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学、因明学、因类学辨析——兼论其与佛教宗教目的之关系
发布时间:2017-01-05 08:28
-->
【摘要】 本文辨析了量学、因明学在古印度哲学传统中的关系,指出它们实为一事。在此基础上,又分析藏传佛教因类学与因明的区别,并着重阐述了量学、因类学的宗教意义,指出不可将因类学独立于量学之外。
【关键词】量学;因明;因类;佛教
“因明”在汉地一度成为显学,是在玄奘法师译出两部因明学典籍之后,一为《因明正理门论》(梵本已佚不可见),一为《因明入正理论》(nyāyapraveśa),后者梵本原题并无直接可相对于梵文“因明”(hetu-vidyā)之词,“因明”乃玄奘法师所加,意在彰显此论所属科目。且不论梵文hetu-vidya一词原本有何确指,单说汉语“因明”一词,在古印度的传统中,与量学或曰量明(pramana-vada)一词所指的对象,是否有所不同?这个问题,十分值得探究。
印度各派哲学都有量学,其所研究的对象,和佛教量学一样,都是辨析认知的对象、认知真伪、认知方法等问题。此从近代杨国宾所译印度阿特里雅著的《印度因明学纲要》 便已显明。此书原名The Elements of Indian Logic,总结古印度各主要学派量学观点,内容包括知识、知识的来源(pramana,量)、因果、感觉量、推理量、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正确原因的主要性质、谬误推理、比喻量、圣教量、非正确知识、观点说与或然说等十一类内容,,而佛教量学所涉及的方面亦与之相似。而“因明”是什么?玄奘译无著《瑜伽师地论》卷十五释五明之“释因明处”,以大量篇幅介绍何谓因明:“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并将现量、比量及比量中有关因的知识、辩论的目的、意义等归纳为因明,此与印度传统量学所涉及的对象是一致的。义净三藏在其《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法称则重显因明,德光乃再弘律藏。……因明着功,镜彻陈那之八论(一《观三世论》,二《观总相论》,三《观境论》,四《因门论》,五《似因门论》,六《理门论》,七《取事施设论》,八《集量论》也)”,可见义净也将因明与量学完全等同而观。量学传入藏地后,译师将汉地《因明入正理论》译为tshad ma' bstan bcos rigs pa la 'jug pa shes bya ba,“因明”一词被译为tshad-ma,即量,便是还原了“因明”的量学本义。
本文编号:234736
【关键词】量学;因明;因类;佛教
“因明”在汉地一度成为显学,是在玄奘法师译出两部因明学典籍之后,一为《因明正理门论》(梵本已佚不可见),一为《因明入正理论》(nyāyapraveśa),后者梵本原题并无直接可相对于梵文“因明”(hetu-vidyā)之词,“因明”乃玄奘法师所加,意在彰显此论所属科目。且不论梵文hetu-vidya一词原本有何确指,单说汉语“因明”一词,在古印度的传统中,与量学或曰量明(pramana-vada)一词所指的对象,是否有所不同?这个问题,十分值得探究。
印度各派哲学都有量学,其所研究的对象,和佛教量学一样,都是辨析认知的对象、认知真伪、认知方法等问题。此从近代杨国宾所译印度阿特里雅著的《印度因明学纲要》 便已显明。此书原名The Elements of Indian Logic,总结古印度各主要学派量学观点,内容包括知识、知识的来源(pramana,量)、因果、感觉量、推理量、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正确原因的主要性质、谬误推理、比喻量、圣教量、非正确知识、观点说与或然说等十一类内容,,而佛教量学所涉及的方面亦与之相似。而“因明”是什么?玄奘译无著《瑜伽师地论》卷十五释五明之“释因明处”,以大量篇幅介绍何谓因明:“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并将现量、比量及比量中有关因的知识、辩论的目的、意义等归纳为因明,此与印度传统量学所涉及的对象是一致的。义净三藏在其《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法称则重显因明,德光乃再弘律藏。……因明着功,镜彻陈那之八论(一《观三世论》,二《观总相论》,三《观境论》,四《因门论》,五《似因门论》,六《理门论》,七《取事施设论》,八《集量论》也)”,可见义净也将因明与量学完全等同而观。量学传入藏地后,译师将汉地《因明入正理论》译为tshad ma' bstan bcos rigs pa la 'jug pa shes bya ba,“因明”一词被译为tshad-ma,即量,便是还原了“因明”的量学本义。
本文编号:234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3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