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杂志是核心_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世界需要中医药
本文关键词:世界中医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天津北方网讯: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继续提交议案,吁请加大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并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和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让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造福更多人。
中医和西医孰优孰劣?这些年来一直被“网上约架”。中医粉说,中医有几千年历史,只有200来年的现代医学哪儿比得了。西医粉则认为,西医立马就见效,中医疗法让他们等不了。张伯礼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势,根本就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如何让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才是我们要思考的。如何让人们摆脱对中医就是老先生问诊号脉开药汤的刻板印象,以新的面貌让世界认识并认同中医药呢?张伯礼说:“靠科技,科技是翅膀,只有翅膀更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那么,作为中医药传统与文化积淀浓厚的天津担当什么角色呢?张伯礼说,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天津是“桥头堡”之一。同样,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天津也担当着“桥头堡”的角色。
中医药国际化
天津走在前列
在天津,中医药的国际化起步很早。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一个中西医汇通的代表性人物,叫张锡纯,他写了一本《医学衷中参西录》。到上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中西医结合”,天津涌现出一批杰出成果、杰出专家,如吴咸中、尚天裕、王今达,被称作中西医结合“三朵金花”。
张伯礼认为,天津在中医药领域之所以能出大家、名家,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天津是一个华洋杂处、中西汇通的城市,接受新东西很快,所以天津也就成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的发祥地。”他介绍说,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天津又走在了前列。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医药也加快了国际化步伐。而天津,也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桥头堡’之一,多年形成的文化积淀和产业优势、技术基础,让天津能发挥引领作用。”张伯礼说。
最近20年来,天津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挂靠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是主任委员,组织制定了全球中医教育标准,现在有50多个国家都在执行。在张伯礼的主持下,天津中医药大学组织多国专家编写了一套世界通用的中医学核心课程教材,作为中医药的基础教材在世界推广。今年9月,新建的中医国际师资培训基地将在天津静海区正式使用,这是国家批准的中医药国际师资培训基地。“即是说国外中医师,要到天津来培训、考证。”张伯礼解释:“比如你学中医,却不会脉诊、不会舌诊,,就都到天津来培训。一些外国人很清楚,只有到中国来,才能学到中医药的精髓。而来中国,天津是最好的选择。”
有了标准、教材和师资,想办学校,也需要认证。在中国,许多资质都是外国人来给我们认证。因为许多东西都是外国人的专利,而中医药是我们中国的,只有中国的认证才是正宗,才有权威性。张伯礼感慨:“这值得中国人自豪,也是值得中医药研究者珍视的财富。”
记者注意到,在国家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天津的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正在提速。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中医药国际化项目研发,其“复方丹参滴丸胶囊”正进入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III期临床验证。天士力还建立了“中药国际化联盟”,帮助国内其他制药企业对接国际市场。
国际化倒逼
中医药科技创新
去年,屠呦呦研究员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张伯礼也受邀到瑞典参加诺贝尔奖颁奖盛典。在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学院,张伯礼与评委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还发生了有趣的“碰撞”。有关这个奖是不是颁给中医药的,有评委回答:“我们说不是颁给传统中医药的。这个奖是颁给把传统中医药的经验、智慧、灵感与现代科学结合后的成果,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实至名归。”还有评委说:“我们知道中医药里有很多很多的宝贝,但还需要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将这个奖给中国,就是希望科学家关注传统医学。”
回忆起这段小插曲,让张伯礼感慨良多:“要让世界接受中医药,就必须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他说:“国际化,意味着标准化。标准化,就必须数据化。中药的成分、药效、药理、安全性都要用数据说话。将传统知识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才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正途。”
国际医学界一直有个未解之迷:为什么中药讲究复方配伍?为什么望闻问切就能准确诊断疾病?他们研究来研究去,也还是“不明觉厉”,几乎所有的外媒在报道中医药时都会以“神奇”“神秘”赞之叹之。那么现在,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是时候揭开中医药神秘面纱了。“只有突破了这个瓶颈,才能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医药。”张伯礼说。
美国FDA对食品药品的准入审核是非常苛刻的。专家们不停地提出各种问题:“你们中药里为什么有这些成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药效?如何保证有效成分的稳定性?”……
张伯礼说:“这就是国际化给中医药提出的全新课题。这一系列课题,也倒逼中医药的科技创新。”以天津天士力制药的“复方丹参滴丸胶囊”为例,这个产品在申请美国FDA临床研究的过程中,从药材、提取、制剂到配伍配比、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等均需要满足美国FDA的严格要求。为此,倒逼天士力加大了技术研发力度,产生了数十项国际专利,解决一系列技术瓶颈,建成了目前中国唯一的“中药4.0”智能化的生产线。这也促进国内中药制药企业的技术进步。
曾经有人对中医药国际化不理解,认为丧失了中医药的“根本”。张伯礼认为:“医学无国界。中医药应该走出去服务更多的人。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互补、共生,达到双赢。”
据了解,中医药国际化已经列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现在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0个国际中医药中心,今年还要再建10个。张伯礼说:“这些中心开展了很好的工作,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也成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基地。”这也表明,在今天,不是中医药要不要走出去,而是世界需要中医药走出去。
中医药知识产权
需国际保护
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张伯礼都要提交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议案。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他将提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议案。他说:“中医药古方,传统知识是国宝,是文化珍藏。必须从国家层面,重视这项工作,寻求国际保护。”
譬如“牛黄清心丸”是中国的中药古方。而今,这药日本也生产,韩国也生产,赚得盆满钵满。人家也没向中国交“专利使用费”。现代研究成果可以申请专利保护,但不能保护“传统知识”。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是一种国际承认的具有法律效力、可用以主张知识产权权利的文件,给传统处方建立“国际档案”,我们必须尽早发布。
现如今,世界对中医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去年,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看过中医的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的人已经超过50%。全美一年每人平均接受中医服务的次数近2次。在美国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的人差不多有4.5万人。在欧洲,接受中医药的人就更多了。还有一个数字也很说明问题,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目前有2000多个留学生,来自130多个国家,他们都是来学习中医药,来天津“寻根”的。
张伯礼说:“这些数字还在逐年增长,说明中医药的国际需求在不断扩大。”
中医药为国际医学界瞩目的成果还不止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一项。张伯礼介绍,如砷制剂治疗白血病已经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提高了白血病的治愈率;黄连素是用于治腹泻的常用药,但是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黄连素对糖脂代谢也有调节作用,对高脂血症、糖尿病都有疗效。还有多个中成药研究成果,在一些疑难疾病防治中取得显著疗效。
去年3月的博鳌论坛上,中医药首次开了分会场。张伯礼在论坛上报告的题目正是《中医药国际化》,当时有外国记者问他:“中医药为什么一定要国际化?”
张伯礼朗声回答:“不是说中国的中医药一定要国际化,而是世界需要中医药。”
本文关键词:世界中医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hengyudg/18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