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浅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6-05-21 10:09

  本文关键词:农村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章来 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 J.Com 1

浅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也挂悬壶来济世   好招妙手共回春

今天,中国已经由农业大国过渡为崛起中的农业强国,但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了近十年的时候,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们一时还无法定论。只要留意,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许多来自农村教育的叫苦叫累叫穷的声音,还看到了许多农村教育的不先进不入流不和谐的画面。究竟农村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每一个勇于担当的教育人,都得“不辞镜里朱颜瘦”,以一种“先农村之忧而忧,后农村之乐而乐”的大胸怀、大智慧,为农村教育的又高又快又好地发展,作出思考和探索。

一、农村教育问题探因

透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最早谈及农村教育的是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他认为中国在“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形态下,教育必须从乡村入手,要优先改变农村教育。时至今日,中国农村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单纯地把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政治工具或经济工具,不再只重知识而轻能力或重能力而轻知识,也不再忽视人的自身发展。但参照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对比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联系农村教师的真实体验,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1、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浪打船摇道位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农业大国,国情已经决定了我们得优先重视和发展占有更大人口比例的农村教育,让更多的合格公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来。但事实上,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城市教育的相对概念而呈现的,忽视了乡村文化自身的建设机理,而把纯城市教育当成了其改造和发展的价值取向。这种“离农性”“唯城市化”和“泛城市化”,使得如今的农村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模式、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机制,不论在确定培养目标还是在选择课程内容以及衡量教育的评价指标上都显出了城市化特征,都与城市教育毫无区别。在农村,教育仅仅被作为一种升学的工具,当作走上仕途和爬上官阶的阶梯,被沦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被异化为跳出“农”门的筛选工具,亦或成为向城市输送半成品的加工厂。纵使有许多农民子女因此而如愿以偿,但每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是我们几乎已经遗忘了的大量的失败者。他们的失败,越来越不能掩盖大多数农民的失望与对这种教育的拒绝。走出分享稀缺教育资源的角逐场,他们开始醒悟,既然此路难通,那么何必十多年来苦学苦练?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农村教育应试成风,厌学成风,甚至罢考成风,教育价值取向严重偏离,农家子弟只好将本应升挂在文化天空的明月照向了名利的沟渠,既不爱应试教育的“武装”,也不爱全面发展的“红装”。

2、农村教育公平“难入寻常百姓家”。

相比十七大来说,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但审视现实,政策指向了公平,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公平,甚至越呼吁什么,就越不公平。公平几乎成了对农村教育的戏弄。有人戏称:“中国经济以牺牲上海,换来深圳的振兴,继而发展沿海,却蓦然回首时,发现中部已经塌陷。”那么教育也一样,相比城市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的简直是沧海一粟。仅以上海复旦附中一所学校为例,就足以管中窥豹。该校因100多辆教师私家车无处停放,且校舍带有浓郁的上世纪末的色彩,游泳馆、地下停车场等配套功能设施不很完备,立马投资3.5亿,把校舍推倒重来。据说,上海的生均教育经费为每人20000元。这些都可以说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必要,说明教育政策对于农村教育还有很大的不公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现化化走的是一条效率至上的道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给最能够发挥效益的地区和学校。在农村,这些学校基本都是城镇“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实验”。而对于最需要教育资源的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则仅以满足基本需要、危房改造、普九等。教育资源配置被重点学校任意掠夺,显然效率至上的现化化之路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相悖。

追求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本质。但在农村教育中,虽然教育机会均等基本得到了保障,但精英教育使培优补差工作并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教育过程上的不公平;由于城镇重点学校和乡村快慢班的存在,更出现了教育成就上的不公平。从一个班的班额配置来看,大班额的教学形态在农村依然比比皆是,人均受用资源严重不公平;教师囿于各种诱惑,屈于各种压力,在“抓中间带两边”的教学实施策略中,往往由于“中间抓不住,两边都放掉”又出现更多微观上的不公平。

倡导教育均衡,其实也是保障教育公平。十八大的报告强调,“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育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学科结构、教育经费、福利待遇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均衡。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时,由于不同程度地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挠、人事调整过程中的制约、学生分流环节的限制,推进缓慢,困难重重,已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3、农村教育质量“年年长恨总伤心”。

农村教育质量,似乎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近年来,更是严重滑坡。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曾说:“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见《光明日报》2009年1月5日2版)现在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约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专家学者们研究发现,农村生源大多集中流向了一般院校、高职院校。用一名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的话来说,“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来临、高考录取率迅速攀升的今天,一方面是知名大学的校园越来越美丽,教学楼、宿舍楼日渐增多,而其中的农村孩子身影却正在日益减少。更有甚者,迫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农村学生担心上完大学也很难找到好工作,被迫选择外出打工。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农村师资力量太薄弱,教育观念太陈旧,教学方式太落后,现有教师的综合素养都不能顺应大时代的大转型和大变革,农村教师的教育敏感力相对弱点,一时难以与时俱进,难以找到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义务教育道德和超义务道德,在具体的道德性行动中,难以发扬新人文精神,难以进行教学方式变革,难以进行教学转型和策略研究。相反,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教师更多地面临着家长对自身权益和对学生权益前所未有的关注压力。农村教育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另外,中国目前还在重视点的改革,没有面的改革,没有改变应试教育,中小学孩子不愿读书,大学毕业的孩子不愿到乡村工作,大家都在这个圈内按惯习工作。更在争利于市、争名于朝的大环境中,老师们很难做到争福于教,道德指数和幸福指数都有所滑坡。这些都致约着老师的发展,老师难发展,学生就更难全面发展,教育评价机制又不十分科学健全,以致农村教育质量长期以来,成为人民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5、农村教育经费“上错花轿嫁错郎”。

如今,国家在农村的确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改善了许多育人环境。但面对现实,钱并没有很好地用到刀刃上。其实,好的学校并不在于楼有多高、面积有多大、设备有多新,,而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育人能力有多强,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多丰富,生均占有量有大,在于学校的管理文化、育人方式等。农村许多学校争取到资金后,就一味的进行硬件重复建设,更换配套设施,不切实际地升级学校,创示范,办重点,抢实验。而家长也喜欢迎合,冲着更优越的办学条件盲目地择校,以致于相对薄弱边缘的学校不断萎缩,给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带来冲击。而不甘走向绝境的薄弱学校只好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希望以精英教育换来软实力,以软实力求得发展经费。这样一来,应试教育附在素质教育身上借尸还魂,逐步演变成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又是拿着更多纳税人的钱来践踏教育公平,形成恶性循环。

更为滑稽的是,每年前几个月国家经费没有发下来,学校建设行为迟迟难以启动。而在每年的后几个月刚刚启动,审计预算却按时来临。对还没有投放的资金进行国库收缴。学校只好抢在收缴之前立即花光。

十八大报告中说:“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可在贫困生生活补助方面,居然有更多的家长把该项教育经费当作国家福利,用到家庭日常生活开销上。在农村,这笔钱对于教师来说,都可算得上一种不小的诱惑。教师的工资已经远远落后于人均消费水平!教师的幸福指数难以提高,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效。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钱多了,是好事,但有了钱,如何合理使用,更大面积地提升教育质量,又成了一个新教育难题。

6、农村教育变革“潮打空城寂寞回”。

    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此外,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

但课改在中国,重课改形式,轻内涵发展。在农村,教学内容方式与城市保持一致,考试招生制度与城市保持一致,质量评价制度也与城市保持一致,优待政策并没有下嫁到普通老百姓。城市学生在学习资源和方式方面、在自主招生考试方面、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依然优于农村学生,教育上的梯度差异、城乡差异、县域内学校差异还是客观存在。一任经济全球化、资讯网络化、人权普适化、文化本土化,但农村教师并没有感到职业工作的幸福化,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学习方式也没有多大变化。纵使少数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城里参加了各种培训,但短期培训并没有帮助老师们挣脱落后的教学行为惯习的束缚、教材点状编排的束缚、传统备课框架的束缚,并没有大面积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农村学生还是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农村教育依然面临厌学厌教的的挑战,依然难以给学生全面发展之基和终生发展之基,农村义务教育很难深层次的进行内涵式发展。

二、农村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教育事业做的是人的事业,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其次才是物的问题和体制的问题。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只要让农村学生找到接受教育的出路,让农村教师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其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是以,追根溯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再那么神秘。

1、让学习前途“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消除“读书无用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在信息化年代,在知识产业化的时代,谁拥有大量的知识,谁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谁将幸福自在地发展。城里人如此,农村人也不例外。

其次,指明学习新出路。城里学生固然在享有更多优质资源的同时,还可在国内更多地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甚至可在国外作出更多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孩子就没有选择的空间。同时,在就业方面,我们农村子女身上,照样均匀地洒满了用人单位赏识的阳光。大变革时期,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专业技术型人才,也是经济社会的客观需求。条条道路通北京,我们农家子弟没有必要在千军万马涌向热门行业的时候,就迷失人人发展的方向欲渡,以致在成长路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让优质资源“水近楼台好得月”。

既然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有些紧缺,显得缥缈,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化被动的选择为主动的传送。我们一方面要坚定地进行教育布局调整,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就是千方百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在现在机制下,我们既要巩固好“名师培养工程””青蓝工程”“影子工程”“卓越工程”“帮扶工程”“置换工程”,完成好“支教动作”“援边动作”和“自选动作”,也要尝试城里的委托管理,让优质学校和发展中学校自由恋爱,两厢情愿,达成委托意向,由政府买单,以期产生“牵手效应”;尝试走名校集团化之路,在政府无钱买单,出现教育“圈地运动”“牛奶”稀释、简单复制等问题时,化敌为友,联盟壮大,以期产生“坐电梯效应”;尝试优质项目推广,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创新,以期产生“涟漪效应”;尝试一校多区,利用品牌效应,扩充优质资源,以期产生“孵化效应”。而在教育经费、配套设施等方面,则最大可能地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3、让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村教师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裤管还不时高高地卷起”。虽然说得有些过头,但足以表明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物质拥有不丰富,精神财富也羸弱。相比上海七宝中学的教师,每天跑步锻炼一次尚且可以领到10元钱,一个班主任节每人就可拿到3000元,一个教师节每人就可领用7000元,每月的工薪都在10000元左右,乡村教师的所谓幸福只能成为精神支柱上的烟雾萦绕。难怪在一处乡村精神病院里,40﹪患者为教师。原本经济基础如此薄弱,又得顶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课业负担过重、社会地位低下的压力,从事着应试教育、塔尖教育,他们在几乎成为成人游戏和搏弈的变态考试中,往往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和幸福来捞得一点点好名声和小利益,还不时在高危职业中看着鲜活地生活走向死亡和堕落,灵魂开始苍老,精神开始分裂。

那么,给农村老师们松绑吧!给他们从道德上松绑,不要再用什么神圣的光环来迷醉,不要用道德至上的观念来弱化,不要用去道德化的倾向来贬损,不要用泛道德化的手段来禁锢。帮帮他们,让他们从个体与集体、公正与关怀、主流与多元、功利与理想的冲突中解放出来,只要他们恪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就行,惊喜于他们对义务道德的超越,让他们做一个真实的人、自由的人、幸福的人。其次,从贫困上松绑。让教育经费更多地用在刀刃上,用在从事教育事噗的人上,用在人的人基本生活保障上,用在工作环境的改善上,用在师资培训上,用在教育执行力的共振上。第三,从理念上松绑。多一点理解,多一份关心,多一段期待,他们会踩上时代的鼓点,与先进合拍,与和谐共鸣。

4、让教育内涵“花有清香月有阴”。

   (1)刷新教育观念。农村学校要引导教师学会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当前教育观念,为具体的内涵发展行动作好储备。为了远离应试教育,首先要重建基础观、评价观、过程观、内容观和价值观。在基础观上,能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既重视夯实知识技能、思维品质、自主学习能力等硬性基础,也重视奠定志向理想、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软性基础;既学会分类打基础,也学会分段打基础。在评价观上,能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开发多元价值,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在内容观上,学会整合资原,既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关注结构的迁移价值;既关注课间内容,也关注课外内容。在价值观上,既要有多元价值观,更要树立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学生立场,重在教会成人成事,关键在于培养生命自觉,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

    (2)变革教学方式。现在我们再不能以教定学,必须变为以学定教;我们再也不要关注学会什么,而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我们既要给好学生定位,也给好的教学定位。我们面向当下,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快乐;指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教学中,要分层教学,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性和风格,明白自己的强项和不足,把握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学情和教材文本,进行资源开发,基于教学目标制订的层次设计、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和组织的结构设计,进行系统规划。我们既要有教学整体视野,也要有教学开放交互的动态视野。

(3)提升办学品位。农村学校教师基本上都存大精神层面的缺失和意识层面的偏差,不同程度地陷入业务水平层面的低迷。我们要转变行政职能,强化校本管理,注重管理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具体工作中,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交流体会、相互渗透等方式,使教师逐渐形成办优质教育所不可或缺的良好精神状态,树立责任意识、用积极向上、争创一流的思想取代消极悲观、得过且过的思想,迅速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建立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意识作为引领,正视学校的差距,寻找自我的欠缺,充分认识到决定学生质量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源的好坏,认识到学校和教师在学生的阶段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形成统一的学校价值的追求,认同学校办学目标,同时建构在自我发展的体系之中,自我发展、学生成长、学校进步融为一体,从“热爱生活”到“追求卓越”。而这些形成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绝不能只是放大的口号,闪光的标语,要在教学中转化,在管理中转化,在研究中转化。学校文化建设的另一重点是校园文化,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文化、校本研修文化、特色创建文化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起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办学品位。

 

文章来 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 J.Com 1


  本文关键词:农村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47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d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