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先秦说理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8 21:13

  本文关键词:庄周家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先秦说理散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的书面语。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左传》

孔子的生平

?身世

?志于学

?创办私学

?仕途

?周游列国

?整理文献

孔子的身世

?宋国贵族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孔子家语》)

志 于 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志 于 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志 于 学

(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 (《史记·孔子世家》)

志 于 学

?学诗习礼,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委吏、乘田、会计当

?27岁,师郯子;

?34岁,拜见老子;

?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述而)

创 办 私 学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史记2孔子世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史记2孔子世家》)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论语·雍也)

?子谓颜回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 (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ˉ

曰:??有恸乎?非夫人为恸而谁为??ˉ

从者曰:??子恸矣!?ˉ?±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ˉ?±

?论语·先进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论语·雍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

?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

仕 途

仕 途

?51岁 中都宰

?52岁 小司空 大司空 大司寇 摄相事

夹谷之会

?53-55 大司寇

堕(隳huī )三都

?55岁-68岁

?周游七个诸侯国:

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整 理 文 献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孔子年七十三,鲁哀公十六年四

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

?“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

? 《左传·哀公十六年》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史记·孔子世家》

儒 家 文 化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的一个学派。

儒 家 文 化

?

?

? 一 先秦儒学 ——孔子、孟子、荀子 二 两汉儒学 ——董仲舒 三 宋明理学

——朱熹

先秦儒家文化

——齐鲁文化的支柱

“儒”古代是一般学者的通称。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周礼2太宰》:诸侯保氏有道术以教仁者。

?《周礼2大司徒》:乡里教人以道义者。

?儒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教学的大教育家,他把古代为贵族所专有的礼仪和其他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他的学生中又有一部分人相继设教讲学,,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后人称之为“儒家”。

儒家经典:为教学之需,孔子整理了诗书礼乐一类的古代文化资料,成为二千多年中学者的必读经典。

原始儒学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原始儒家思想: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

原始儒家哲学:人格精神,人生智慧

——人本精神

孔子与儒家文化

二、《论语》

? 《论语》者,孔子应答子弟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书·艺文志》

内 容

?治学:

?修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庄子》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功利境界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

道德境界: “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1、庄周及《庄子》

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它是推进道家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意味的著作。

2、庄周的思想

?第一境界:毁世哲学。表现为提出了“无为而治”,对知识、圣人、道德的摒弃。

?第二境界:超世哲学。庄子梦蝶、庄子鼓盆。“齐万物”,“同

生死”。

?第三境界:游世哲学。为庄子人生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无用

之用、有材与不材之辩、顺适自然。“逍遥”

?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

所续,无所去忧也。(《庄子·骈拇》)

?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

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 (《庄子·秋水》)

?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

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

王》)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

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

蝶则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庄子2齐物论》)

?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

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缕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

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争芒芴wù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命乎。 ? 《至乐》

?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guō) ,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列御寇 》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 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山木》

3、《庄子》的文学价值

? A.文学性。

? 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 B. 形象性。

?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

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庄子》“三言”

?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外物》)

?C。抒情性

?《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 。《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

?《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看是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数”。(刘熙载《艺概·文概》)

1、庄周视野中的现实世界:

小知(智)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蛄(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第1层第4段:

?第5小段:

无己:

并非没有自我,乃是……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为功与名所捆住)的“己” 。即至人去除为形骸、智巧、嗜欲所困住的小我,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而成其大我。

至人所通向的大我,非生理我,非家庭我,亦非社会我,乃是宇宙我。《齐物论》所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个我,即是达于天地境界的我,即与万物相感通、相融和的我,这个我,即是宇宙的大我。

——陈鼓应《〈逍遥游〉开放的心灵与价值重估》

姑射神人(无己至人的形象)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青春美貌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长生不老—时间) 无欲无求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无限自由(空间)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功德无量

?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心灵独立自足,不为外境所牵扰。

?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神通广大

?之人也,之德也,旁礴万物以为一:与宇宙万物冥合一体(忘我)。

?390年-公元前317年)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庄惠之交)

“大瓠”寓言

惠子:“无用”;庄子:“拙于用大”

——“无用”即为“有用”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练习

1、分析课文第1自然段的层次结构,说出每一层的大意。

2、作者是如何以?°小大之辨?±来贯穿文章的,试做简要分析。

3、?°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这两个比喻表达了什么意思? ?°鹪鹩巢于深,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两个比喻表达了什么意思?

4、下面两个例子,哪一个用比喻,哪一个是用拟人?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5、找出课文中喻中设喻的例子,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6、找出源自《逍遥游》的成语 (至少7个)

如:鹏程万里、越俎代庖、大有径庭?-?-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列传》)

孟子的思想特点

《孟子》及其文学价值

?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荀子其人

? 荀子,名况,当时人尊称为荀卿,亦称孙卿,赵国人。其生卒年难于确考。一般认为在前298到前238的60年间。他曾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被奉为最有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其间又曾归赵聘秦,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黄歇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春申君死后,失意,终老于兰陵。

《荀子》其书

?《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为西汉后期刘向编定成书,今存32篇,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

《荀子》

一、荀子生平与思想

1、礼法并用。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2、性恶论

3、人定胜天

二、荀子散文的特点

1、淳厚详谨,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式整齐,充满智慧的“学者之文”。

2、形成了成熟的论说文体制。论题鲜明,结构完整,逻辑周密,说理透辟。

3、擅用比喻,将之发展成为一种论证方法。

孟子、荀子思想之别

韩非子

?慎到——势

?申不害——术

?商鞅——法


  本文关键词:庄周家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38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d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