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油气藏_地质出版社.pdf 全集全本全文下载(地质学
本文关键词:海相油气地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
海相油气地质
( 上
册)
马 力 陈焕疆
甘克文
徐克定
许效松
吴根耀
著
叶 舟 梁 兴 吴少华
邱蕴玉
章平澜
葛
· 北
京 ·
内 容 提 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海相油气地质的专著。作者是根据20 世纪9 0 年代初以来南方新一轮海相
油气勘探实践和科研的新成果, 并在消化、吸收、继承前人“七五”、“八五”科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该书率先将南方盆地和造山带作为对立的统一体, 研究显生宙以来盆- 山基本构造- 沉积格架及其演化、转换和大陆增生
过程, 从而将中国南方定位在东亚乃至全球构造中最复杂的区域之一。明确指出, 南方海相中、古生代盆地基本性质是多旋
回叠合构造改造型盆地, 后造山期强大的陆内造山运动和盆- 山脱耦作用对同造山期前陆盆地的强烈破坏和改造是南方盆
地演化的重要特色。
该书对含油气保存单元赋予了新的内涵, 将南方各主要海相构造残留盆地进行综合评价和排队, 提出了海相油气勘探
新思路和勘探方向。作者认为, 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领域( 四川盆地除外) 有一定前景, 但却是一个高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
勘探领域; 针对天然气藏保存和定位条件十分复杂和苛刻, 强调科学探索和攻关; 提出“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下的晚期成藏及
其有效成藏组合”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和评价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书可供油气勘探部门的决策层、从事复杂地区天然气勘探的科研、生产技术工作者使用, 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的参
考书。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海相油气地质/
马力等著.—北
京: 地质出版社, 2004
.11
I SBN 7- 116-042 71-7
Ⅰ.中…
Ⅱ.马…
Ⅲ.①大地构造学—研究—中
国 ②海相生油—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国
Ⅳ.
①P54 8 . 2 ②P6 18 . 130 .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 004 ) 第117485 号
ZHONGGUO NANFANG DADI GOUZAO HE HAIXIANG YOUQI DIZHI
组稿编辑: 王大军 白 铁
责任编辑: 白 铁 邢瑞玲 王龙生 佘宏全 王江海
责任校对: 王素荣
出版发行: 地质出版社
社址邮编: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 1 号, 10 00 83
电 话: ( 010 ) 82 324 5 08 ( 邮购部) ; ( 010 ) 82 324 5 79 ( 编辑部)
网 址: h t t p :/ / www .gp h .com .cn
电子邮箱: zb s@ gp h .com .c n
传 真: ( 010 ) 82 3 10 7 59
印 刷: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
1
开 本: 8 89 m m ×1194m m / 16
印 张: 5 5 . 7 5
字 数: 170 0 千字
印 数: 1—80 0 册
版 次: 2 004 年11 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定 价: 2 20 . 0 0 元
I SBN 7 - 116-04 27 1-7/ P ·2 527
( 凡购买地质出版社的图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者,本社出版处负责调换)
导
言
中国南方的范围包括川、渝、滇、黔、桂、鄂、湘、赣、苏、浙、皖、闽、沪、琼、粤、台16 省( 自治区、直辖
市) , 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处于东经97°30′~122°50 ′、北纬18°10 ′~35°10 ′之间, 总面积约227 万
平方千米, 有利的油气勘探面积达90 多万平方千米。以大地构造位置而言, 本区位于秦岭- 大别- 苏鲁
造山带以南、三江- 甘孜- 阿坝造山带以东的华南板块。
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油气勘探工作于2 0 世纪50 年代中期开始, 历经“六五”、“七五”、“八五”
多轮勘探和攻关, 尤其是90 年代初以来, 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大量勘探资料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 确
定以“三新”( 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为方针, 以南方南北两个前陆盆地带( 四川盆地除外) 为重点, 并作
为陆上勘探新区, 深化含油气区评价和盆地评价, 将两者相结合, 科学地制定了总体勘探部署。前者包
括12 条通过造山带与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构造基干大剖面( 包括M T 大剖面及盆地内地震大剖面) 和
相应建立准二级层序地层与沉积序列演化基干柱状剖面和南方全区构造-岩相古地理编图等多项实物
工作, 以含油气区大地构造-沉积格架及其演化和盆- 山演化相关关系为主线, 以油气整体有效封闭、保
存条件为关键, 进行了新一轮整体解剖, 完成新一轮含油气区大区评价和盆地( 区块) 评价、优选; 后者包
括电法面积概查、普查、地震面积普查、圈闭目标详查和一批深探井, 以含油气系统及天然气地质学理论
为指导, 以盆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为主线, 以有效成藏和保存为关键, 完成盆地( 区块) 评价和区带、目标
优选。其最终目标是要争取在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前陆区( 中、下扬子区及滇黔桂区) 有重大突破。
上述总体勘探部署是由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持制定, 并严格组织实施的。1998 年底国家石
油、石化集团公司体制重组后, 在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视和领导下, 得以继续实施。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历经8 年( 1993~2 00 1 年) , 期间先后在下扬子苏南隆起的圣科1 井、中扬子当阳复向斜建阳1
井、滇黔桂区楚雄盆地的乌龙1 井、云参1 井、南盘江坳陷的秧1 井、双1 井完成了6
口深探井的钻探,
钻探结果仍未获得重要油气发现。从而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 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确实是个久攻不
克的“硬骨头”, 是个高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勘探领域。
本书的编著是根据上述南方新一轮海相油气勘探实践和研究成果, 并在学习、消化、吸收、继承前人
“七五”、“八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如下:
1) 遵循黄汲清院士、朱夏院士的学术思想, 以“全球构造观、活动论、多旋回阶段论”为学术指导, 运
用构造解析和层序地层方法, 研究总结南方显生宙以来的盆- 山基本构造-沉积格架及其演化转换过程,
特别是试析印支期以来的盆- 山耦合和脱耦关系, 从构造体制、运动学和动力学上认识南方海相中、古生
代盆地的演变过程、基本特点及其性质, 完成新一轮的构造区划。
2 ) 在天然气地质学理论指导下, 运用含油气系统分析方法, 以天然气成藏和保存为关键, 学习、消
化、运用四川盆地的基本经验, 并解剖一批工业性气田和破坏了古油气藏, 进一步加深对南方海相油气
地质基本特点和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完成新一轮的含油气系统保存单元划分。
3)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 按天然气成藏的基本要素对南方的保存单元及其现今可能存在的含油气系
统进行评价和优选, 并提出勘探方向建议。
本书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是:
1) 中国南方大陆是以扬子地块为核心, 在显生宙以来受前古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及印度洋-
太平洋动力体系控制不断增生、扩大的复合大陆。将其定位在东亚构造乃至全球构造中最复杂的区域
之一。这是造成南方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地质勘探高复杂性、高难度性、高风险性的根本原因。
2 ) 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代盆地是多旋回叠合构造改造型盆地, 燕山-喜马拉雅旋回在东、西锋线
Ⅰ
( 新特提斯洋关闭, 太平洋、印度洋扩张) 作用下激活老缝合带( 结合带) 而产生的强大的陆内造山运动和
盆- 山脱耦作用对印支期前陆盆地及其它陆相盆地的强烈破坏和改造是南方盆地演化的重大特色。
3) 区域构造研究: 首次厘定和提出位于滇东南、两广、浙闽沿海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闭合后形成的
粤海造山带, 其意义在于能较合理解释南盘江-右江、十万大山盆地的成因机制, 说明了浙闽粤构造-岩
浆活动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明确提出下扬子地块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时是一个独立的地块, 诠释了苏
鲁洋的性质和作用, 从而合理解释了下扬子古纬度异常、成带分布的火山岩带和花岗岩带、特有的生物
地层、独特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及强烈的前陆对冲形变结构带等诸多独特性; 首次提出南盘江-右江地区
是一个由活动大陆边缘转变而来的三叠纪增生弧形造山带。
4 ) 中国南方前造山期海相原型盆地阶段曾经形成过十分优越的原始含油气系统和一批特大型油
田; 南方同造山期的前陆盆地及其它陆相盆地在地史上对这些原始含油气系统的演化、成藏、保存曾经
起过重大的建设作用; 南方同造山期的含油气系统, 除四川盆地外, 在后造山期普遍发生的盆- 山脱耦过
程中, 经历了J —K 、K —E 、N—Q 多期强烈的改造和破坏。
3 1 + 2 3
5) 南方现今的含油气系统只能残留、赋存在保存单元内。南方海相地层的高演化, 使含油气系统已
普遍转化为纯含气系统。“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下的晚期成藏及有效成藏组合”是认识和评价南方海相保
存单元及其含气系统的基本思路。
6) 南方海相天然气保存单元可分为持续型、保持型、沉积重建型、构造重建型( 推覆型) 、剥蚀残留
型、构造肢解型等6 种基本类型及其复合型等类型。按有效烃源充注、有效盖层及其整体封存、水文地
质、天然气成藏时间、气藏形成后的构造运动强度等因素, 可将南方海相各油气保存单元评价为Ⅰ、Ⅱ、
Ⅲ、Ⅳ级。
7) 对南方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基本认识和评价:
a .先天十分优越, 后天强烈改造、破坏, 天然气保存和定位条件十分复杂和苛刻;
b .四川盆地( 包括齐岳山以西的石柱向斜及川南赤水地区) 是南方仅有的具Ⅰ级保存单元的大型盆
地。
c .除四川盆地外, 中下扬子区、滇黔桂区各盆地, 在后造山期受陆内造山运动的强烈影响, 突出的是
中燕山期( J —K ) 强大的挤压运动对中下扬子区、晚喜马拉雅期(N—Q ) 强烈的走滑运动对滇黔桂区
3 1 + 2
的盆- 山脱耦作用, 使盆地内含油气系统遭受改造、破坏和当今的残留含气系统的保存及定位条件十分
复杂而苛刻。这些地区现今的基本地质条件导致形成大型气田的可能性很小。
d .下扬子苏北盆地、中扬子江汉盆地南部及鄱阳盆地属Ⅱ级保存单元, 具备和基本具备天然气含气
系统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但地质条件复杂, 通过攻关可能会有所发现或继续有所发现。
e .楚雄盆地北部、南盘江坳陷秧坝- 潞城区块、十万大山南部区块是属于Ⅲ级保存单元, 部分具备整
体封闭保存条件, 但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更加复杂, 需要继续攻关探索, 争取有所进展。
f .思茅坳陷、湘鄂西区块是基本失去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的Ⅳ级区。
总之, 作者认为应该将南方海相勘探领域( 不包括四川盆地) 定位在高难度、高风险复杂勘探区上,
属于科学攻关探索的领域。
本书编著人员分工: 导言———马力; 第一章———徐克定、陈焕疆、马力、吴根耀; 第二章———许效松;
第三章———徐克定、陈焕疆、马力; 第四章———甘克文、陈焕疆; 第五章———吴根耀、马力; 第六章———吴
少华; 第七章———吴少华、马力、葛; 第八章———吴少华、章平澜( 第六节) ; 第九章———吴少华、梁兴、
邱蕴玉( 第四节) 、马力; 第十章———邱蕴玉、章平澜; 第十一章———梁兴、叶舟; 结语———马力。
王静、姚雪根、陈劲人、穆曰孔、俞之琏、陈继贤、支家生等分别承担了鄂西-渝东区、湘鄂西区、中、下
扬子区及南盘江、十万大山盆地等6 个区块的综合研究工作, 并完成了正式研究成果报告和图件。上述
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本书的编写工作, 但他们实际上也是本书的编著者。
全书由马力负责统编、修编。本书有关文字、图件的出版前期准备工作由葛承担, 后期工作由
周胜福负责。蔡体宁、薛月华承担薄膜图件清绘, 姚秋昌、赵韶鸳、章徐云、蔡雅萍承担了计算机图件的
绘制。支家生承担了全部原稿文字、图件的校核工作。封面照片为云南德钦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峰,
Ⅱ
海拔6740m , 其下方为明永冰川, 由马力摄影。
本书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始终得到陈焕疆、甘克文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由于不同作者认识
和依据材料的不同, 其见解不可能一致, 书中内容、观点难免会出现矛盾或不统一, 这只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为了尊重原作者的观点, 在统编中本质上未作修改, 请读者取舍。
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钟大赉院士提供了三江造山带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汪集院士提供了
江汉、楚雄盆地今、古地温场研究成果和资料; 从柏林研究员和王清晨博士提供了大别超高压带研究成
果和资料。
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陈学波、王恩福研究员提供了南方人工地震测深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院士提供了南方恢复原型海相沉积盆地研究成果和资料; 刘和甫教授提供了
南方构造研究成果和资料; 孟祥化、葛铭教授提供了南方建造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和资料; 李保芳、马文璞
教授提供了商城-金寨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和资料。
西北大学张国伟院士提供了秦岭造山带研究成果和资料。
同济大学王家林教授提供了南方重磁解释成果资料。
南京大学卢华复、胡德昭教授等提供了江汉、苏北盆地平衡剖面成果。
合肥工业大学徐嘉伟、朱光教授提供了下扬子及郯庐断裂带构造研究成果及资料。
成都理工大学罗志立教授提供了龙门山及四川盆地构造研究成果和资料。
广西地矿局地质研究院张振贤研究员提供了广西、贵州构造研究成果和资料。
四川地矿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金昕研究员提供了南方现今地温场研究成果和资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海相油气地质(上册)-马力-地质出版社.pdf
本文关键词:海相油气地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3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hengyudg/21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