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中开出的好儿女花——虹影自传体小说中的身体叙事
一 腐烂的盲肠——虹影自传体小说中的“南岸”
自传体小说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平经历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创作出来的,故事的发生地自然就是作者出生和生活的地方。《饥饿的女儿》作为虹影的自传体小说,讲述的主要是作家十八岁前的人生经历,这一时期的生活场域主要是在重庆南岸,所以重庆南岸就成为虹影自传体小说的故事的主要发生空间。生活空间是人身体的延伸。不管是对南岸物理环境的描写还是人文精神的捕捉,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虹影对南岸既爱又恨的复杂心态。通过对南岸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我们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主人公成长中的身体的遭遇。
《饥饿的女儿》中的故事背景主要是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全部时间。在这三年自然灾害中,四川主要的灾情就是旱灾。由于四川地处西南地区,受当时高值天气系统停留时间较长的影响,所以引发了严重的干旱灾害,而夏季的酷热使水量蒸发量加大,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旱情的严重性。除去干旱灾害,病虫害、霜冻都会引起粮食减产。又由于地形的原因,四川不易修建水利工程,所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除了自然因素,人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来旧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已经给土地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但是当时国家却提出了鼓励生育的政策,由此造成了中国人口的迅速膨胀,而之后实行的大跃进运动更是把这种灾难推向了极致。面对如此灾难,四川省级政府也没有采取非常及时有力的措施解决当时的困境。为了减轻灾难,各省都加大了返销粮的数量,(省内征购上来的粮食再次返回农村地区销售的粮食叫返销粮)而四川、贵州等地却反应迟缓,同时在本省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并没有向外省或中央请求支援,甚至四川在灾荒年高峰还坚持粮食外调。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粮食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我国实行的是统购统销的粮食体制,省级领导都无人敢降低统购率从而带上右倾的帽子,而如果大量调入粮食,就向外省和中央证明了本省发生了重大灾情,这也完全违背了当时浮夸风的政治风气。所以各级省政府包括四川省不但隐瞒了灾情,而且即使往灾区运入了大量的返销粮,也会迫于政治压力的存在而未能及时救助。整个四川省都在面临饥饿的挑战,而南岸作为重庆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情况更是每况愈下。后来虽然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但是人们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并没有完全摆脱饥饿,由灾难留下的后遗症时时都在爆发。而之后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精神的高度紧张与身体的饥饿一起折磨着一个又一个脆弱的心灵,《饥饿的女儿》中的南岸正是在当时那种特殊的背景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
二 贫民窟——虹影自传体小说中的家
南岸是六六成长的大环境,家是六六成长的小环境。南岸是一个贫民区,六六的家就是这个贫民区中的一个贫民窟。
这个贫民窟的特点首先是狭小和拥挤。在《饥饿的女儿》中,虹影就描写了自己的家:“我家一间正房,只有十平方,朝南一扇小木窗,钉着六根柱子,像囚室……而窗外不到一尺,就被另一座很高的土墙房挡得严严实实,开了窗,房里依旧很暗,白天也得开灯……我家幸好还有一间阁楼,不到十平方,最低处只有半人高……这两个房间挤下我的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我。房子小,人多,阁楼里两张我父亲亲手做的木板床,睡六个孩子。楼下正房也就是父母的房间,一个藤绷架子床,余下地方够放一个五屉柜,一把旧藤椅,一张吃饭桌子。家里孩子大了,夜里只能拆掉父母房里的桌子,放一个凉板床,两个哥哥睡。白天拆掉凉板床,腾出空来放桌子吃饭,洗澡的时候,再拆掉桌子和凳子。”由于阁楼的空间也异常狭小,除去两张木板床,一个矮小方桌都会影响人们正常的行走,甚至会听到老鼠在夹板间跑动的声音。这就是虹影的家,拥挤、黑暗,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身体不能完全施展开来,这样狭窄的空间给身体的放置设置了极大的障碍。六六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就注定了她要承受这个家带给她的一切阴影和障碍。私人空间因为住房过于狭窄而处于缺失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被监视的感觉油然而生,被偷窥的意识始终萦绕在脑海里。一个人完全没有了隐私权。随意被安置和移动,以及与其他肉体的密切关系成为了自身肉体不可逃避的宿命。身体对空间的感知是从身体参与各种活动中得到的,尤其是在移动时,身体的感觉更加敏锐。我们说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要与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是个体发展自身人际关系的基础,但人也有私人性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被人所知的秘密,但是在六六的家中,个体不可能有秘密,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暴露在别人面前,哪里还有隐私可言。本来六六的家中已经十分拥挤,兄弟姐妹间倒也习以为常,但是四姐的男朋友德华的到来使这个原本就窄小的家更加拥挤,德华、四姐和六六都住在阁楼上,两张床之间仅有一个布帘作为遮挡,德华和四姐小便,甚至做爱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但是当人们逐渐适应了这一环境时,也就变得麻木不仁,得过且过了。有的建筑物是为了供人观赏,而有的建筑物则是为了对居住其中的人们进行“全景敞视式”的规训和控制,使屋子里所有人的举止都彰明较著,六六的家无疑属于“全景敞视式”的建筑,置身于如此禁锢的空间中无法解脱。
........................
三 饥饿与成长....................... 19
四 虹影小说对两性关系的表现.............. 25
五 寻求身份认同.................. 29
四 虹影小说对两性关系的表现
虹影的自传体小说有许多关于两性关系的描写,有关于主人公六六的,有关于母亲、大姐、四姐的,也有关于南岸其他居民的。这些描写不仅是作品展现南岸那个贫民窟实际的生存状态的需要,也反映着作者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对性、对与性有关的身体、与性有关的文化的思考。在作者看来,底层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痛苦挣扎验证了两性和谐的艰难,但女性主义应该反抗的是男权而不是男人,男女两性在这个世界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存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两性关系最合理的相处方式应该是双性和谐,所以女性主义的最终旨归是实现男女平等,而不是一味地解构男权,而忽视了男女和谐的建构。
在虹影的小说中,女性一直都在男权的压制下备受屈辱。寄居在南岸的特务们做出的杀人、放火和奸淫的举动;在石桥广场对那些强奸犯、鸡奸犯召开的公审大会;一个叫花痴的有着精神疾病的女人,每隔一两年她的肚子就大起来;居住在六号院子的二娃妈由于与别的男人打情骂俏,而被丈夫毒打的情景;张妈由于长相异常俊俏,又是妓女身份,而被丈夫打得鼻青脸肿。整个南岸的两性关系都是混乱不堪的,尤其是女性,在男权的控制下艰难地苟活着,她们不但没有反抗的勇气,甚至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她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尊严、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未定者,在她们的意识里只有对男人的屈从,为了男人生,为了男人死。所以她们是男性菲勒斯中心主义下赤裸裸的牺牲品,母亲虽然也经历了两段婚姻,甚至有过婚外情的耻辱,但是母亲多多少少拥有过选择的主动权。母亲从小就具有叛逆精神,反对家里的包办婚姻,拿着作为唯一陪嫁物的麻纱蚊帐逃婚来到了重庆。面对守礼大伯的追求,母亲没有动心,只把他当做哥哥看待;后来在与袍哥头子的第一次婚姻中,她不甘忍受丈夫的毒打和花心,毅然带着女儿离家出走。之后遇到第二任丈夫,一位船员,用行动证明了对母亲的真心,最终与母亲结合在了一起。母亲在织布厂抬河沙时,受到王眼镜的刁难,小孙的出现不但帮母亲解了围,也改变了这个家的命运,正是小孙的善良打动了母亲,与小孙的相遇使母亲又一次陷入爱情的漩涡,这段婚外情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是母亲依旧没有被打垮。母亲在造船厂遇到的剪伯伯对母亲也有好感,时常为母亲解围,而后母亲又因为解救剪伯伯,遭受了船厂人事科的派性头头的人身侮辱。可以说,母亲的一生坎坷而又曲折,但是母亲始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她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跌跌撞撞中不乏理性的认知。六妹似乎继承了母亲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虽然在婚姻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是六妹对爱的执着和勇于担当终于让她在黑暗的天空中寻到了耀眼的亮光。
........................
五 寻求身份认同
《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作为虹影的自传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与作者必定会有重合之处。由私生女身份所带来的身份耻辱让虹影一度陷入颓废的漩涡而无法自拔,所以虹影要想祛除私生女身份带来的心灵创伤,就必须寻求身份认同,这也是虹影从拒绝面对私生女身份到坦然接受私生女身份的艰难历程。而在追寻的过程中,她不但认同了自己的身世,原谅了生父,对养父满怀感激,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南岸的文化。最重要的是虹影也深深地理解了母亲,体悟到了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通过虹影对自己多年的感情梳理,原本对生父的不屑与排斥、对养父的疏远与畏惧被愧疚和感激所替代,并最终完成了对身世的认同。身世之谜是贯穿《饥饿的女儿》的核心命题,在文中六六不断地发问:“我到底是谁”,这种绝望的声音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执念:我必须要弄清自己的身份问题。直到十八岁那年,母亲告诉了关于自己身世的一切,原来六六是母亲婚外情生下的私生女。六六竟然还有一个生父,而一直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亲竟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如此大的心理落差让六六难以接受,她觉得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父亲。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要是女儿没能获得父爱,她或许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有罪,应受到惩罚;也有可能会在另外的地方寻求评价,而对父亲采取冷漠进而敌对的态度”。[44]在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六六对生父一直耿耿于怀,不肯亲近他,对待生父比对待陌生人还要冷漠。从六六上学的时候起,生父就一直在背后跟踪她,只为了多看她一眼,六六唯一一次与生父面对面交谈是在十八岁那年,生父对六六无微不至的关怀、带着百般讨好的态度都体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无私的关爱,但同时也带着内疚自责的心理。而在离开的时候,六六随口的一句:“我不愿意你再跟着我,我不想再看到你”,深深地戳痛了一个父亲的心。当母亲告诉六六生父死的时候还叫着六六和母亲的名字,并把一个包裹着厚厚一沓人民币的手绢递给六六,告诉她这是生父为她攒的陪嫁钱时,六六才知道生父即使在她成年后仍然按习惯为自己攒钱。这就是一个用心良苦的父亲,而六六却对这种情感不屑一顾,鄙弃父亲对自己的爱,直到此刻,六六才终于知道生父有多么爱她,把一生的情感都寄托在她的身上。虽然生父没有担起亲手照顾自己孩子的义务,但是在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母亲和六六,即使生父最后又娶了一个农村姑娘,并有了两个儿子,生父始终都没有忘记他还有一个女儿,通过自己跟踪六六和每月邮寄生活费作为赎罪的方式。在此,六六终于明白了生父的艰辛与不易。六六流下的愧疚的泪水和到生父坟前的看望代表了她真正理解了父亲,也终于和生父和解了。对于养父而言,养父虽然知道六六不是他亲生的孩子,但是他视六六为亲生孩子,可算是家里对六六最好的人,母亲在生下六六后,由于父亲眼疾,没有挣钱的能力,母亲只好外出做临时工,照顾六六的任务就落在了养父身上,父亲为了发泄私愤,可以不抚养六六,甚至谋杀她,但是养父没有这么做,依旧尽心尽责,养父的善良宽容对六六日后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六六过生日的时候,养父也依旧没有忘记,在当时非常拮据的情况下,养父仍给了六六五角钱,甚至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六六,她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因为他不想让一个孩子没有归属感,让她在家里和社会上感到难堪,他始终把六六当做自己的孩子,尽心抚养、从未抱怨。在生日那天见完生父回来,六六看到躺在床上的养父,她是那么想去拥抱自己的父亲,在这十八年里,是养父对自己精心呵护,,相依为命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此时此刻之前与父亲所有的疏远都变成泡影,只想用一个紧紧的拥抱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这是六六发自内心地对养父的爱和感激,只是她常常把这份爱掩藏于心。虽然养父从未亲近过六六,但是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作为一副灵魂的安定药,所以养父对六六的疏远只是身体上的疏离,在心里他一直在保护着六六,在六六看来,养父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父亲。所以在虹影写了《饥饿的女儿》后,又写了“上海三部曲”,作为对自己养父的纪念,因为养父生于浙江天台,一生都想回到自己的故乡,所以虹影替父亲还了愿。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