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开放教育教材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04-17 15:50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正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教育部 2012 年提出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正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国内各级教育机构特别是高校围绕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需要,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高度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包括平台和业务系统的建设,将极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育水平。教材是进行教学用的工具,,是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教材的管理也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是由学校教材管理部门负责,实施教材采购、发放、结算和统计分析等工作。随着各高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媒体多样化和教材采购的更加规范,在教材工作出现了教材种类、数量不断扩大;教材广义形式不断变化;教材采购数量难以统计准确,采购计划工作更难开展;教材采购部门和教材使用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协调难度增大。近几年来开放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教学点得到不断扩充,专业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连年创新高,2015 年江西省开放教育在校学生超过 8 万人。庞大的学生数量意味着教材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采取传统手工管理、EXCEL 表格处理或简易教材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由于开放教育办学点多、办学方式多样、人数庞大、教材形式多样(如光盘、自印讲义、中央电大统一教材、自选教材)和非全日制学生,导致开放教育教材管理有自身的特点。本系统研究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材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实现教材管理中工作环环相扣,采用先进的流程管理;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管理通畅的信息交流。
........

1.2 项目背景
本人在工作单位任职教材管理中心从事教材管理工作,教材的销售是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牵涉到学生、教务处、学工处和财务处等多个部门。同时我校学生性质复杂,既有开放教育学生,也有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教材销售和发放一般在开学期间,时间紧,工作量大,采取人工的方式容易出现纰漏,学生领不到教材将影响正常的教学。在教材销售环节,教学单位(开放学院和高职学院)根据教学计划上报教材的选定和数量,财务处负责教材费的收缴,教材管理中心负责教材征订和教材的发放。各个环节紧紧相扣,采取人工方式基本是通过纸质和电子表格进行信息交流,效率低下,极容易出错[1]。教育信息化在教材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目前我校还停留在人工管理的水平上,显然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的要求。因此,教材管理人员目前迫切需要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来代替繁琐、低效的人工管理模式,进而实现教材管理的全面电子化。根据我校信息化建设规划,为使教材申报、征订、缴费和发放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由我部门牵头组织开发了一套基于互联网的教材销售系统。此管理系统主要从购书申请、教材采购、教材缴费和教材发放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功能实现,使教材销售、征订和发放管理更加高效和规范。
........

第 2 章 软件系统分析

2.1 系统需求分析
为了系统能贴切教材管理的实际需要,我们对学校从事教材业务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了调研需求,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入教学单位和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并开会研讨,做了详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使系统的功能更加科学合理,经过长达一个学期的时间,形成了最终的需求分析报告书。需求分析报告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功能模块、系统性能、可靠性、错误处理和接口等。1、系统功能:充分深入了解教材管理业务,确保功能明确,结构清晰,操作方便,能满足教材管理的实际需要,涉及到了购书审批流程管理、教材采购管理、教材发放管理和教材收费管理等。2、系统性能:系统要求稳定运行,具有高并发处理能力,最高峰值要达到 6000同时在线,用户请求响应时间在 2s 以内。3、可靠性:全天候 7x24 小时不中断,系统具有出错处理能力,要求有容灾处理能力。4、接口需求要求与财务系统和教务系统对接。
.........

2.2 可行性分析
开放教育教材销售管理系统开发是我校教材管理改革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对本人专业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本人首先在教材管理部门工作多年,负责教材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工作,对业务内容和流程非常熟悉,也充分了解以前的教材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其次通过在校学习和课外的实践练习,对 MS SQL SERVER 和ASP.NET(C#)技术较为熟悉,系统的学习 MVC 体系架构,同时选用了 Fine UI,极大提高的开发效率。同时教材管理系统是学校信息中心和教材管理中心联合研发,有坚强的研发技术团队支撑;教材管理系统在高校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经验[2]。综上所述,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有强大的技术积累和支撑,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熟悉教材管理业务流程人员,有足够人力负责项目维护和实施,在技术上方面可行。
.........

第 3 章 软件系统设计....13
3.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13
3.1.1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13
3.1.2 软件运行环境...........14
3.2 概念模型...........15
3.3 顺序图.....16
3.4 数据库设计.......18
3.5 系统详细设计.............23
第 4 章 软件系统功能的实现............34
4.1 系统技术框架............34
4.2 首页的实现.......37
4.3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39
4.4 教材订购管理模块的实现.............43
4.5 教材销售管理模块的实现.............46
4.6 教材发放管理模块的实现.............48
4.6.1 教材费结算......48
4.6.2 教材发放..........48
第 5 章 软件的系统测试..........49
5.1 软件测试描述.............49
5.2 软件测试的方法.........49
5.3 测试工作的安排.........49
5.4 测试过程...........50

第 5 章 软件的系统测试

5.1 软件测试描述

软件测试贯穿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它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一项确保软件正确无误、功能完整和高质量的工作,它通过一系列的对内部程序编码和外部功能的测试用例来查找程序错误,确保软件质量。在项目前期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是软件测试的可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软件测试的核心是测试用例,需要有针对性强、覆盖全面的测试用例,测试用例数量越多,测试的效果就更好。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不同阶段和测试标的不一,通常采用的白盒测试、黑盒测试、静态测试、动态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安全测试和性能测试。其中性能测试又包括衰竭测试、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我们在教材管理系统中基本是采用静态测试、系统测试、黑盒测试和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在系统进行代码实现完成阶段,就制定了相应测试计划,为保证系统能满足管理需要,我们重点测试系统的功能是否完善及其负载能力,对基本设置模块、教材销售管理模块、教材订购管理模块、教材发放管理模块进行功能测试,对服务器进行同时上百人的并发测试,连续开机测试 36 小时,测试其稳定性[20]。

开放教育教材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结 论

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工作,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的教材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借着我校教材管理改革这股东风,确定了基于开放教育的教材销售和管理的软件开发这个课题。在技术选型上,采用 ASP.NET+SQL SERVER 来进行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软件开放工具上 选用了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5,数据库采用 Microsoft SQLSERVER 2005。硬件我们添置了浪潮英信服务器,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开发环境。我们做了详细的需求分析。我们邀请了专家对我们找个项目做了认真详细可行性分析,从我校软硬件基础、技术能力、经济效益和支持保障等方面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提出了项目建设目标和功能需求。借助软件工程思想,采用基于面对对象技术来进行系统设计,我们运行了用例图、活动图、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图来进行分析设计。对数据库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设计。运用开发工具对系统结构进行了设计,按照 B/S 模式进行框架搭建,从功能划分,对每个模块从数据结构和操作流程进行详细的设计。从系统登录、基本设置及教材管理等多方面抽取部分功能进行详细介绍实现过程和关键技术,截取了系统运行界面,以及系统的主要功能的源代码。通过本次课题设计,使我拓宽知识面、提高了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在此期间我翻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通过 BBS、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了解相关技术的最前沿动态,真真实实感觉到自己的技术和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调研分析设计,严格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规范软件开发,认真做好技术文档工作。在软件开发实施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通过向导师,同学求教,到网上查阅等多种方式,积累了处理软件开发难题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开发工作的掌握更加熟练。通过该课题的最终完成,培养了软件开发的兴趣,确定了把自己培养成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人员的奋斗目标。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13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d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