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人际归因与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15:23


2 研究一 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人际归因和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2.1 研究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人际归因、人际关系满意度的现状,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在人口变量上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人际归因、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差异并对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行业特征,在北京、天津、安徽、河北等地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发放问卷 8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718 份,回收有效率 89.75%。样本的人口变量详细见表 1。

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人际归因与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2 研究一 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人际归因和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10

2.1 研究目的........ 10

2.2 研究方法................ 10

2.3 结果..........12

2.4 讨论..............28

3 研究二 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归因的辅导..............36

3.1 研究目的........... 36

3.2 研究方法........... 36

3.3 结果......42

3.4 讨论...........46

4 总的结论........48

3 研究二 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归因的辅导


3.1 研究目的

以认知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为指导,根据之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关系满意度现状以及人际归因、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关系分析,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通过调整和改进该群体的人际归因,从而改善其人际关系满意度。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归因辅导实施阶段:结合招募的 20 名新生代农民工的上下班时间点,我们将团体辅导的时间确定为每周三和每周日的晚饭后时间段,,每次辅导 60-90 分钟。辅导厂地在与该项目总工协商,选择在项目部的会议室,每次辅导前都会和会议室相关负责人联系,以确保会议室可以使用,每次的辅导我们把桌椅摆放调整为一个圆圈,辅导结束后,我们把厂地卫生,桌椅归回原位。在本次团体辅导中协助的两名研究生,均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并曾在外实习过程中有过心理辅导经验。


3.2 研究方法

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工作的特点,招募新生代农民工 20 人,在招募中指出如有人际关系困扰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主动报名,自愿参加团体辅导。在接下来的 2 周里,共有 27 人报名,通过一对一访谈了解其参加辅导动机,筛选出符合要求的 20 名新生代农民工,然后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共 10 名被试,其中男性 5 名,女性 5 名。另一组为对照组,共 10 名被试,其中男性 4 名,女性 6 名。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归因辅导准备阶段:随机筛选新生代农民工 20 人,要求被试之前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人际归因训练。辅导方案的设计以辅导目的为依据,制定本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归因干预方案。本文设计的人际归因辅导方案一共包括8个单元,每周进行 2 个单位,共进行 4 周,每个单元 60-90 分钟。

.......


4 总的结论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试图通过对 718 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研究,来探索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人际归因和人际关系满意度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人际归因在人际冲突应对方式影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和检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归因的总体倾向是偏内控的,能力维度上年龄、工作年限差异显著,在情境维度上年龄、职级差异显著,在运气维度上,职级差异显著,在努力维度上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教育程度、职级差异均不显著。(2)新生代农民工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倾向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支配、逃避、让步、妥协、整合。支配维度上年龄、教育程度差异显著,妥协维度上工作年限差异显著,整合维度上年龄差异显著。在逃避和让步维度上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教育程度、职级差异均不显著。(3)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关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关系满意度在教育程度和职级上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年龄、工作年限上有显著差异。(4)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归因、人际冲突应对方式各维度对人际关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5) 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归因在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6)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归因团体辅导对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关系满意度的改善效果显著。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13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d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