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印象与群体印象形成的认知机制相似性:基于加工偏差视角
第 1 章 绪论
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产生上述加工偏差的认知机制。早期理论家中最著名的是 Asch(1946)和 Anderson(1968),他们分别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模型。Asch(1946, 1952), Asch 和 Zulier(1984)依据格式塔理论,推断知觉者会将个体靶子的多种特征整合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印象。该印象不仅整合了各种特征,同时还兼顾了特征之间的关系。Anderson(1968)则从元素主义的观点出发,主张知觉者独立评价个体靶子的各个特征,然后经由代数运算形成最后印象。后续还提出逐步调整信念模型(Step-by-Step,belief-adjustment)(Hogarth & Einhorn, 1992)、序列叠加模型(SerialAveraging Strategy)(Busemeyer,1991)等.由于缺乏生态效度,上述模型遭到了批评,并逐渐被 Brewer(1988)的双加工模型Fiske 和 Neuberg的连续模型所 取 代 , 而 且 , Kunda 和 Thagard 进 一 步 采 用 平 行 - 限 制 - 满 意 理 论(Parallel-Constraint-Satisfaction Theory) 整合了 Brewer 和 Fiske 等人的有益主张(Kunda & Thagard, 1996)。他们假设,关于个体靶子的所有信息,例如特质、行为、人口统计变量等都以知识节点的方式存储在大脑中,这些节点之间或为兴奋联结,或为抑制联结,并以激活扩散模式运行着。范畴或刻板化信息与个体信息都是该激活扩散模型中的节点,都会参与个体靶子的印象形成过程。据此,个体印象形成可以分为主要受刻板印象影响的个体印象形成、主要受明确个体信息影响的个体印象形成、以及受刻板印象和个体信息混合影响的个体印象形成等三种类型(Kunda & Thagard, 1996)。
....
第 2 章 实验材料编制
第一节 实验材料的选取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通常情况下,个体印象形成与群体印象形成的比较研究会选择语言作为实验材料,偶尔采用抽象图片。但是,为了消除刻板印象激活后影响印象形成过程,此类比较研究通常避免使用真实人类面孔图片、人际直接互动信息等实验材料,而是采用不包含原发性刻板印象(例如,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年龄刻板印象等)信息的语言材料,即虚拟群体名称(例如群体 A 和群体 B)、单一性别的常见人名、或者人工构造的群体成员抽象图片等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个体印象形成与群体印象形成的认知机制之间的关系(Crawford,Sherman & Hamilton, 2002; Mcconnell, Sherman & Hamilton, 1994; Sanbonmatsu,Sherman & Hamilton, 1987; Sherman, Kruschke, Sherman, Percy, Petrocelli &Conrey, 2009; Susskind, Maurer, Thakkar, Hamilton & Sherman, 1999)。综上所述,本研究选择使用语言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个体印象形成与群体印象形成的相似性,具体包括:常见中国男性人名、虚拟群体名称、常见描述印象的特质词和部分特质词对应的典型行为表象。第二节 实验材料 1:常见中国男性人名
本研究旨在考察在明确信息条件下个体印象形成与群体印象形成之间的关系,基于加工偏差挖掘两类印象形成认知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在研究中,为了控制已有性别刻板印象激活可能引起的干扰,以及实验材料字数的影响,对涉及的名都采用了常见的两字男性人名,并且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收集了实验所需的人名。首先,通过专业问卷收集平台“问卷星”收集常见中国男性两字人名。收集人名的开放式问题是:“请列出 3-5 个你最常见的中国男性名字”。问卷获得了45 份回答,收集了 70 个人名,共计 180 频次,各名字及其与总频次的百分比统计结果如表 2-1 所示。其次,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剔除特殊名字。由 3 位研究生组成小组,剔除明星名,比如“王杰”、“邓超”、“胡军”、“谢军”、“孟非”等,以及歧义名,例如“金奇”等,剩下的 64 个名字可以作为实验材料。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名字在开放式问卷结果中出现的频次不高,在生活中也并非常见,不过因为其所用汉字都是高频字,而且无歧义,所以也留作实验材料。
第 3 章 个体与群体印象形成比较:虚假相关............43
第 1 节 虚假相关范式有效性检验 .............43第 2 节 个体与群体印象偏差相似性:虚假相关效应 .........51
第 3 节 强制注意对个体与群体印象中虚假相关的抑制 ......73
第 4 章 个体与群体印象形成比较:反基准比率........91
第 1 节 反基准比率范式有效性检验 ...............91
第 2 节 个体与群体印象偏差相似性:反基准比率效应 ..99
第 3 节 强制注意对个体与群体印象中反基准比率的抑制 ........117
第 5 章 个体与群体印象偏差的时间进程比较.....131
第 1 节 基于虚假相关的两种印象偏差时间进程比较 .....131
第 2 节 基于反基准比率的两种印象偏差时间进程比较 .......160
第 5 章 个体与群体印象偏差的时间进程比较
第 1 节 基于虚假相关的两种印象偏差时间进程比较
群体靶子的实验程序: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一项群体印象形成任务。首先给被试学习 FA 和 JB 两个群体的成员信息,要求其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对靶子群体的印象。其中,群体 FA 的成员信息有 28 条,包括 18 条刺激 1 信息和 10 条刺激 2信息,群体 JB 的成员信息有 14 条,包括 9 条刺激 1 信息和 5 条刺激 2 信息(详细内容见附录 4 中的表 1 和表 2,信息均为从表中随机选取。)。虽然群体成员行为的数量不同,但其实两个群体的行为表现无本质差异。第 2 节 基于反基准比率的两种印象偏差时间进程比较
相关的行为研究表明,知觉者在对个体或群体建构印象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似的加工偏差以及近似的形成机制。个体印象偏差中的极端特质偏差、负面特质偏差,以及对低频特质的良好回忆偏差与群体印象偏差中的内群体偏好、外群体贬义等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本研究的前述实验从靶子间存在真实差异以及不存在真实差异的两个角度分别考察了个体印象偏差与群体印象偏差形成机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相似之处。就印象偏差而言,被试对高频个体或群体,即熟悉个体或多数群体,容易产生倾向于高频特质的印象偏差,而对低频个体或群体,即陌生个体或少数群体,容易产生倾向于低频特质的印象偏差。基于上述行为及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基础,这里假设个体印象偏差与群体印象偏差形成的时间进程表现可能存在相似之处,例如就进程的早期阶段而言,对于个体或群体的高低频靶子,被试都有可能表现出优先注意和注意转移;而在加工的中后期,也都可能有针对高频靶子的样本规模效应和低频靶子的折扣效应。除相似之外,知觉者的加工过程也可能出现差异之处,鉴于群体印象形成的复杂性比个体印象形成的复杂性高,那么在各种效应出现的时间上,即各种成分出现的反应潜伏期会存在显著差异。......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作为居于这个美丽星球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人类自视甚高,认为与其他生物相比,自己可以保持最高水平的理智和冷静,有能力洞悉世界上的所有奥妙,并能运用非凡的智慧主宰生命。但可惜的是,即使如此聪慧,,人类也无法否认自己具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其中之一就是有时候却会表现出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迟钝感——误判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印象偏差,即知觉者或者高估或者低估对象(靶子)与某特质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都是重要的社会知觉对象,长期以来,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研究探查人类的个体知觉与群体知觉活动,并收获了丰富的成果,还提出了大量理论观点予以解释,为深入了解人际互动、群际交往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改善社会生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指导。Asch(1946)最早从信息加工暨认知模式的角度主张,个体印象形成是感知者以特质为核心内容对靶子个体形成整体观念的过程。虽然这一代研究者提出的加法模式等观点已逐渐被新的理论所取代(Anderson, 1965;Asch, 1946),但正是他们的这些工作才确立了个体印象形成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就群体而言,Hamilton& Gifford, Lippman(1976, 1922)最早开拓了从认知加工角度考察刻板印象形成心理机制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