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中小学生书面语表达中的语体转换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7 15:59

1.绪论

语体不同导致语言本体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各异,而语言本体的研究必将影响语言的教学。由此可见,语体对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关于语体对语言学习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对来华留学生的研究,而对于中小学生母语习得中的语体意识研究较少。语体意识可分为理解和产出两个方面,语意识的产出方面,尤其是语言产出中的语体转换对于语言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具有更高难度。针对当前研究现状,我们将利用语料库研究法对于中小学生书面语表达中的语体转换进行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中小学生作文语料库。作文文本来自教育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研究”1中的学生测试。我们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这三个年级学生的作文进行了抽样,从各年级随机抽取 1000 个句子进行研究。对抽出的句子进行标注,标注出其中使用书面句式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学生书面表达中的语体转换进行分析。
......


2.文献综述


2.1 语体

其中“词语类别说”作为“语体”的早期定义,只是从“词汇”的角度对语体进行剖析,没有考虑语音、语法等方面,忽略了语言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现在看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语文体式说”中的语文体式主要是指语言的结构形式,更接近于文艺学中“文体”;“言语行为类型说”过多强调了“言语行为”而非“言语行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言语本身的研究,给定义的操作性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目前学界仍然存在着分歧,在本文中将采用李熙宗(2005)的观点,将语体定义为“在长期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与由场合、目的、对象等因素所组成的功能分化的语境类型形成适应关系的全民语言的功能变异类型”,不同语体在语言材料(具体表现为受语境类型制约选择语音、词语、句式、辞式等)、手段所构成的语言运用特点体系及其所显现的风格基调方面均有不同。故而语境类型不同造成语言材料和风格的各异。

2.2 语体意识与语体转换

我们认为,语体意识是学习者一项重要的言语能力,它应该包括理解和产出两方面的能力,并且从理解到产出的发展过程中对语体意识的要求逐渐提高,语体意识可以包括:语境类型的认知能力,语体标记的掌握能力,语体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语体的转换能力。不同语体的转换能力是产出阶段具有语体意识的重要体现。程艳(2007)探讨了语体转换的不同语用功能,指出通过语体转换,可以了解交接双方的各种信息,在交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生由于是汉语母语者,从小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以汉语作为交际的主要工具,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体意识,意识到了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存在“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一现象,但语体转化能力特别是口语向书面语转化的能力作为语体意识较高水平的表现在中小学生的书面语中习得状况仍然需要进一步考察。


3.研究方法............6

3.1 问题提出.........7
3.2 语料库分析法......10
4.书面表达的语体转换研究.........10
4.1.语料选择及抽样...10
4.2 参数设定...........11
4.3 数据分析.........15
4.4 中小学生语体转换能力发展对比研究..............19
5.综合讨论..........34
5.1 语体转换具有不平衡性和渐进性特点...........34
5.2 评价中小学书面语篇章正式度的标准..........37
5.3 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39
5.4.展望和不足..............41


5.综合讨论


5.1 语体转换具有不平衡性和渐进性特点

在语法结构形式手段的使用中,各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连词构成复句的方式来降低两个一般叙述句关系的具体性,从而提高文章的书面正式程度。而在连词使用的内部,又更倾向于使用因果连词和转折连词,并列连词和表达假设的“NP+VP+的”使用较少。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因果连词和转折连词在表达逻辑关系的抽象性的程度上比并列连词强,中小学生选择了书面程度更高的因果连词和转折连词。而针对两个陈述句并列的状况使用并列连词造成的书面正式度的提高并没有两个陈述句表达因果关系或转折关系时使用连词造成的书面正式度提高的程度大,所以当面对两个陈述句并列的情况时,中小学生往往未采用并列连词来将其变为两个小句,而往往采用了意合的方法。而对于可利用表达假设的“NP+VP+的”语法形式进行转换的口语或通用语体,中小学生可以利用他们更熟悉的因果连词“如果……那么……”进行转换,所以对于“NP+VP+的”的使用频率较低。这与不同连词的使用频率有关,这也说明了对于连词内部的不同书面语体语法形式,中小学生在使用频率和掌握程度上都具有不平衡性,在利用这些语法形式进行语体转换的能力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5.2 评价中小学书面语篇章正式度的标准

经过统计,发现从句法角度看,中小学生的语体转换能力的发展在初三阶段基本完成,判断 1、谓名结构、和字结构、因果连词、被字结构、形态 1、形态3、形态 4、形态 6 等结构的发展在初三基本达到最大值,所以这些参数在初三年级的各自平均值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写作是否达到语体转换标准的参照值(此处我们不考虑“央视新闻评论”的语料体现,因为此语料库中的语料是更高水平的,高于普通成人的。)即,统计几个主要参数在文章里平均出现率,如果达到或超过初三水平,则基本完成了语体转换能力发展的要求。

中小学生书面语表达中的语体转换分析

.....


6.结论


经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生的语体转换意识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语体转换意识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不平衡性特点。利用不同句法形式所表现出的语体转换意识上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增强的。另外,并不是语体转换意识在不同句法形式上的表现也是不均衡的,同一句法形式在不同年级所占比例不同,同一年级的不同句法形式所占比例也不相同。2.经过统计,发现从句法度看,中小学生的语体转换能力的发展在初三阶段基本完成,大多数参数在初三基本达到最大值,经过初三阶段后,语体转换能力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初三年级是语体转换能力发展的重要节点。其中“因果”“判断 1”“形态 1”这三个书面语句型在初三阶段基本完成语体转换,且各个年级出现比例较高,所以这些参数在初三年级的平均值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写作是否达到语体转换标准的参照值。即,统计这三个主要参数在文章里平均出现率,如果达到或超过初三水平,则基本完成了语体转换能力发展的要求。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13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a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