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中化学史授课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的教学不仅仅是以“双基”作为载体,而是与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历史相结合,反映出化学学科与时俱进的精神,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想要做到这一点,只学习化学知识是不够的,要进行化学史的学习,有利于让学生从化学家的成就中受到启迪,学到正确的科学方法和思想。面对这样的情况,现在使用的化学教材中设置了哪些涉及化学史的栏目,设计的是否合理?包括了哪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作为切入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什么影响?对于学生化学史的教育是否有效?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促使这篇文章的形成。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出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也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因为本身一门学科的出现,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步积累的知识或经验,通过活动、口述、文字等表现形式流传下来,形成了一门学科,学科的发展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化学文化是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也是实践性文化,也是逆向思维文化。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化学史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现实的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有关理科类的教学大多都注重科学的实际结论,也就是“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科学知识产生的相关条件与年代背景,就是不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针对科学发生的过程做出强调,同样也对在解答方法手段等这些操作上进行反复说明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目前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不单单是要让学生能够从物质的表面进行观看进而进行假设推理验证等一般的学习步骤,而是要让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认知理解、思维的逻辑性、丰富的想象力来对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应用并能够通过这一过程总结出固有的一种学习形式,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对科学的简单接受认识阶段逐步上升到理解与应用科学知识,并能够深深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内容。通过以上所说的可以总结为科学认识论,对科学认识论的理解有可能觉得有些困难,其实在我们对化学史料学习的时候就能够遇见这样的问题,例如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提出?对这一问题的提出所涉及到的解决方法有哪些?得出结果是通过什么理论及条件形成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没有异议等等。通过以上总结就可以联系到对化学知识研究的过程不能离开化学知识间的基本关系,如主体与客体、形象与抽象等,这一系列的研究过程都是认识论所研究的领域。
二、概念界定
化学史作为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时间的坐标轴来看,阐述从化学的萌芽期,经过岁月的长河流淌,怎样发展为新时代化学的历史过程,即化学怎样起源、发展和繁盛起来的全过程的系统阐述。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化学的发展道路是坎坷的,是因为它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其他科学发展的状况以及哲学宗教思想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在整体上对化学史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但个别因素有时也起阻碍作用,表现出化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展速度时快时慢。大多数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连续性,一个是阶段性。这同样也适用于化学的发展。对于化学史的时间轴的划分,科学家们的看法各不相同,最具代表的是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我国的化学家丁绪贤 (1885-1978)先生的划分,他认为化学应当分为上古时期、中古时期以及近代。
第三章 化学史教育对情感目标影响的机理研究...........................11
一、化学学科的文化性功能的本质...................11
二、化学史的人文内涵........................ 12
第四章 两版教材化学史材料文本分析........................... 18
一、研究目标和方法..................... 18
二、研究的依据确定............... 19
第五章 化学史教育对学生情感目标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析................... 37
一、基本情况分析................................. 37
二、化学史料呈现情况分析.............................. 38
第五章 化学史教育对学生情感目标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在表 4-24 中,人教版教材化学史在必修一中出现个数是 13 次,必修二中 10次,选修一至选修六中出现 55 次,则在人教版教材中化学史出现次数一共是 78次;鲁教版教材中化学史在必修一中出现个数是 23 次,在必修二中出现 14 次,在选修一至六中出现 36 次,则人教版教材中化学史一共出现次数为 73 次,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化学史在两版教材中总体的数量出现的过少。在表 4-27 中,人教版教材中化学史在科学史话中出现的次数为 20,是出现位置对多的地方,说明此栏目中所占比重最大,但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知,虽然比重大,但是提供的化学家的资料和科研成果都很少,并且几乎都是简单带过,没有详细的阐述化学史,这就使内容很枯燥,学生不喜爱阅读。
二、化学史料呈现情况分析
在人教版八本教材中一些化学史料只是作为引言部分中的一句话,或者是作者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一中对硫的介绍,只是说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就认识硫了,如火药的发明等等,都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进行概括,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情感目标起不到作用,需要全面、多角度的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硫的化学史的发展,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教版两本必修教材与六本选修教材中,涉及到化学史资料的内容中,与我国化学家相关的内容非常少。例如: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中占 17.9%,必修一中只有公孙龙,必修二中未提及;这不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荣誉感。教材中体现合作精神的案例只有三个,对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描述很独立。事实上一个成功的科研结果或者是研究成果,并不只是单单靠一个人的完成,而是通过几个或者几组科学家共同合作的结果。例如原子结构的说明,从古代希腊的学说到现在电子云模型的确立,一共经历了几千年。在这期间有大量的可选探究,最有代表的是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以及玻尔。
..........
第六章 加强学生情感心理目标的教法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一、确定化学史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教授、专题报告和查阅资料等方法来向学生们介绍化学家的贡献、研究化学事物的意义以及化学家们不怕挫败,敢于尝试、遵守客观事实的化学学科精神,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样也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竞赛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出适当的调整,目的是让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有易于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能够正确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有易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易于学生维持良好的求知欲望,有易于巩固学生坚信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与实验探究相互融合,让学生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情感建构的建议
这种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设置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例如访谈法等等。在学习金属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金属的历史与现今的情况。在课上教师让学生成组讨论查到的信息,教师在这里就是组织者。这种自主的形式给了学生独立的发挥空间,也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摆脱了对计算机在学习方面产生影响这一误区。各种化学史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方法是相互融合的。在化学教学中适当的融合和穿插化学史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完整的科学观念。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4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