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儿科杂志_2016(第七届)细胞治疗国际研讨会
本文关键词: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主任医师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血液病、放射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我国非清髓移植的领导者,国际"微移植"的创始者。现任全军放射病救治研究所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总后科技银星在JCO及Blood等杂志发表论文36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面上课题、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及军队重大专项课题等12项。国际老年AML协作组组长,JAMA审稿人,Blood杂志编委。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两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195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系,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取博士,师从我国整形外科元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教授。199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美国整形外科基金会二个资助名额的其中之一,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攻组织工程学。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两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国际亚太地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主席,国际整形外科与美容外科联盟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主任委员(2005-20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外科植入物标委会组织工程医疗器械产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七届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任Tissue Engineering和Biomaterial杂志副主编,及PRS等10余本国外SCI期刊编委;任《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主编,及《中华外科杂志》等10余本国内核心期刊编委。
Professo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血液科副主任,Edythe Harris Lucas and Clara Lucas Lynn讲席教授,细胞工程研究所干细胞研究计划成员。
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理学士;1991年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获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 程临钊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两家干细胞生物科技公司和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干细胞科研工作,并获得美国总统科学家和工程师新锐奖(PECASE; 2003)。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
作为海外科学家, 他于2004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以促进国际合作(B类杰出青年)。他曾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美国科学基金会、英国Cancer Research、加拿大FFI、瑞士科学基金会、瑞典科学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委的评审人或顾问,以及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国际委员会委员。现任Stem Cells (美国)、Regenerative Medicine (英国)、Cell Research(中国)、中国科学-医学科学和 Frontier of Medicine (中国)等杂志的编委,中国干细胞生物学会委员, 现任国际华人干细胞基金会主席。1994年以来, 程临钊博士主要致力于人类干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研究,血液病发病机制和细胞治疗新方法的探索。他的科研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Medicine, Nature Genetics, Lancet, Cell, Cell Stem Cell, Cell Research, Blood, PNAS, Stem Cells 等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原创论文90余篇,近5年发表论文32篇。总引用超过15000 (过去5年超过10000),H-index超过60.
详情可查阅:
=Linzhao+Cheng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73kyBr0AAAAJ&hl=en教授、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分子免疫学研究室
韩为东,男,46岁,医学博士(血液病学),主任医师,教授,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分子免疫学研究室主任。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病区,担任首任主任。主要从事肿瘤治疗抵抗机制与临床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再生基础与临床研究。干细胞研究方面,证实了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多潜能分化特征;应用试验动物识别了间充质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应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新机制并启动临床试验;肿瘤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Macro domain家族蛋白1在肿瘤治疗抵抗中的机制,识别了多个肿瘤抵抗相关非编码基因;建立了多项肿瘤靶向免疫细胞治疗体系,在国内率先在国际临床试验机构注册并开展多项CART治疗的临床试验,并获得企业转化。开展了低剂量地西他滨在复发难治性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先后承担973课题2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北京市生物技术前沿项目1项,获得企业投资3项,4项临床治疗技术企业转让。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主编专著3部。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90篇,累计影响因子400余分。
教授、主任
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胡教授拥有多年的免疫细胞治疗经验,近来亦开展了多例应用CAR-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胡教授为“湖北省肿瘤细胞治疗临床中心”的主任,并兼任“湖北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此次演讲他将介绍其开展细胞治疗的临床经验,并分享他对建立细胞治疗标准质控体系的思考和心得。
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黄晓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中心临床PI,北京大学医学部血液病学学系主任。兼任亚洲细胞治疗组织主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亚太血液联盟委员会主任。还兼任《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副主编,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副主编, Chin Med J (Engl)副主编, Annals of Hematology高级编委;Blood,BMT,JHO及Blood Reviews的Editorial Board。
主持“863”项目、国自然“杰青”和重点项目等课题;带领团队获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及创新团队(2007)、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2011)、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1)、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实验室(2014)及科技部创新团队(2014)。在New Eng J Med、J Clin Oncol、Blood、Leukemia等杂志上发表SCI 文章183篇。
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其个人也获欧洲骨髓移植学会颁发的“欧洲骨髓移植圣安东尼成就奖”,在第四届国际恶性血液病大会被授予的“全球血液肿瘤学术研究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教授、主任
国立阳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
台北荣民总医院骨科部教授,国立阳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及临床医学研究所教授。 李光申教授1993年毕业于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1997年取得中华民国外科及骨科专科医师资格,1998年起留学英国,2002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李教授的临床手术专长为微创膝髋关节手术及微创骨折手术,特别是微创全膝手术颇负盛名,李教授亦专精于骨质疏松症之治疗。 李教授的研究专长为干细胞及组织工程学。返台后,于阳明大学建立干细胞研究中心,李教授研究团队在世界上建立了许多纪录:包括率先开发出于脐带血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的技术平台。该研究成果发表于2004年三月Blood期刊,并荣登封面。目前该篇论文已被引用超过500次。此外,李教授研究团队在间充质干细胞及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分化为肝脏细胞的技术亦有重大突破,相关文献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及Hepatology共四篇。2006年11月李教授团队发表结合干细胞技术及纳米技术,应用于组织工程之骨骼再生,荣登Stem Cells期刊封面。自2004年来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已发表SCI论文70多篇。 李教授是2004年美国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的New Investigator Recognition Award的得主,目前还担任四份国外英文期刊之主编及编委,并为超过二十种期刊担任审稿委员。
研究员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李懿在英国长期从事抗体和T 细胞受体的药物研发,主要论文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Medicine,JBC, Molecular Cancer Therapy 等,并获得多项专利,先后多次获邀到英国、德国、美国、爱尔兰举行讲座。李懿在英国领导的Immunocore 公司原团队已成功研发出了多个高亲和性TCR,开发了多种候选药,如ImmTAC-gp100, ImmTAC-NYE,ImmTAC-MAGE 和ImmTAC-MEL等,ImmTAC 能制导T 细胞高效杀伤肿瘤细胞,并在小鼠模型上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Nature Medicine 2012),其中ImmTAC-gp100 已在临床I/II期试验,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将通过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进入应用。2012年离开英国公司后,来到广州,研发更先进的免疫治疗HATac平台和靶向细胞免疫治疗。
研究领域:
李懿组的主体研究方向是免疫治疗。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免疫学三方面对免疫分子及其治疗手段进行全面探讨。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免疫分子的引导分子进化(DIRECTED MOLECULAR EVOLUTION)及表达。我们将对免疫球蛋白及其超家族分子(Immunoglobulin and its super-family)进行分子解剖研究。尤其是对各种免疫分子的,由于自然进化而产生的,结构上的差别与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将解析这些差别与变化与其生理功能的关系。此实验室将与生化和细胞免疫实验室建立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生物化学实验室
生物化学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免疫分子的蛋白热力学,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我们将对这些特性与下面几项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复性,稳定性,配体结合以及异体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免疫分子的蛋白融合体的构建,表达,多功能重现等进行广泛的探讨。此实验室将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免疫实验室建立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将与细胞免疫实验室合作用蛋白质谱的方法进行肿瘤,病毒,自身抗原短肽的发现,筛选,甄别与鉴定。
细胞免疫学实验室
细胞免疫组的研究方向是免疫突触(Immunologic synapse)的结构基础,作用机理及免疫生理效应。本实验室是要对T细胞受体的生理和/或非生理状态(天然或突变状态)与由此而产生的免疫突触变化的关系进行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我们将研究第二信号的作用机制,调节与控制,并结合第一信号因T细胞受体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效应对免细胞激活地进行深入探讨。本实验室将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与生化实验室构建的各种免疫分子,并验证其生理功能。因此将与这两个实验室建立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代表论著:
1. Li, Y., Moysey, R., Molloy, P. E., Vuidepot, A. L., Mahon, T., Baston, E., Dunn, S., Liddy, N., Jacob, J., Jakobsen, B. K. & Boulter, J. M. (2005). Directed evolution of human T-cell receptors with picomolar affinities by phage display. Nature Biotechnol. 23, 349-54`
2. Liddy, N., Bossi, G., Adams, K. J., Lissina, A., Mahon, T. M., Hassan, N. J., Gavarret, J., Bianchi, F. C., Pumphrey, N. J., Ladell, K., Gostick, E., Sewell, A. K., Lissin, N. M., Harwood, N. E., Molloy, P. E., Li, Y., Cameron, B. J., Sami, M., Baston, E. E., Todorov, P. T., Paston, S. J., Dennis, R. E., Harper, J. V., Dunn, S. M., Ashfield, R., Johnson, A., McGrath, Y., Plesa, G., June, C. H., Kalos, M., Price, D. A., Vuidepot, A., Williams, D. D., Sutton, D. H., Jakobsen. B. K. (2011) Monoclonal TCR-redirected tumour cell killing. Nature Medicine (in the press), (Author Contributions N.L., N.E.H., P.E.M. and E.G. isolated wildtype mTCRs and carried out the phage display proces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Y.L.; A.V. and Y.L. were involved in ImmTAC construct optimisation; et al)
3. Liddy, N., P. E. Molloy, Bennett, A. D.,Boulter, J. M., Jakobsen, B. K., Li, Y*. (2010). Production of a soluble disulfide bond-linked TCR in the cytoplasm of Escherichia coli trxB gor mutants. Mol Biotechnol 45(2): 140-9. (*通讯作者)
4. Varela-Rohena, A., Molloy, P.E., Dunn, S.M., Li, Y., Suhoski, M.M., Carroll, R.G., Milicic, A., Mahon, T., Sutton, D.H., Lauge, B.E., Moysey, R., Cameron, B.J. Vuidepot, A., Purbhoo, M.E., Cole, D.K. Phillips, R.E., June, C.H., Jakobsen, B.K., Sewell, A.K., Riley, J.L. (2008) Control of HIV-1 immune escape by CD8 T-cells expressing enhanced T-cell receptor. Nature Medicine,14(12), 1390-1395
5. Purbhoo*, M. A.; Li*, Y.; Sutton*, D. H.; Brewer, J. E.; Gostick, E.; Bossi, G.; Laugel, B.; Moysey, R.; Baston, E.; Liddy, N.; Cameron, B.; Bennett, A. D.; Ashfield, R.; Milicic, A.; Price, D. A.; Classon, B. J.; Sewell, A. K.; Jakobsen, B. K.(2007) The HLA A*0201-restricted hTERT(540-548) peptide is not detected on tumor cells by a CTL clone or a high-affinity T-cell receptor. Mol Cancer Ther. 6: 2081-91 (*.共同第一作者).
Assistant Professor
Houston Methodist Research Institute
刘东方, 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Houston Methodist Research Institute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助理教授。刘东方博士现从事免疫细胞治疗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基础免疫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美国国立卫生院、Celgene等多项科研项目,在Nature Immunology, Immunity, 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Positions and Employment
2015-present Assistant Member, Houston Methodist Research Institute, Houston, TX
2012-2015 Assistant Professor,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Houston, TX
2011-2012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Ragon Institute of MGH, MIT and Harvard, Boston, MA
2010-2011 Research Fellow, NIAI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2005-2010 Postdoctoral Fellow, NIAI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2001-2005 Ph.D. student,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and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主任医生
Cedars-Sinai脊柱中心
Michel Lévesque医生是洛杉矶神经外科研究所主任、Cedars-Sinai脊柱中心的神经外科主任医生、 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神经外科副教授及脑研究院成员、美国神经外科考试与执照认证委员会认证神经外科医生、加拿大皇家外科医学院认证医生。
Michel Lévesque医生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超过75篇论文,撰写了诸多主要神经科学论著的相关章节,发表了超过200篇科学摘要。他是众多专业机构的会员,包括美国神经外科考试与执照认证委员、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美国神经移植协会、美国医学会、加利福尼亚医学会及洛杉矶郡医学会。
Michel Lévesque医生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他于1986年在麦吉尔大学的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完成神经外科训练。他在麦吉尔大学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研究,主要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再生与移植,同时也在该校完成功能神经外科的专业训练(fellowship)。Michel Lévesque医生在美国有超过25年的临床经验。
演讲内容相关发表文献:
[1]. Levesque MF, Neuman T, Rezak M. Therapeutic Microinjection of Autologous Adult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and Differentiated Neuron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Five-Year Post-Operative Outcome[J]. The Open Stem Cell Journal, 2009, (1): 20-29.
[2]. Levesque, MF, Neuman, T. Long term results of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differentiated neurons from adult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for Parkinson's disease[J]. Movement Disorders, 2004, 19 (Suppl.9): 264-264.
[3]. Palm K, Salin-Nordstrom T, Levesque MF, et al. Fetal and adult human CNS stem cells have similar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potential[J]. Molecular Brain, 2000, 78(1-2): 192-195.
[4]. Levesque MF, Taylor S, Rogers R, et al. Subthalamic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Preliminary results[J].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1999, 72(2-4): 170-173.
院长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1980-1984 华中农学院学士
1985-199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
1991-1995 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后
1995-1996 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员
1996-2004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
2002-2004 清华大学教授
2004-2008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2008-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
研究兴趣:
1.蛋白质在正常与癌细胞里的运送机制
2.EGFR 的信号传导机制与肺癌
3.干细胞的全能性调控机制
4.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教授
苏州大学
研究方向:
(1)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损伤组织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因此,了解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间的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已经发现,免疫因子赋予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具有“可塑性”。因此,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为探寻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2)肿瘤免疫学:免疫监督是使我们远离癌症的关键。当癌症发生时,免疫疗法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然而,虽然已有许多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却无一被证实能够治愈癌症。我们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肿瘤基质(即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上,以其了解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反应调控的具体机制。
(3)不同T细胞群体的AICD过程: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并伴随细胞死亡。因此,了解不同T细胞群体的死亡机制对控制传染病、癌症和自身性免疫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成果:
创导了细胞凋亡的重要理论,发现了激活诱导淋巴细胞凋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AICD)和c-myc对AICD的调节作用,AICD已成为免疫学研究前沿热点,奠定了相关肿瘤免疫调节治疗和药物研发的重要里程碑。早年间从事的Rapamycin促进化疗药物引起的癌细胞凋亡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中的新方向;其后又首先证实了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与应激反应或鸦片所致的免疫抑制有关,这是神经免疫调节领域的重大发现;近期又证明了CD4+ T细胞在哮喘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向;最近发现了成体干细胞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为干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在器官移植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该研究小组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
(2)肿瘤免疫学;
(3)不同T细胞群体的AICD过程。
主任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孙凌云,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免疫科主任,南京大学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曾任全国风湿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和江苏省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现任全国医师学会风湿免疫专科分会副会长、江苏省风湿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1998年率先在亚洲开展红斑狼疮造血干细胞移植。2007年在国际率先开展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红斑狼疮等700余例,相关研究曾36次在美国风湿病学、欧洲风湿病学年会和欧洲骨髓移植大会等国际会议发言。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中美国际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中英干细胞合作研究项目等20项。在Cell Stem Cell等发表论文320余篇。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杂志副主编,主编专著6部,参编12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8项。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十佳健康卫士、江苏省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南京市劳模、南京十大科技之星、南京科技功臣、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Professor and Director
Weill Cornell Medicine, Cornell University, Houston Methodist Research Institute
Dr. Wang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in 1992 in Molecular Genetics. He completed his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in the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t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1994, Dr. Wang joined the Surgery Branch in the Center for Cancer Research at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in Bethesda, Maryland where he worked with Dr. Steve Rosenberg, who is a pioneer of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1996, Dr. Wang was promoted to Senior Principal Investigator. During his tenure at the NCI, Dr. Wang made insightful discoveries on how immune cells recognize solid tumors through specific cancer antigens and published a series of papers on cancer antigen discovery. During his tenure at NCI, he and Dr. Rosenberg published a landmark paper in Sci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genetic approach to identify mutation-derived neoantigens recognized by CD4+ T cells. In 2000, Dr. Wang was appointe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in the Center for Cell and Gene Therapy and th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Immunology. He was promoted to full Professor in 2004. He currently serves as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Inflammation and Epigenetics at Houston Methodist Research Institute and Professor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Weill Cornell Medicine, Cornell University.
His lab studies novel mechanisms in tumor immunity and regulatory T cell biology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2, Immunity 2004, Science 2005, and Immunity 2007), innate immune regulation and inflammation (Cell, 2010, Immunity, 2011, Nature Immunolgy, 2012 and Immunity 2012), and epigenetics and cellular reprogramming (Cell 2013). Among important discoveries, Dr. Wang identified NY-ESO-1 as an immunogenic targe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using tumor-reactive T cells, while Dr. Old independently identified NY-ESO-1 as an immune targets using patient serum. Recently, NY-ESO-1-specific T cell receptor (TCR)-engineered T cells have produced 55-80% of clinical response in metastatic sarcoma, melanoma and myeloma, thus is the best one that works well in solid cancers. Dr. Wang is the first to develop a genetic targeting expression system, which has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many mutated antigens (neoantigens), including mutated CDC27, Fibronectin, fusion protein LDFP and mitochondrial antigen Cytochrome b and nonmutated antigen LAGE1 recognized by T cells. These key technologies have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identifying immune targets and neoantigen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and precision medicine. He is the first to demonstrate that Toll-like receptor 8 signaling can reverse the immune suppression mediated by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cells may serve as another checkpoint of immune regulation, thus blockade of Treg-mediated immune suppression may prove to be effective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总裁
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美国University Of Oklahoma生物医学博士。现任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总经理,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协和华东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源华泽(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中源赛尔(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任美国University?Of?Oklahoma/Harold?Hamm?Oklahoma?Diabetes?Center博士后、助理教授,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董事长助理,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北京和泽普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北京三有利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院长
同济大学医学院 医学博士、药理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医学生命科学学部副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学及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获医学士后,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攻读硕士、博士。1988年赴美国留学,获北德克萨斯大学药理学博士,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Alcon Lab, Inc.的研发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任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解剖与细胞生物学系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1997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中美合作南京瑞博眼科中心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代理所长、研究员、PI。2008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10年起任现职。 2007年和2013年,两次担任科技部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07-2012年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首任)。2009-2010年,先后受聘为《上海高等医学教育》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科研管理》杂志特邀编委和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2011年以后,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药学会理事暨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最近,获得2011-2012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官、教授
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研究领域:肿瘤免疫治疗、CAR-T细胞和CAR-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新一代T细胞和NK细胞扩增技术、抗原特异性aAPC技术、靶向T淋巴细胞的双特异性基因工程抗体药物和纳米抗体免疫毒素抗肿瘤药物开发。 科研资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社会发展项目、美国NIH SPORE DRP项目多项。
教育经历:
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医药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美国Rochester大学George Whipple癌症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2003-2007年在美国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癌症生物系从事博士后工作。
工作经历
2008-2010年在美国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淋巴瘤/骨髓瘤系担任Research Instructor,2010-今,担任苏州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官。
荣获2013年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012年姑苏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011年江苏省创新团队、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称号。担任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访问教授;苏州市肿瘤免疫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市现代生物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癌症学会(AACR)会员。
主任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袁宝珠,男,49岁,医学及哲学博士。1994年8月-2011年10月,分别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1994-199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1995-200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2000-2010)、首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中心(2010-2011)从事或组织过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及转化医学研究,其中涉及大量的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凋亡、信号通路、肿瘤干细胞等相关研究。期间发现和系统分析了DLC-1抑癌基因和一新的‘细胞凋亡正反馈调控信号通路’理论。 自2011年10月起,开始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细胞资源储藏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员、博导),并主要负责:1)对生产用细胞基质和治疗性细胞产品的质量控制,包括对细胞及细胞制剂的质量检定和质量复核。其中治疗性细胞产品则包括组织工程细胞及各种类型的干细胞,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2)从事与细胞质量控制相关的研究工作,包括与细胞质量相关的基础研究、新的质量评价技术研发、检验规范、质量标准和新的标准物质研发等。正在积极研发各项干细胞质量控制相关技术,包括干细胞鉴别技术、诱导分化技术、免疫调控技术,和为适应干细胞‘货架期短’所要求的各种类型的快速检定技术。3)起草或修订与细胞基质和治疗性细胞产品质量相关的指导原则,包括负责起草和修订了《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执行版)
研究员
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转化中心
2014年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前脑神经祖细胞的优化诱导及功能鉴定》(课题编号:2014CB965001),课题骨干。 2012年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携带Her2/neu的红细胞作为抗乳腺癌疫苗的作用和免疫机制》(项目批准号:81272325),主要申请人 2012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课题名称:携带Her2/neu的红细胞作为抗乳腺癌疫苗的作用和免疫机制》(课题编号:12PJ1433700),主要申请人
教育经历:
1995/9-2000/7,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病理学和实验室医学,博士
1989/9-1992/5,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医学,硕士
1980/9 - 1986/7,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
工作经历:
2011/8 - 至今,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转化中心,研究员
2009/1 - 2009/10,西雅图儿童医院研究所,高级研发科学家
2008/12,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细胞工程中心,高级研究员
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河南省肿瘤免疫治疗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肿瘤免疫和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肿瘤免疫学博士。国际细胞生物研究所和Ludwig 癌症研究所布鲁塞尔分所博士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型助理教授和南卡医科大学助理教授和肿瘤免疫研究室主任。主持过美国癌症研究所、美国癌症协会、美国NIH、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国际合作项目、卫生部重点攻关等基金项目;发表文章140多篇,SCI文章60余篇。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学会细胞治疗质量管理和研究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生物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委、河南省免疫学会和河南省抗癌学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研究和临床应用30年。
教授
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郑心校,男,医学博士,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美国匹兹堡大学兼职教授。美国整形外科移植协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前任主席,美国移植协会复合组织移植委员会委员
1983年毕业于首都医学院医疗系。 1987年获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医疗管理硕士学位。1988年曾任北京友谊医院院长。1991年经组织批准到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免疫学研究。曾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哈佛大学附属医院蛋白治疗中心主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教授, 匹兹堡大学Starzl移植研究所蛋白治疗中心主任。
二十几年来, 郑心校教授在研究自身免疫耐受和移植免疫耐受的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案领域取得显著成绩. 主持和参与完成二十余项美国国家医学科学基金会(NIH),美国国防部医学研究基金会,糖尿病科学基金会(JDRF)的科研项目。发表了111篇学术论文。 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论文12篇,以通讯作者及共通讯作者署名发表论文18篇。刊登论文的期刊包括Scienc;Nature; Cell;Immunity;PNAS;Blood;J Immunology; Diabetologia;Am J Transplant。
郑心校教授还致力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发表有关融合蛋白的论文三十七篇; 获得有关专利七项。近年来通过对移植前沿领域复合组织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了供体骨髓干细胞微环境-Niche在诱导嵌合体和移植免疫耐受的重要作用新的理论和诱导临床器官移植耐受的新设想。这一研究成果,将对基础和临床免疫研究,干细胞研究,诱导临床同种异体移植耐受,抗衰老产生影响。
2014年和2015年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组织并主持了两届国际脂肪干细胞治疗与科学亚洲高峰论坛。
本文关键词: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4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hengyudg/22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