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高二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2 07:46

第一章绪论

在高中的三年里,高二是较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会面临会考,并要为高三的复习打下基础。高二的学生面对即将步入高三的压力,学习起来更关注表面的知识,很少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对物理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认识到物理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常常会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通过高一一年对两本必修教材的学习,学生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对力学及运动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在这一年里,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对物理的模型构建、研究方法有了一些收获,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也使学生们感悟颇多。当学生们步入高二的课堂后,学生们会发现自己要学习的内容不再像前面的那些知识一样,经常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相对应的现象,在高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面对的物理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


第二章高二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


2.1有效教学的概述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与定义却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描述式定义,认为"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产生有效的学习",第二种是流程式定义,"采用流程图的方式界定的有效教学,通过分析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背景、过程、输出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这两种界定方式都有其侧重点,描述式定义的有效教学更多的是考虑教学的结果,而流程式界定的有效教学更多的是考虑教学过程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第三种是一些学者将有效教学归纳为目标导向、技能导向以及成就导向,不同导向为主的学者所理解的有效教学存在些许差别。

2.2建构主义理论

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角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学者分别从"有效"和"教学"两个角度来解释有效教学;有的学者根据有效的三个含义"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来解读有效教学有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从表层看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理解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就是一种教学理想"有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包含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来解读有教学.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他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同化"和"顺应"的观点。他认为儿童在受到外界信息刺激的时候,也就是接受新知识时,会与原有的、稳定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从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改变,重新达到稳定的过程就是同化。而当现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稳定的认知结构被破坏,修改或重新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重新达到稳定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顺应。儿童的认知结构,在不断的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时,一直伴随着同化与顺应的发生,使儿童的认知结构越来越丰富稳定。在皮亚杰后,柯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布鲁纳等人都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贡献了一份力量。建构主义更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也就是"什么是学习"和"如何进行学习",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章高二物理有效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15

3.1学生的问卷调查.......15
3.2教师的问卷调查.........21
3.3高二物理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23
第四章高二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探讨.......25
4.1有效教学方法的理论探讨............25
4.2有效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30
第五章高二物理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及案例分析.........33
5.1实验设计.....33
5.2教学过程及案例分析........33
5.3教学案例的实践情况及讨论.......41
5.4实验后学生情况分析.....43

第五章高二物理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及案例分析


5.1实验设计

笔者选择实习学校高二两个理科班作为实践研究对象,从2012年9月起,对两个班级高二(五)班(实验班)及高二(六)班(对照班)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实验研究。由上表可知: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38.83,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38.14,实验班的成绩稍高于对照班,两个班级成绩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标准差及离散系数均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实验开始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5.2教学过程及案例分析

实验班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依照相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两个班级进行课堂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分析,反思后继续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对两个班级两次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对学生学习物理的习惯及方法的调查,探索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否帮助学生提升物理成绩及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教学任务分析: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模块"3—1"中第三个二级主题"磁场"中所涉及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这节有关的条目是:(1)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2)会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本节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对后面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实验、思考、说明等方式来加深学生们对磁场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内容将用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的是常见磁场磁感线的分布情况,以及安培定则的理解与应用,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第二课时是对匀强磁场及磁通量的讲解。
..........


第六章结论与反思


本文是笔者在进行了为期近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后,根据笔者近几年来学到的理论知识,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结合中外文献,详细介绍了与有效教学相关的内容及理论,结合调查问卷,分析目前高二物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对高二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掌握了解高二学生的也理及发展要求,思考了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沟通能力。(3)对实习学校三个理科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并没有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较低,面对物理学生常常会产生畏惧也理,不会对其进行深入探索,教师并没有营造出学生们所喜爱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等问题。对教师问卷进行分析,找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10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10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8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