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约束理论的发展脉络——基于文献分析方法的理论架构与研究前沿分析

发布时间:2017-02-06 07:40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思维方式带来重大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同质、单一的商品,他们开始提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产品生产也由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向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方式转变,企业管理开始聚焦于微观层面。现在,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开始逐渐减弱,管理策略、方法和工具的效率将对企业的竞争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基于不同的背景,各种生产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TQM、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制生产JIT等)纷纷涌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约束理论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理论,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应运而生。

近几年,我国的制造业基本己经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为了适应自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物流成本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随之出现的问题便是如何规划企业内的物料流动及如何管理企业间的物流过程。但是,由于JIT所追求的消灭浪费的理念难以实现,MRP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分离,约束理论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指导组织的生产管理活动时,可以迅速提高组织物流管理的效率,在管理企业的物流过疆时,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约束理论已经成为生产、物流及供应链管理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回顾约束理论核心内容的发展脉络,一方面,这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促进约束理论发展的原因与动力究竟是什么,从而明确导致约束理论在学术界影响力较小的原因;另一方面,这将有助于该理论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认识到为了促进约束理论向主流营理理论的过渡,他们应该朝着哪些方向去努力。正是基于上述缘由,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希望通过梳理约束理论核心内容的发展脉络、约束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前沿及在研究约束理论与其他生产管理理论的文献中所关注的因子或者变量,从而针对约束理论当前的研究现状为该理论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


1.2研究意义

1.2.1研究的理论意义

尽管大量证据表明约束理论会带来潜在收益,但它仍被摒弃在主流管理理论之外。相较于其他生产管理理论而言,约束理论起步较晚。在将约束理论的实践应用成果转化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由子约束理论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大都是基于逻辑与常识的,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解决方案的技术含量不高,最终导致关于约束理论应用与改善的学术论文大多发表在非主流学术期刊上,这也导致约束理论在学术界的可见性和可接受性受到影响。此外,那些研究约束理论的管理工具及方法与企业生产管理行为、绩效之间关系的论文不仅缺乏对企业实践过程及成果的控制与反馈,还缺少对约束理论的怠结及升华。

基于上述源由,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的形式梳理约束理论的发展脉络,这样不仅能够纠正许多非同行人士关于约束理论的非议和误解,促进约束理论在学术界的可见性和可接受性,还能够明确约束理论的知识结构框架与理论研究前沿,以便于站在制高点明确约束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此外,通过文献研究,还能够促进TOC从管理理念向管理理论的转变。总之,梳理和总结约束理论当前的理论发展、实践应用及演变脉络等内容,对于进一步探索并发现约束理论的结构性缺陷,指导学者从更新的视角来研究约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2约束理论的理论体系


2.1约束理论的核瓜内容

高德拉特博士在《目标》一书中指出,约束理论是用来指导企业如何集中有限的资源,并将其用于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位置,以便获得最大的收益的一种管理理论。在《瓶颈理论手册》一书中,CoxIII和Schlep;(2010)则将约束理论的导入过程看做是使用自然科学方法来促进系统改善的演变过程。而Zeynep Tugse等(2014)将看做一种重要的结构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认为约束理论改变了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尽管学者们在关于约束理论的定义上稍逼差异。但是,他们的观点中都包含了系统、约束(瓶颈)、改善等关键信息。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TOC,即约束理论,是一种通过识别、消除瓶颈从而达到改善整个系统绩效的管理理念,它由一套集成的管理工具构成。具体来说,约束理论的理论体系主要由聚焦五步法、DBR、作业指标体系、系统思考方法、关键链项目管理、解决方案等核也内容构成。

2.1.1约束理论的基本理念

正像牛顿发现物体的运动规律一样,高德拉特博士发现了组织运行的一般规律,即一直以来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管理丛林之下的一个简单事实;任何组织、企业都是由众多部门所组成的,他们相互依赖,就像同一根链条上的不同链环,环环相扣,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该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瓶颈,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实际产能小于需求的资源,也就是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约束理论主张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改善,而不是只考虑局部效益。该理论指出,瓶颈资源决定了企业的有效产出,在瓶颈资源上损耗的时间将会直接作用于整个系统上。在使用约束理论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时刻牢记并遵守OPT的9条原则,Rahman在回顾约束理论的理论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时,将约束理论的基础思想总结为两个方面,即在每个系统中至少有一处瓶颈环节;整个系统的有效产出则由该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即瓶颈资源来决定。

......................


2.2约束理论的改善效果

在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中实施TOC时,改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成功的改善结果,应该是企业的生产瓶颈最终转移到市场环节。在《目标》中,我们就可看到随着改善活动的进行,瓶颈资源出现漂移,并且在经过几次改善后,企业出现了富余产能,这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与此同时,瓶颈也由生产环节转移到销售环节。因此,在使用约束理论指导企业的改善活动时,不仅要关注瓶颈工序,实现企业的持续改进,还应该充分利用改善过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来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在生产运营活动中实施约束理论的公司并没有维续充分利用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它们变得没有聚焦,仅仅满足于运营改善后取得的成果,而无视当前比较容易取得的更大收益——当销售额大大提高并已出现多余产能供应时,利润就会増长。随着最巧的成功,逐渐明朗化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应对另一个挑战:对决定性竞争优势要有效、充分的利用会使销售额大幅増加,然而销售额的大涨,很容易导致约束回到经营中,这时,瓶颈会迅速重现。如果该反弹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破坏竞争优势。要想继续专注于改善,就必须关注于在保持销售额增加的同时,如何使销售运营同步。

.....................


3管理学研究中约束理论的理论架构与研究前沿分析.............22

3.1研究文献资料来源............22

3.1.1数据库的确定................22

4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43

4.1研究结论................43

4.2研究建议..........45


3管理学研究中约束理论的理论架构与研究前沿分析


3.1研究义献资料来源

3.1.1数据库的确定

首先,本文以‘‘TheoryofCons的int*"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检索结果表明,有关约束理论的学术论文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即社会科学类和电子信息类。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是管理学研究框架下约束理论的发展脉络、理论框架及研究前沿,我们可以确定适合本文研究的文献资源应该是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然而,由于Emerald、Springer、Elsevier等外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约束理论的学术论文较少,中国知网上论文多为实践应用类型,这些都不能满足本文的研究目的。而EBSCOhost全文数据库所收录期刊涉及学科较多、较杂,且有逾1700种期刊同时收录在WOS数掘库中。另外,WOS全文数据库有效地整合了自然科学、壮会科学、艺术与人文领域的信息。因此,本文选择WOS数据库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

........................


4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4.1研究结论

在过去的30多年里,约束理论的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倡导者在推动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融合,尤其是在约束理论从局部应用向管理理论转变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纵观约束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

第一,约束理论是一个有效的改善方法。

通过上述叙述发现,在将约束理论的实践成果转化成的学术论文或者仿真模拟约束理论改善过程的文献中,无论是使混乱的生产过程变为有序的DBR,还是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链,亦或是解决冲突的思维流程,他们在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时巧带来的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而在一些综述性文献中,学者们更是将那些实施TOC的案例企业的实施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就Watson等在2007年的研究来说,根据案例企业的实施效果他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交货提前期平均减少70%、生产周期平均减少65%、库存平均减少49%、有效产出平均增加63%,同时订单到期完成量平均增加44%。

约束理论在改善企业绩效方面的效果已经在很多国外企业中得到了有效的论证,它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国内许多企业迫切期望得到的。约束理论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引入,将优化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带来巨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0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0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e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