为主,长三角地区以抗洪涝为主)、国家政策的影响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虽然两个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存在问题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都必须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广泛宣传,总之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建设及维护方案,并确保有效执行,提高农田防护林的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略




本文编号:174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74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7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