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新八中_(08安徽桐城八中5月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有的文章主旨比
本文关键词:安徽桐城八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08安徽桐城八中5月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b.联合国官员说.中国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今后还会有更多人成为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 c.当上海的城市地图不断修订甚至每周均出新版时.它所显示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这座城市的变化太快太大. d.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有识之士惊叹.中国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答案 a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河墅记
(清)戴名世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①,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②。余褰裳而入,清池状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③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选自《桐城派名家文选》)
【注】①潆洄(yínghuí):回环曲折。②潘氏:潘木崖,戴名世之师,安徽桐城人。河墅在桐城县城西北山间,为戴名世之师潘木崖的居处。③科目:唐代以科举取士,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等名目,故称科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郭循山之麓——循:沿着。
B.水之隈,山之奥——奥:幽深。
C.往往几得而复失——几:多次。
D.尽究百家之书——究:研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为潘氏之墅②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
B.①余褰裳而入②县治枕山而起
C.①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②临帝子之长洲
D.①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②复驾言兮焉求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木崖先生“优游而自乐”的一项是( )
①茂树之下,有屋数楹
②风含松间,响起水上
③清池、袱其前,高台峙其左
④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
⑤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
⑥世莫不知有先生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景上以山岩、古木、清池、高台,点染出一个不染嚣尘、离世远俗的隐者之居的环境,兼有古朴与清幽之趣。
B.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赞美河墅附近古朴、幽深、颇似世外桃源的环境,以及表达悠游其间、心旷神怡的心情。
C.文章第二段由描写潘木崖隐居场所的环境转而引出对科举制度的议论,指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潘木崖的做法持肯定态度。
D.作者归隐山林、遁避世尘的愿望由来已久,当看到老师潘木崖的归隐之乐时,顿时无比歆羡并毅然归隐。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②。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③。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成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桐城人:今安徽桐城人。②入旗:给旗人做奴仆。③下部议行: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成,名世坐斩 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 囿:局限,拘泥
C.又请矫积习,兴人才 矫:纠正
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 举:举例,说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乃召苞直南书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方苞解救粮荒措施的一项是( )
①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
②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③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
④请禁烧酒,禁种烟草。
⑤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
⑥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严 凤 英
佚 名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930年4月13日生于安庆,卒于1968年,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她原名鸿元,又名黛峰。她12岁拜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取艺名为凤英。1960年,严凤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倍受“四人帮”迫害,她被诬陷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8日夜自杀身亡。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在她的艺术实践中,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使自己的演唱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严凤英在她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她的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细腻,取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
严凤英的艺术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以前是第一个阶段。她从小酷爱唱歌,唱戏。由于父亲严司明和母亲离异,她在四五岁时,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田园风光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与姑、姐们挖野菜放牛的同时,她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艺术的种子在心灵中悄然播下。不久,因为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了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一面开铺谋生,一面收徒授艺,严凤英由此与黄梅戏结下缘分。
1945年至1951年初是第二个阶段。随着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水平迅速提高。她本来就有较好的演唱天赋,又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她回忆道:“我到安庆想把戏演好,就努力学习。那时学表演,主要靠观摩,看着老前辈在台上的一举一动,我就一点一滴记在心里,然后照葫芦画瓢搬上舞台。因为我是女性,演旦角戏的动作要细腻些,像是那么回事,观众看得很有味。”正是凭着这种学习精神,严凤英在表演艺术上崭露头角。据老艺人回忆,《二龙山》一剧的主角是女寨主佘素贞,严凤英扮丫环表演竟使剧名更换为《丫环挂帅》。然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社会,艺术上崭露头角的严凤英非但没有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残,她被迫一次次地离开她钟爱的舞台,其间,她又学唱过京剧。她流落各地,无家可归,直到新中国成立。1951年初,她终于重返黄梅戏舞台,这一时期,是她生活上备受磨难、艺术上得以丰富提高的重要时期,也为她后来艺术创造的辉煌作了铺垫。
从1951年初开始,严凤英进入了艺术道路的第三个阶段。回到安庆后,她在“群乐”剧场演出,这时,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使她“接触新文艺思想”。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演出过《江汉渔歌》、《两朵大红花》、《木兰从军》、《柳金妹翻身》等。1952年夏,她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思想变化更大,“旧社会把我当成草,新社会把我当作宝”。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她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从1953年到1965年,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戏曲从形成之初始,其艺术表演手段中就有了不可缺少的一项--歌唱,这是它有别于西方话剧艺术的明显特征。观众步入剧场的心态既是“看”戏,更是“听”戏,在相同腔调和其他演员演唱的比照之下,他们审听着眼前演员的演唱是否动人,技巧是否高超,希冀自己被征服。因此,一个戏曲演员,其成就的高低首先就表现在歌唱水平上。严凤英也不例外,她的唱腔,极富艺术魅力,令每个听众都过耳难忘。严凤英先天嗓音好,沙甜的音色尤其适合演唱黄梅戏。但是,她的唱腔之所以能够倾倒听众,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善于创新。
严凤英的唱腔,首先贯穿着一个“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与测度具体戏剧情境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即所谓“洞达事物之情状”,“发古人之喜怒哀乐,忧悲愉快”,也是李渔所指出的“唱曲宜有曲情”,有了“情”才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天仙配》是她演唱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她曾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谈过自己的演唱体会,充分表明了她对七仙女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把握,并介绍了自己在演唱中的处理方法。 严凤英的唱腔不仅“动听”,而且“好听”,这是她恰当地运用嗓音对黄梅戏声腔进行处理的结果,使演唱“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对于这一方面的成就,申非伊的《严凤英唱腔初探》作了细致的分析。她既遵从传统戏曲演唱“字正腔圆”的标准,更追求“啭”、“润”的效果。比如《天仙配》“满工对唱”这段唱腔的处理方法,就是在准确把握字音声调基础上,大量运用前倚音,造成下滑、上挂的效果,并且按字调字情的不同,每句都有不同的唱法,使得唱腔生动而不呆滞,既明快又抒情,既纯直又圆润,令人品味不尽。此外,她还经常运用颤音、擞音、顿音等方法,一方面服务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另外一方面又使唱腔更加婉转动听。
11. 文中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严凤英的,请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具体说明严凤英艺术道路的三个阶段。(6分)
答:
(1)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结合文章,理解李渔的“唱曲宜有曲情”这句话的含义。(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的经历都是坎坷的。或被流放,或被罢官;或受排挤,或被诬陷……但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名著,请结合本文,结合实例,谈一下你对“名人之不幸,艺术之大幸”的理解。(8分)(注意:此题为探究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崔勇
㈠我的祖籍是安徽桐城。祖父过世之后,祖母就带着年幼的父亲逃难到了我们现在居住的望江。据说,那是因为日本人。我没有考证过日本人是什么时候来到桐城的,父亲与我说起过家族里出了一个“伪保长”,胜利后被镇压了。我一直将这样的事情当成是“电影”①,因为我实在没有能力将“伪保长”和现实联系起来。
㈡前些天,凤凰卫视播放一档节目,讲述了日本侵华时期的细菌战的受害幸存者。我的眼睛突然被一幅画面所压制:一个老人的腐烂的腿。解说说老人这腐烂的腿永远不能痊愈,就是为日本人投放在水中的炭疽病毒所害。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
㈢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是一名船夫,在长江上行船。母亲生前与我说起,“大军过江”的时候,外祖父是为解放军摇船,有渡江证,只是后来被外祖母遗失了。
㈣每年春节前后,外祖父大概要在我家住上三五天,应该是在外祖母过世之后的事情。外祖父的腿是我们永远的好奇和不安。他的左脚踝一直是腐烂的,所以每一次来我们家,总是要带一盒消炎止疼膏。在我家的时候,母亲每天都会很仔细地为他清洗那创腐的脚踝。我因为好奇,也常常在一旁看。腐烂之处,用一条布带子裹住。母亲很小心地一层层揭开带子,然后就可以看见那可怕的腐烂。一层层的腐肉,散出一股子腐臭味。母亲一边清洗那创腐,一边啧啧的摇头,为外祖父叹息。
㈤我们小孩都问过母亲,外祖父的脚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治不好。母亲回答说,不知道看了多少医生,总是没有结果,外祖父自己也不知道原因。腐烂一直伴随着外祖父。老人家过世的时候,母亲说那只脚带给老人的是一生的苦日子。
㈥直到看到凤凰的这个节目和那个画面,我终于将外祖父腐烂的脚与那个可怕的炭疽病毒联系起来了。说实话,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那场不遥远的战争的创伤也留给了我。我还想起我邻居闵姓一个老人,也是有这样的腐烂的脚,少年时,我们还不止一次地嘲笑过他。
㈦写到这里,我想,我的那些古老的乡民还不知道那腐烂和“炭疽”这样很现代的病毒有什么联系。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苦难的真实:他们只是默默地清洗那腐肉,他们所知道的只是那腐烂是没有办法根治的;他们不知道的是“炭疽”。现在这些苦难似乎②已经随着那些老人的故去,不再打扰我们了。
㈧外祖父安葬在他的故里枞阳。母亲在世的时候说,外祖父托梦给她,希望我这个外孙有时间去看看他。我还不知道他老人家坟的具体所在。外祖父家族在枞阳县很有名望,出过很多名人,我不太清楚。现在,那些事情好像应该很古老了。
㈨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本文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作者为什么要向读者描述一张日本细菌战受害者的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对“腐烂的腿”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情感变化?这一变化引发了“我”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标题“一点记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健忘的人是幸福的人;也有人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严 凤 英
佚 名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930年4月13日生于安庆,卒于1968年,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她原名鸿元,又名黛峰。她12岁拜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取艺名为凤英。1960年,严凤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倍受“四人帮”迫害,她被诬陷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8日夜自杀身亡。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在她的艺术实践中,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使自己的演唱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严凤英在她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她的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细腻,取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
严凤英的艺术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以前是第一个阶段。她从小酷爱唱歌,唱戏。由于父亲严司明和母亲离异,她在四五岁时,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田园风光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与姑、姐们挖野菜放牛的同时,她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艺术的种子在心灵中悄然播下。不久,因为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了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一面开铺谋生,一面收徒授艺,严凤英由此与黄梅戏结下缘分。
1945年至1951年初是第二个阶段。随着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水平迅速提高。她本来就有较好的演唱天赋,又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她回忆道:“我到安庆想把戏演好,就努力学习。那时学表演,主要靠观摩,看着老前辈在台上的一举一动,我就一点一滴记在心里,然后照葫芦画瓢搬上舞台。因为我是女性,演旦角戏的动作要细腻些,像是那么回事,观众看得很有味。”正是凭着这种学习精神,严凤英在表演艺术上崭露头角。据老艺人回忆,《二龙山》一剧的主角是女寨主佘素贞,严凤英扮丫环表演竟使剧名更换为《丫环挂帅》。然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社会,艺术上崭露头角的严凤英非但没有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残,她被迫一次次地离开她钟爱的舞台,其间,她又学唱过京剧。她流落各地,无家可归,直到新中国成立。1951年初,她终于重返黄梅戏舞台,这一时期,是她生活上备受磨难、艺术上得以丰富提高的重要时期,也为她后来艺术创造的辉煌作了铺垫。
从1951年初开始,严凤英进入了艺术道路的第三个阶段。回到安庆后,她在“群乐”剧场演出,这时,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使她“接触新文艺思想”。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演出过《江汉渔歌》、《两朵大红花》、《木兰从军》、《柳金妹翻身》等。1952年夏,她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思想变化更大,“旧社会把我当成草,新社会把我当作宝”。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她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从1953年到1965年,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戏曲从形成之初始,其艺术表演手段中就有了不可缺少的一项--歌唱,这是它有别于西方话剧艺术的明显特征。观众步入剧场的心态既是“看”戏,更是“听”戏,在相同腔调和其他演员演唱的比照之下,他们审听着眼前演员的演唱是否动人,技巧是否高超,希冀自己被征服。因此,一个戏曲演员,其成就的高低首先就表现在歌唱水平上。严凤英也不例外,她的唱腔,极富艺术魅力,令每个听众都过耳难忘。严凤英先天嗓音好,沙甜的音色尤其适合演唱黄梅戏。但是,她的唱腔之所以能够倾倒听众,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善于创新。
严凤英的唱腔,首先贯穿着一个“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与测度具体戏剧情境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即所谓“洞达事物之情状”,“发古人之喜怒哀乐,忧悲愉快”,也是李渔所指出的“唱曲宜有曲情”,有了“情”才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天仙配》是她演唱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她曾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谈过自己的演唱体会,充分表明了她对七仙女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把握,并介绍了自己在演唱中的处理方法。 严凤英的唱腔不仅“动听”,而且“好听”,这是她恰当地运用嗓音对黄梅戏声腔进行处理的结果,使演唱“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对于这一方面的成就,申非伊的《严凤英唱腔初探》作了细致的分析。她既遵从传统戏曲演唱“字正腔圆”的标准,更追求“啭”、“润”的效果。比如《天仙配》“满工对唱”这段唱腔的处理方法,就是在准确把握字音声调基础上,大量运用前倚音,造成下滑、上挂的效果,并且按字调字情的不同,每句都有不同的唱法,使得唱腔生动而不呆滞,既明快又抒情,既纯直又圆润,令人品味不尽。此外,她还经常运用颤音、擞音、顿音等方法,一方面服务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另外一方面又使唱腔更加婉转动听。
11. 文中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严凤英的,请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具体说明严凤英艺术道路的三个阶段。(6分)
答:
(1)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结合文章,理解李渔的“唱曲宜有曲情”这句话的含义。(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的经历都是坎坷的。或被流放,或被罢官;或受排挤,或被诬陷……但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名著,请结合本文,结合实例,谈一下你对“名人之不幸,艺术之大幸”的理解。(8分)(注意:此题为探究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文关键词:安徽桐城八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5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15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