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叙事问题研究——从《守望都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7-05-11 08:10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向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传输系统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支持下,兼容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传统媒介多种传播信息负载形式,新的媒体形态纷纷出现。新兴技术超强的加载能力使得新旧媒介之间的融合成为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里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传统媒体在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转型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媒介也在根据自身特性的不同寻求着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之道,电视民生新闻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1.1.1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名词,是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指的是在传统媒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依托现代科技、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应运而生的。新兴媒体,括网络、手机、数字媒介等,特别是近些年兴起的电子阅刊、微博、微信。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广度大、交互度高,这些新兴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席卷着传统媒体的固有领地。

当前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的研究很多,特别是关于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及电视民生新闻转型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比较多的是从传播技术和节目运营方面即通过外部操刀加以解决。但是为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和新媒体传播理念,激发电视民生新闻内生的核也竞争力,从电视民生新闻文稿内部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正是出于对送一问题的关注,将电视民生新闻叙事的间题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个案节目的分析,找出电视民生新闻叙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新媒体思维出发,找到解决电视民生新闻叙事问题的对策。

........................


1.2研究意义

叙事是人类一切交流活动的基础,新闻传播自然也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活动,这项特殊的叙事,以真实性为最大前提,担负着承载意识形态的社会责任。电视媒介受自身传播方式和途径、信息表达承载、和内部叙事形态的不同等彰响,区别于其它媒介形式。本文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问题,其现实意文就在于将这一叙事现象置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中去分析不足,重在找出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繁盛的媒体生态中存在的叙事方面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探索新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

........................


第二章相关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2.1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民生新闻是在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执政为民,人为本的执政环境下,电视媒体顺应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社情民意,在探求地方电视台生存之道和新闻价值观调整的现实需求上,探寻出的社会新闻的报道类型。它是社会转型期衍生出的特有的新闻形式,呈现出由关注单独的个体,揭黑幕,探新奇,到后期关注更广泛的社情民意的发展历程。

(一)民生新闻概述

民生新闻,在过去发展的千多年时间里,用讲故事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以现在进行时的时态直播新闻的方式,扩大了新闻事件的信息外延,真实还原了受众"身边人身边事"的故事全貌。

民生新闻的兴起,业界普遍认为是以《南京零距离》节目的开播为开端。此后各地方电视台相继出现了《生活帮》《有事您说话》《都市快报》等一系列民生新闻。

直到2006年,电视民生新闻开始遭遇瓶颈,遇到了发展中的第一个"拐点",电视民生新闻开始以"漏水""车祸""凶杀""暴力""不该发生""竟有此事"充斥的时候,同质竞争正在加剧,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成为节目生存发展的亟待突破的诉求。

.......................

2.2新闻叙事理论

叙事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法国,叙事学的优势在于将研究的关注点从文本之外转向文本内来研究,内部的架构和元素之间的关联,成为叙事学探讨的重点。

2.2.1基本框架

新闻叙事理论的基本框架就是经典叙事学研究,分别从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兼容内容结构和叙事话语的兼容并蓄叙事理论进行研究。

(一)从叙事结构研究的叙事理论

此类研究受普洛普(俄国学者)的影响最为直接,旨在关注结构层面,重点探讨结构的规律、事件的功能、发展的逻辑。这种不以故事人物为基准,而是以行为功能为基本的研究元素,并得出固有的功能特点。法国研究者布雷蒙在这一研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故事的发展還辑为出发点,提出了"序列,说,一个基本序列由三个逻辑节点组成,可能性的出现一现可能性的过程——由此产生的结果。在实际研究操作中,通过研究不同逻辑关系组成的序列,来研究最终产生的叙事效果。法国研究学者托多洛夫则在研究中注意到,事内容的结构根据字的内容差不多,情节以"命题"和"叙述句"构成,从分析句法的角度分析送些叙述句,即静止状态——不平衡状态——重新达到平衡的状态。

罗兰巴物则是将构成叙事的各种功能分为分布类和结合类,前者由按逻辑先后出现的行动来体现的,,事件分为"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来展开叙事,前者充担作品关键点,后者则用来充当隔离开关键点的叙事余地。罗兰巴特的这些研究思路,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和价值,原因是它在从叙事学角度对报道中的不同重要性的事件作了划分,利于去研究新闻叙事化发展的表现。

.........................

第三章新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叙事影响研究...............13

3.1电视民生新闻叙事的特点...............13

3.1.1画面语言的生活化.................13

第四章新媒体背景下《守望都市》新闻叙事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17

4.1《守望都市》概述...............17

4.2《守望都市》研究样本介绍...............17


第四章新媒体背景下《守望都市》新闻叙事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4.1《守望都市》新闻叙事个案分析

4.1.1资讯类

资讯类新闻报道是一种传递事实信息的报道,重在报道中蕴含的事实价值,在《守望都市》屯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比重只占到了10%左右,这类新闻报道是电视民生新闻贴近性的具体体现。

在数字、网络瞬时传递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可在一秒钟之内通过诸如电子客户端推送、微博、微信分享等瞬间完成。在《守望都市》送样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现民情,目的还是为了让民众了解民情、社倩,从而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


结语

通过个案研究我们掌握了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级然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原因,但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没有契合新媒体传播理念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其表现为;

首先,时效性滞后。新媒体讯息的即时更新给电视民生新闻时效性带來了致命挑战。与之对应的电视民生新闻系统权威、有序的叙事文本在时效性极易滞后状态下也显得不再"珍贵",一天一报的电视媒介在新媒体的即时性面前不再占有优势。受众的认知也早已习惯于实时更新的讯息更新节奏,如何在每天一报的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理念,将每日一报的权威播报既能保有电视媒介的优势,又能适应新媒体时效迅速的新环境,从而适应受众的收视也理预期,这需要电视民生新闻从叙事文本设计上作出调整。

第二,感染力弱,叙事不充分。新媒体的高度互动让电视民生新闻靠热线反馈和观众留言的信息反馈速率不能满足当下信息反馈需求,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闻报道一坦进入专业制作流程和新闻制作过程完毕后,就不能够再更加及时的针对新闻事件的实时变化做出最新的新闻信息调整,也是专业化制作团队相比于新媒体的"推特效应"优势,不能通过受众互动过程促进新闻报道信息更新更多元的叙事功能短板之处。

第三,报道不深入。新媒体环境碎片化信息的无序传递,打乱了电话民生新闻一贯以来的有序制播周期和节奏,使得原本当做悬念的信息变得开放,原本稳定的受众群体,受到了碎片化收视理念的影响,不再遵循之前的接收信息的方式和约定,这种倩况下,电视民生还要去完成平时的制播流程,加之本身具备的一些故事化、娱乐化特性,就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不深入,更无暇去顾及社会意识层面的价值延仲和媒体社会职责的担负。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