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实施与退出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量化宽松政策(非常规货币政策、非传统货币政策)是近年来被频繁提及的一个词,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规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传统的以利率为主要手段的货币跋策因面临"流动性陷阱"而失效,为了保持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防止经济出现大规模衰退,量化宽松政策通过直搂向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购买或抵押金融资产,向经济体注入大量流动性,一方面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另一方面实现对经济的扩张性作用。2008年以来,量化宽松政策被大规模应用,向市场注入了超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实现了对经济的稳定和促进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一方面,大量流动性在经济体内积累,增加了流动性泛滥的风险。量化宽松政策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实施至今,世界经济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是这段时间内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风险以及在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传导机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量化宽松政策也将逐步退出,货币政策也将回到常规化,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政策以及退出后经济走向的研究也将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而言,量化宽松政策积累的大量"廉价"流动性在国际间的频繁流动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存在重耍影响,如何应对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策退后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经济体需要研究的问题。
.......................
1.2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从量化宽松政策的历史成因以及近几年在主要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实践入手,,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政策目标、实施手段、国内传导机制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基于量化宽松实行前后的经济数据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徑及执行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每个国家的货币政策都可能对其他国家造成影响,同时也将通过国际渠道反过来对自身产生影响,因此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不能仅考虑本国的利益,本国的传导路径,必须把国际影响纳入到决策过程中来。从目前来看,现有国家在制定量化宽松政策时,主要考虑是否能够刺激本国经济的复苏,对量化宽松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及对其他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考虑不足。各国纷纷推出各自版本的量化宽松政策,一方面固然有本国经济刺激的需求,一方面也是应对他国流动性涌入,促使本币贬值,维持本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一种手段。本文对量化宽松政策在国际间的传导机制与传导路径进行梳理分析,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化分析。
最后,考虑到中国己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为与日俱增,同时他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渠道及影响力度也逐渐增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规模实施以来,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对中国应对量化宽松政策,持本国经济竞争为方面的政策实践及效果进行分析,对后续政策提出建议。同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经济衰退时期一种"权宜"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也将逐步退出,本文对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后的经济走向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也对中国的政策提出了建议。
......................
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综述
2.1概念界定
量化宽松一词虽然己经被广泛的采用,但对于量化宽松的定义显然还未统一,除了量化宽松之外,传统货币政策,非常规货币政策,信贷宽松,本质宽松等都被用来指代这一在近年来被广泛采用的货币政策。同时由于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各有侧重,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名词之间又存在区别。为了对量化宽松有一个深入、清晰的了解,有必要先对量化宽松与其他名词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并对这一概念迸行明确的界定。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在传统货币政策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推行了多种资产购买计划,在央行资产赁债表的资产和负债方进行扩张,其主要目的在于向经济体注入流动性,而伯南克关于量化宽松的定义仅限于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扩张的货币政策。从目前来看,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所指代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伯南克所给定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所有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概括,非传统货币政策被提及的次数显然较少,尤其是在媒体报道方面,量化宽松己经成为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统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在面临金融危机时首先采取了伯南克所定义的量化宽松政策,由此带来量化宽松政策这一名词的流行。虽然从定义上而言,用非传统货币政策以及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定义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这围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更为合理,从现在使用的范围来看,量化宽松显然被更为广定的提及。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本文使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统称所有非传统货币政策,本文中特别是在综述部分,由于现有文献在名称的使用上各自不同,在综述中不再区分量化宽松,信贷宽松,非传统货币政策及非常规货币政策等名词,各名词的含义与所引文献中对其的定义一致。
........................
2.2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基础综述
要考察量化宽松这种非传统货币政策,首先要对传统货币政策进行考察。传统货币政策的常规手段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传统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作用的主要渠道是利率,即货币的价格,而由于零利率下限和流动性陷阱等原因,利率失去调节经济的空间和能力,从而央行需要采用包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手段在内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来实现对经济的扩张。分析量化宽松就需要从分析以利率为主要手段的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在何种情形下失效两方面着手。对传统货币政策失效的分析主要有两大理论,即零利率下限和流动性陷阱,下面着重分析这两者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零利率下限即名义利率不能低于零。名义利率之所以不能小于零,其原因在于当名义利率小于零后,利率的降低将无法实现对经济的刺激,从而失去通过利率来扩张经济的能为,从而无法达到降低利率的经济扩张目标。详细来说,在经济体重,公众通过消费、投资、现金等多种方式对收入进行支配,当名又利率为负的时候,银行存款、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收益将为负,通过调整资产组合,公众将更倾向于持有现金。同时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考虑,将减少当期消黃。同时由于公众倾向于持有现金,金融机构无法实现有效融资,从而对投资带来负面影响。
.....................
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理论基础.............35
3.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理论研究概述...............35
3.2封闭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理论基础................36
4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50
4.1各主要发送国家的量化宽松及其相互比较..............50
4.1.1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及分析.............50
5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77
5.1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全球影响.............77
5.1.1世界储备货币——美元..................77
6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和退出效应
6.1美国量化宽松退出机制
量化宽松退出的核在于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回收此前量化宽松所释放的流动性,一方面不至于对刚从危机中恢复的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一方面又不能让释放的流动性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过热。
对于量化宽松退出而言,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方式,即快速退出和相机退出。所谓快速退出就是在经济状况这到预期之后,通过在短时间内缩减央行资产负债表,回收流动性,将量化宽松一次性退出到位。
..................
7总结与展望
7.1总结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大规摸实施是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事件,对全球大部分的经济体都产生了影响。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同时美元还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都使得美国所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从量化宽松政策的定义、研究现状、理论模型、传导路径、溢出效应、退出机制等方面入手,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对量化宽松的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起源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间,在2008年后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量化宽松的定义入手对量化宽松进行分析,认为量化宽松本质上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危机条件下,由于传统货币政策失效,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而采用的非常规手段。由于美国率先采用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一词已超出其原有的定义,被广泛指代所有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在对量化宽松定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对量化宽松在理论基础、传导渠道、溢出效应、退出时机、退出机制、政策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回顾,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其次阐述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研究基础理论模型,并重点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非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基础。同时在一个封闭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能够包容非传统货币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主要用于分析美国的量化宽松等非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溢出渠道。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9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