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08:29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创业型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活动在当前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它不仅助力于中国经济体制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变进而刺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而且在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及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等重大问题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也必将继续发挥其国民经济发展关键推力的作用。创业对于求职者来说是为个人及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是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

自 20 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响应政府扩招政策,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据统计,2012、2013、2014、2015、2016 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分别达到 680 万、699 万、727 万、749 万、756 万①。毕业生的逐年增长,不断的创造新的历史数目。再加之经济放缓增长的趋势,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削弱,导致毕业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挑战。就业的严峻形势,使得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

2014 年 9 月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发言中首次提出关于“大众创新,大众创新”的关键词,话内容主要是希望以创业带动创业与就业。在此次讲话之后,全国人民的创业积极性甚是高涨,刮起了一阵阵创业热潮。如今,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专注于教导大家怎么创业。《马云教你创业》《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等书刊、各种辅导机构推出的创业辅导班、微商崛起等,我们也会发现身边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就是这个时代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创业教育上的一大重大突破。在这样的创业热潮中,有的创业项目一举成功,有的却逐渐败落,不见起色,这是什么原因呢? 

.....................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和机会识别三个变量之间的两两关系及中介作用的验证。经过对中外学者们相关文献的阅读及梳通,构建了本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本研究共计五大章节,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详见图 1-1,体介绍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在本章中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的介绍,并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最后是对文章大框架的介绍及可能创新点的说明。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在本章节,主要是对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三个变量的中外文献梳理与回顾,综述关于变量的不同界定及测量方法。最后对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及创业机会识别三变量间的两两关系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而引出下章节的研究。

第三章是研究方案的设计。本章节首先是根据前一章的回顾,提出在本研究中变量的操作性界定与测量;其次是本研究模型的建立与假设提出;再是关于问卷的设计与试测;最后介绍问卷的调查对象及问卷的回收情况,从而为下章中数据的分析做好准备。

第四章是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一步是运用 SPSSS23.0 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第二步是对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验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三步是运用极大方差法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第四步是对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进行的相关性分析;最后一步是对变量依次进行回归处理,假设进行最终的验证。

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和展望。该章节首先是对实证假设的验证进行总结,并据此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再是结合结论提出一些实践启示及建议。最后提出本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而提出对将来研究的展望。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创业者人格特质

一、创业及创业者的梳理

(一)创业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创业行为逐渐在西方国家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各学科各领域的学者对创业行为的关注并开展一系列创业研究。但由于各学者的学科背景及研究问题思路的不同,目前对创业的定义尚未得到完全统一。

熊皮特从经济学的角度,基于创业的本质,认为创业是通过把新产品或新工艺等以全新的方式进入市场中的过程,重点是突破创新。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创业是那些区别与其他、推陈出新的有价值创造的活动。Garter(1985)构建了关于个体、集体、环境和创办阶段的概念研究模型;Low 和 Macmillan(1988)认为创业研究应该从个体、团队、企业、行业与社会(地域或国家)5 个方面衡量,多方面交叉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创业行为、更深入的探讨创业本质。Timmons(1999)提出从机会、资源和团体三个方面实现可变动的均衡研究模型。目前,众多学者的研究都在借鉴和学习 Timmons 创业模型的基础上去发散思维而展开的。Shane 和 Venkataraman(2000)对创业的界定在学术界有一定的认同度,们觉得简单来说的定义就是创造价值,一个人或一个团体通过提供新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取利益的一个过程,创业者们有意识有目标的创造财富的行为过程。Busenitz 等(2003)认为创业研究应该围绕创业者、创业环境、机会及组织形式四个方面展开,业过程就是创业者发现机会并利用机会创造价值的过程。

国内学者开始创业研究晚于西方学者,更多的是借鉴学习西方定义。创业是一个多变发展的渐进过程,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个体对反复多变的环境与市场机会潜力的准确判断(陈震红等,004)。李志能(2006)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并捕获机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及时应变动态的时间和环境带来的变化,并以某种组织形式存在开发机会潜在价值的过程。刘军(2015)则认为创业既是一个机会识别的过程,又是企业对相关要素重新整合、合理创新的过程,基于此界定创业是拥有创业动机、以自身优势为基础的个体、利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发现、利用机会并承担风险的建立新组织的过程。陈刚(2015)根据创业目的的不同,创业活动分为了为实现就业的“自我雇佣”型和为寻求商业机会的“自己是老板”二种类型。

.....................


第二节创业警觉性

一、创业警觉性概念

创业警觉性最先是由 Kirzner(1973)提出,他最开始界定创业警觉性为一种不经意间就能发现易被别人忽略的机会的敏锐能力(1979);而后经过修改,界定创业警觉性是创业者不同于他人所具备的的一种对事物有着较强敏锐感知力,能够对未来有大胆设想的倾向(1985)。Kaish 和 Gilad(1991)提出信息流,指出创业者放任自己置身于信息流中,高警惕,而增加机会发现并识别的可能性。他们认为这种机会遇见更多的取决于偶然性而不是主动发现,有随机性。Caglio 和 Katz(2001)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为定义应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预测感知到市场中存在的可能性;二是要能够精准的判断发展所需要具备的重要影响因子;三是能够对不同影响因子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推断;这需要创业者善于创新突破既有心理范式,拥有个体特殊知觉和信息处理能力。Karra 等(2008)则认为警觉性是敏锐的观察力的快闪,创业者能够感知机会的关键能力,拥有较高警觉性的个体即使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也可以凭借自身敏锐的感知力发现机会、看到商机。

苗青(2006)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创业者所具备的心智模式和心理图式,拥有这种心理图式可以更好的保持对信息的敏锐观察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做出推断。徐凤增(2008)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对身边动态的敏锐感知力,能够对尚未被识别的机会保持持续的关注并及时发现的能力。高明明(2012)认为创业警觉性是一种对信息能够敏锐感知的能力,通过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感知市场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信息,以期望能够与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机会相遇。姜萍(2015)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外在其他条件突变时,仍能保持对潜在机会发现的敏锐感知力,考验的是创业者对市场供需、信息的准确判断的敏锐力。

......................


第三章 研究方案设计 ........................ 16

第一节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 ..................16

一、创业者人格特质的定义和测量.................16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7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27

第二节  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 .................28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41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一、研究结论..................41


第四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收集得到的数据资料,,先对样本的基本信息部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是否有创业经验、目前的创业阶段五个题项(见表 4-1)。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

由表 4-1 可以看出调研的对象均符合创业者的定义, 有77.5%的被测者有过创业经验,正在创业与已经拥有创业实体的创业者所占比例达到 76.8%。本次调研的创业者中男性明显较多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 21-40 岁之间的,以较年轻的创业者为主,占比 79%;教育背景主要集中在本科与大专,占比 75.7%,表明被测者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够较好的理解问卷题项,从而有效的提高样本的可靠性。因此,本研究收集的数据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可进一步的分析。

........................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显著影响

由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人格特质对机会的识别存在显著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外向性和开放性对机会的识别存在正向的显著影响,而神经质对机会识别的影响为负向作用。这说明,现实中,格偏外向、活泼、自信、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个性群体在机会识别与利用上更具有优势。而神经质在现实中更多的表现为焦虑、悲观的状态,于周边的信息处理、消化、适应可能需要更长的周期,从而不利于机会的识别。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避免出现消极的情绪,对自我的人格特质上进一步的健全完善。

(二)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显著正影响

由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创业警觉性对机会的识别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通过实证分析,警觉性的三个维度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也均为显著同向作用。这也与大多学者已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由此可见,在现实中,创业警觉性的提高,有利于机会的识别与开发,从而大大加大开展创业活动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1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