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2-08 19:53

  本文关键词:青年教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此外关于自己在读书的时候也有些感悟,我认为这句话也是教育箴言值得我一声记龋因为教育本身也是诗,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这个时候不妨阅读书籍找一些成功教师的案例作为借鉴从中取经。

青年教师读后感2017-02-08 03:30:16 | #1楼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吴非先生所著的《致青年教师》一书,初读起来不像以往读过的关于教育的书籍, 它不是理论性较强的书,说许多很难理解的术语,它也不是记录太多的案例,然后在案例后面,高高在上地批评或是颂扬。吴非先生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年长的老师对你娓娓道来,将他多年所思所感分辑分章一一向你诉说。

参加工作已有一个多月了,读到吴非先生的书,心中剖有些感触。因为这一个月里,与学生朝夕相处,从上课到晚辅导,从课外活动到寝室值班,在教室,在食堂,在路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说上一声:“老师好1当然,在这一个月里,也经历了一些事,比如学生的太过活泼,上课时讲话,作业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自己上课时节奏感不强,有些适时启发教育孩子的机会白白的错过了。许多年轻老师,新老师遇到的问题都碰上了不少。心中的诸多困惑,在读吴非先生书的时候都得到了解答。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即将碰上的问题,在吴非先生的书中也得到了提醒。

此外,关于自己,在读书的时候也有些感悟。书中谈到教育是诗意的,是理想化的一种事业。书中有一段话我很感动。“世界上有比这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人活着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抚慰人的心灵,能让世界变得美好,譬如诗。”“‘诗的本质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新的美。’我认为这句话也是教育箴言,值得我一声记龋因为教育本身也是诗。如同每一位诗人都是因为有梦想有理想一样,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读到这几段,我想我的理想在哪里,在整天的忙碌中,在试卷批改中,在知识的讲授中,在孩子没做好发脾气中,我是否还怀有梦想,是否让我的梦想让学生看到,让他们感受到年轻老师身上还有梦想燃烧的光芒。是否我会像吴非先生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老师一样,变得平庸,变得只知道吃馒头,把孩子变成一潭死水,忘记要培养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心怀梦想,让他们相信梦想的力量。因为梦想,他们才会出色,否则,他们只能及格。

吴非先生《致青年教师》,内容远远不及这两方面,每个青年教师,新教师都能在阅读中学到许多。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两个方面,在接下来的读书,工

作中,我会不时地反思,从书中汲取营养,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希望自己能够站稳讲台,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青年教师 读后感2017-02-08 03:31:02 | #2楼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拜读《致青年教师》之后,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陷入沉思:我是一个有胸襟的教师吗?我对学生着急了吗?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我尊重常识了吗?我放弃理想了吗?我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了吗?直面这些问号,深感汗颜,同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因材施教、理性教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1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二、为人师表、师德为先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教师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因此,吴老师主张教师要有美好的心灵,较高的人文素养,必须为人师表。

三、活到老、学到老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不只是蜡烛更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

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感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要有信心、恒心,要能吃苦、能吃亏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努力充实自我,做一名有主见的教师。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17-02-08 03:30:03 | #3楼

书面推荐——《致青年教师

成为一名准教师已有半年左右,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相处上还是有点“瞎子摸象”——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靠自己的个人推测和实验摸索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摸到一点算一点。这样的成长太被动、太低效。前辈教师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请教他们对我们大有益处,但是他们不是等着我们去问问题的辞典。他们也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忙。这个时候不妨阅读书籍,找一些成功教师的案例作为借鉴,从中取经。

不久之前,我刚读了吴非编著的《致青年教师》颇有感触。 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1988年以来写作杂文、随笔,1996年以来三次获得“林放杂文奖“。著有《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当他告别讲台,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时,他深切地感到,许多东西是教育学教科书上没有的,也是很很容易被忽视的。《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希望把自己在从事教育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使青年教师们尽量避免弯路,少犯错误。

2005年他在和钱理群教授讨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时,他们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三个关键词——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

“思想者”和“学习者”,是容易理解的,至于提出“实践家”,他说:教师的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每一节课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实践职责,而且还应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钱教授还提出,教师还应当是“写作者”,因为教师职业对于民族未来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有所传承,因而有必要把教师的写作能力放到一个相当的评价位置上。这也是我们在平日的教学计划中,课题研讨中,案例论文中所要求的。我的解读是,并不是要言语华丽,说的天花乱坠,而是要用更精准、更具体、更详细的语言去表达我们的想法创造。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正如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到,要青年教师珍视自己的专业。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无法给学生“学科”和“专业”的认识和帮助,只会流于平庸。我们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被认为是一种“专业”。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它既要经过学历教育,还得不断地学习,只有通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才能提高专业素颜,保证自己的“专业”地位。而现在,教师自觉学习、保持专业修养的意识并不是很强。他曾听到一位江苏省资深教师这样质疑:“万一取消高考,语文教师怎样上课?”这句话耐人寻味,发人深剩我们服务的到底表面的教育指标,还是学生本身呢?

除了解读此类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会遇到的困扰和疑惑之外,他在本书中还为青年教师同志们讲述了: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家长相处、如何在教育和自身理想中取得平衡等等问题。 在此,我为各位新教师同事诚意推荐《致青年教师》一书,相信会为和我有同样疑惑的同志带来不少启发。

2016年3月13日


  本文关键词:青年教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1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4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