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科技核心期刊 >

谭成轩(三级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

发布时间:2017-03-08 20:17

  本文关键词:地质通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谭成轩(三级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

发布时间:2017-01-05

谭成轩(三级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

 

谭成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88815118

电子邮件:tanchengxuan@tom.com 

一、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3~8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读大学本科,地质力学专业。

1987~9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读硕士研究生,地质力学专业,地应力场研究方向。

1993~9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读博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地应力场研究方向。

1990~93年:原地质矿产部五六二综合大队工作,岗位任职工程师。

1996~现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199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7月以副研究员资格破格竞聘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创新基地研究员岗位,2001年12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0年批准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批准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1月任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职务。

二、主要工作业绩和成果

以构造应力场研究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规划、资源勘探开发、减灾防灾等为宗旨,主要从事构造应力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程地质、油气勘探开发、地震地质等领域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之专题、国土资源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大地调等项目多项。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内外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SCI国际核心期刊5篇、国内EI论文6篇、中文核心论文20篇,出版专著1部。2003年获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科技人才计划第二批资助,2007年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03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2013年作为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土资源部“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科技创新团队”。 2013年当选第二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名。主要工作业绩和成果如下:

1、构造应力场研究方面,发展和完善了构造应力场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对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结果、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等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提出了“构造应力面”概念,即由三维空间不同地点非构造应力影响消失的深度点构成的曲面。在构造应力面之上,非构造应力和构造应力同时存在,地质体相对不稳定,而在构造应力面之下,仅构造应力存在,地质体相对稳定。相关成果已在国际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发表,经该刊主编J. A. Hudson教授审稿认为“构造应力面(Tectonic stress plane (TSP))”对于深部岩体工程建设(如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置等)是一个有价值的新概念;同时相关成果也在国内EI和核心期刊发表。

2、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方面,提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应向四维发展,继承和发展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

由于地壳浅表层随深度变化地壳稳定性的差异性,提出开展三维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提高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如:大城市的发展空间逐渐向地下深部转移;深部地壳稳定性更适宜于科学试验设施建设、军事设施建设、核电站建设、核废料处置等。同时,目前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为静态评价,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地震导致构造稳定性的突变,诱发岩土体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剧变,因此,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需要考虑时间和超越概率因素,按50年超越概率10%探索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方法技术。该理论方法对于在高地震危险性区带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寻找‘安全岛’,为国家安全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以第二作者参加完成《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专著编写,该专著经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主持评审,建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编图)规范(ZB D14001-89,ZB D14002-89,ZB D14003-89)中地壳稳定性评价部分之工作指南;以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探索开展了三维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为全国20多个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活动断裂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单位的人员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方法技术”培训;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SCI期刊《Environmental Geology》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

3、工程地质研究方面,初步揭示了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应力卸荷区、应力集中区和原始应力区之岩体特征、地应力状态差异性及其灾害效应。

研究认为地下工程应尽量避开应力卸荷区和应力集中区,前者在工程施工和安全运营过程中将会出现一系列工程地质和灾害问题,后者一方面会造成建设成本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受应力集中长期作用,地下工程也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工程地质和灾害问题。由此提出了未来地下工程设计的新理念,即根据具体地下工程,适当增大地下深度而把工程设计在原始应力区,可能是未来地下工程设计值得考虑的一种优选方案,也是未来地下工程适宜性分析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SCI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

4、初步探索了构造应力场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研究。

构造应力场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国内外不少学者已认识到从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定量研究地应力与油气运聚关系的重要性。确定盆地不同时期构造作用的应力状态及其时空转换,进行构造应力场研究,是进行油气运聚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已初步探索研究了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应用的方法技术,该研究成果可应用到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SCI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和国内EI、核心期刊发表。

5、地震地质研究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地应力在地震地质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

(1)初步厘定了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地质研究方面的思路方法,即以活动断裂和构造应力场研究理论为基础,运用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方法技术,从不同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钻孔地质环境和岩体结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应力状态绝对测量结果、地应力大小实时监测相对变化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厘定现今构造活动异常部位,配合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地壳浅表层与深部震源地应力状态之间的关系,揭示地震发生的内动力机制;

(2)初步完成了首都圈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总体规划,填补了首都圈地区没有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的空白;

(3)初步揭示了首都圈地区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环境,为首都圈地区活动断裂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重大工程规划、城市安全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4)地应力实时监测取得重要成果,平谷地应力实时综合监测台站全程记录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及其前后地应力大小和水位相对变化,尤其是大地震发生的前兆应力变化,为地震地质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5)首都圈地区地应力测量和实时监测结果初步揭示了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前后华北地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场演化过程和断裂活动特点以及2012年5月28日唐山Ms4.8级地震的发震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2013年10月31日以来吉林省松原市地震群与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后东北地区张性效应调整结束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6)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研究表明构造应力场和断裂活动方式发生转换时往往诱发突发地质事件(如地震等),这一认识的获得对于活动断裂和地震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Seismology》国内EI、核心期刊发表。

三、学科和团队建设方面

(1)代表地质力学研究所地质灾害研究室、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室和第四纪地质研究室,负责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建设申请报告和建设实施方案材料汇总、编写、汇报等事宜,2013年成功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并被任命为该业务中心的副主任和秘书长。

(2)代表地质力学研究所地质灾害研究室、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室和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作为团队负责人,2013年成功申请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科技创新团队”。

四、发表论文

1.Chengjun Feng, Peng Zhang, Chengxuan Tan, Bangshen Qi, Lianjie Wang.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effects of the Tohoku-Oki MW9.0 earthquake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 2016, 20(1): 333-359 (谭成轩为通讯作者) .

2.Tan Chengxuan, Sun Weifeng, Meng Jing, Zhang Chunshan, Wu Shuren,Shi Jusong, Li Bin,Wang Tao. Research on loess-paleosol engineering geology features from the borehole cores of a typical section in Baoji area, Shaanxi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4: 4469-4491.

3.Tan Chengxuan, Wang Ruijiang, Sun Ye, Lei Weizhi, Wu Shuren, Yang Meiling, Sun Weifeng. Numerical modeling estimation of the ‘tectonic stress plane (TSP)’ beneath topography with quasi-U-shaped valle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4, 41(2): 303-310.

4.Tan Chengxuan, Jin Zhijun, Zhang Mingli, Jia Chengzao, Tang Liangjie, Yang Meiling, Zeng Lianbo. An approach to the present-day three-dimensional (3-D) stress fiel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Zhangqiang depression, Lioahe field,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1, 18(9): 983-994.

5.C. Tan, Y. Sun, R. Wang. Present activity of the Shenzhen fault zone and its impact on the safety of a planned diversion tunnel in Shenzhen,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 2000,57(1&2): 73-80.

6.Tan Chengxuan, Sun Ye, Wang Ruijiang, Hu Daogong.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zonation of regional crustal stability in the dam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vicinity.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7, 32(4): 285-295.

7.Tan Chengxuan, Hu Daogong, Sun Ye, Feng Xijie. Assessment on crustal stability using fuzzy mathematics in the dam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7, 8(2): 139-142.

8.Sun Ye, Tan Chengxua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zonation of regional crustal stability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6, 7(2): 209-215.

9.Hu Daogong, Wu Shuren and Tan Chengxuan. Grey predic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9, 73(3): 294-299.

10.Ma Yinsheng, Long Changxing, Tan Chengxuan, Wang Tao, Gong Mingquan, Liao Chunting, Wu Manlu, Shi Wei, DU Jianjun and Pan Feng. Co-seismic faults and geological hazards and incidence of active fault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Sichua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9, 83(4):713-723.

11.Qingxuan Chen, Haitao Hu, Ye Sun and Chengxuan Tan. Regional crustal stability assess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in China. Episodes, 1995, 18(1&2): 69-72.

12.Shuren Wu, Ling Shi, Ruijiang Wang, Chengxuan Tan. Daogong Hu, Yingtang Mei, Ruichun Xu, Zonation of the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fore-reservoir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Engineering Geology, 2001, 59(1): 51-58.

13.Wu Shuren Yimin Jin, Yongshuang Zhang, Jusong Shi, Chen Dong, Weizhi Lei, Ling Shi, Chengxuan Tan, Daogong Hu. Investigations and assessment of the landslide hazards of Fengdu county in the reservoir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Envirnmental Geology. 2004, 45: 560-566.

14.谭成轩,胡秋韵,张鹏,丰成君,秦向辉.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地学前缘,2015,22(1):346-360.

15.谭成轩,张鹏,丰成君,秦向辉,孙炜锋,陈群策,吴满路.探索首都圈地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及其在地震地质研究中应用.地质学报,2014,88(8):1436-1452.

16.谭成轩,孙炜锋,张春山,吴树仁,石菊松,李滨,王涛.宝鸡地区典型黄土剖面钻孔岩芯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11,19(5):732-748.

17.谭成轩,秦向辉,王瑞江,龙长兴,邓乃恭,孙叶,张春山,孙炜锋.中国大陆中东部Ms≥8.0级特大地震发震背景初步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增刊2):3598-3607.

18.谭成轩, 孙叶,吴树仁,韩金良,吴芳.“5.12”汶川Ms8.0大地震后关于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思考.地质力学学报,2009,15(2):142-150.

19.谭成轩,雷伟志,孙炜锋等.中国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地质通报,2008,27(11):1771-1781.

20.谭成轩,张鹏,郑汉淮等.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址区实测地应力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工程地质学报,2008,16(2):162-168.

21.谭成轩,韩淑琴,孟宪刚,雷伟志,孙叶,王连捷.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与现今地应力环境变化的思考.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6):908-910.

22.谭成轩,孙炜锋,张春山,吴树仁,彭华,孙叶.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地应力状态变化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4):1353-1359.

23.谭成轩,孙炜锋,孙叶,王连捷.地应力测量及其地下工程应用的思考.地质学报,2006,80(10):1627-1632.

24.谭成轩,张明利.地应力与油气运移.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1(1):70-76.

25.谭成轩,石玲,孙炜锋,雷伟志,孙叶,王瑞江,吴树仁.构造应力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70-3978.

26.谭成轩,孙叶,王连捷.地应力测量值得注意的问题探讨.地质力学学报,2003,9(3):275-280.

27.谭成轩,孙叶,杨美玲.深圳市东水西调输水隧洞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质力学学报,2001,7(2):104-110.

28.谭成轩,王连捷.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含油气盆地构造裂缝分析中应用初探.地球学报,1999,20(4):392-394.

29.谭成轩,王瑞江,孙叶.深圳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性及其对深圳市输水隧洞工程地壳稳定性影响.地球科学,2000,25(1):51-56.

30.谭成轩,王连捷,孙宝珊,徐守礼,胡道功.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摸拟方法.地质力学学报,1997,3(1):71-80.

31.谭成轩,胡道功,冯希杰.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壳稳定性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工程地质学报,1997,5(3):193-198.

32.谭成轩,王瑞江,吴树仁,胡道功,石玲.滑坡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3):267-271.

33.谭成轩.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在油气运聚分析中的应用.新疆石油地质,1999,20(6):455-458.

34.谭成轩,左文智,等.黄河李家峡水电工程坝区及外围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地球学报,1995,16(4):354-364.

35.谭成轩.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应力场分析.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94, (11-12):139-146.

36.谭成轩.长江三峡工程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20(4):7-9.

37.谭成轩.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仙女山断裂构造变形分析.地壳形变与地震,1992,12(2):68-73.

38.谭成轩.磁组构在仙女山断裂研究中的应用.地学探索,1991,(5):57-62.

39.谭成轩.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仙女山断裂北延问题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18(5):13-17.

40.孙炜锋,谭成轩,王志明, 张春山,吴树仁.基于BP神经网络的深埋隧洞地应力预测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7,13(3):227-232.

41.孙炜锋,谭成轩,王继明,吴树仁,张春山.陕西宝鸡地区千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地质通报,2008,27(11):1846-1853.

42.张明利,谭成轩,汤良杰,江万,杨美伶,曾联波.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地球学报,2004,25(6):615-619.

43.曾联波,谭成轩,张明利.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及其油气运聚效应.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2004,34(增刊I):98~106.

44.张明利,谭成轩,汤良杰,孙炜锋.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异常高地层压力成因力学分析.地球科学,2004,29(1):93-95.

45.张明利,谭成轩,王震.东海西湖凹陷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其应用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2,8(3):229-238.

 46.孙叶,谭成轩,杨贵生,王瑞江.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地质力学学报,1997,3(3):42-52.

47.孙叶,谭成轩,王瑞江,胡道功.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地球学报,1996,17(3):258-268.

48.孙叶,谭成轩.构造应力场研究与实践.地质力学学报,2001,7(3):254-258.

49.孙叶,谭成轩.中国区域现今构造应力场与地壳运动趋势分析.地质力学学报,1995,1(3):1-12.

50.胡道功,谭成轩,吴树仁.长江三峡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灰色预测.地震地质,1996,18(4):436-442.

51.王瑞江,谭成轩.长江三峡地区现代构造活动性及其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5,3(1):27-35.

52.王瑞江,谭成轩,盛昌明.长江三峡地区仙女山断裂带构造活动及其北延问题讨论.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20(6):693-696.

53.胡道功,谭成轩,张海.内蒙古阿里河地区中元古代蛇绿岩.中国区域地质,1995,(4):334-338.

54.杜建军,马寅生,谭成轩,龚明权,施炜.京津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球学报,2008,29 (4):502-509.

55.孙炜锋,王继明,谭成轩,吴树仁,张永双,张春山.陕西宝鸡地区塌山黄土滑坡三维稳定性分析.地质通报,2008,27(5):668-673.

56.韩金良,吴树仁,,谭成轩,孙炜峰,张春山,丁原辰,彭华.东秦岭东江口花岗岩体水压致裂法与AE法地应力测量对比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 (1):81-85.

57.韩金良,吴树仁,谭成轩,李东林,石玲.秦巴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地质力学学报,2007,13(3).

58.周新桂,孙宝珊,谭成轩,孙宏斌,郑荣植,马常星.现今地应力与断层封闭效应.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5):127-131.

59.吴树仁,石玲,谭成轩,胡道功,梅应堂,徐瑞春.长江三峡黄腊石和黄土坡滑坡分形分维分析.地球科学,2000,25(1):61-65.

60.胡道功,吴树仁,谭成轩.长江三峡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灰色预测.《地质学报》英文版,1999,73(2):191.

61.吴树仁,陈庆宣,谭成轩.洋脊三联点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999,18(1):13-17.

62.吴树仁,胡道功,谭成轩,石玲,徐瑞春,梅应堂.长江三峡库首区滑坡灾害空间预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3):141-147

63.吴树仁,陈庆宣,谭成轩.洋脊分段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998,17(2):1-6.

64.吴树仁,胡道功,谭成轩,石玲,徐瑞春,梅应堂.长江三峡库首区滑坡灾害空间预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3) .

65.张春山,南青民,廖椿庭,谭成轩,吴满路,马寅生.黄河上游地区地应力状态与地质灾害关系探讨.地质力学学报,2007,13(3).

66.吴树仁,胡道功,赵志中,谭成轩.非线性科学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地质力学学报,1996,2(3).

67.孙叶,赵娴,徐祥银,刘霆,谭成轩,等.深圳市东水西调输水隧洞工程构造活动性分析.地质力学学报,2000,6(1):59-68.

68.郭书太,邵景林,孙炜锋,杨美伶,谭成轩.西气东输管道工程EJ065号桩附近山涧跨越边坡稳定性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29(5):33-36.

69.胡道功,吴树仁,王连捷,陈庆宣,谭成轩,徐瑞春,梅应堂.长江三峡及邻区地震危险区的三维数值模拟与地震危险性分析.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1):55-59.

70.王连捷,丁原辰,刘琦胜,邵兆刚,谭成轩,王薇.引黄隧洞地应力测量.地质力学学报,1996,2(1).

71.胡道功,吴树仁,王连捷,陈庆宣,谭成轩,徐瑞春,梅应堂.长江三峡及邻区地震危险区的三维数值模拟与地震危险性分析.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1):55-59.

72.胡道功,石玲,谭成轩,徐瑞春,梅应堂.清江水布垭工程坝址岩体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现代地质,1999,13(4):466-470.

73.胡道功,石玲,谭成轩,徐瑞春,梅应堂.清江水布垭工程坝区三维应力场研究.地质力学学报,1999,5 (2):10-14.

74.韩金良,吴树仁,李东林,谭成轩,张永双,孙炜峰,乔子江.秦巴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成因.地质科技情报,2007,26(1):101-108.

75.张春山,吴树仁,马寅生,谭成轩,张永双.拟建胶莱运河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海洋地质动态,2006,22 (9) :1-6.

76.吴树仁,胡道功,赵志中,谭成轩.非线性科学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地质力学学报,1996,2(3):10-12.

77.周新桂,陈永娇,谭成轩.笔架岭油田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2):32-34 .

78.吴树仁,张永双,韩金良,石菊松,何锋,谭成轩.三峡水库引水工程秦巴段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地球学报,2006,27 (5) :487-494.

79.吴树仁,张永双,石菊松,董诚,雷伟志,谭成轩,胡道功.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通报,2007,26(5):574-582.

80.张永双,曲永新,吴树仁,谭成轩.秦岭北缘中更新世“仙游寺粘土”的发现及其意义.地质论评,2004:673.

81.张永双,曲永新,吴树仁,谭成轩.秦岭北缘仙游寺粘土(膨胀土) 的发现及初步研究.现代地质,2004,18(3):383-388.

五、会议论文或摘要清单

1.Tan Chengxuan, Wang Ruijiang, Sun Ye, A study on crustal stability of a planned diversion tunnel in Shenzhen Municipality, China. Proceedings of 28th International Tunneling Association (ITA) General Assembly and World Tunnel Congress (ISBN 1877040037). 2-8 March 2002, Sydney, Australia.

2.Tan Chengxuan, Sun Ye, Wang Ruijiang, Present activity of the Shenzhen fault zone and its bearing on the safety of a planned diversion tunnel in Shenzhen, China. 31th IGC Abstracts.

3.Tan Chengxuan, Hu Daogong, et al., A study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dam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vicinity. 30th IGC Abstracts,Vol.2,Beijing,China.

4.Tan Chengxuan, Sun Ye, Wang Ruijiang, Hu Daogong,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zonation of regional crustal stability in the dam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vicinity. 30th IGC Abstracts,Vol.3,Beijing,China.

5.Hu Daogong, Tan Chengxuan, et al., The Middle Proterozoic Ophiolite in Alihe Area of  Inner Mongolia. 30th IGC Abstracts,Vol.1,Beijing,China.

6.谭成轩.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岩石力学数值模拟分析.第一届全国大坝岩体力学研讨会暨第三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值模拟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六、出版专著

1.谭成轩,丰成君,张鹏,陈群策,安美建,秦向辉,孙炜锋,张春山,石菊松,张永双,吴树仁,吴满路,冯梅,杨为民,戚帮申.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研究与地壳稳定性评价.地质出版社,2014.

2.孙叶,谭成轩,王连捷,吴树仁,王瑞江,陈群策,孙炜锋,孙东生,赵卫华.煤瓦斯突出研究与探索.地质出版社,2013.

3.孙叶,谭成轩,苗培实,王连捷,吴树仁,王瑞江,陈群策,孙炜锋,孙东生,赵卫华.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地质出版社,2012.

4.孙叶,谭成轩,李开善,邵云惠,叶定衡,左文智,张惠兰.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地质出版社,1998.

七、科研项目

1.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121201104000150012)”,2016-2018,经费:4800万元。

2.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地应力测量监测与地质安全评价(12120113012100)”,2013-2015,经费:1150万元。

3.主持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东部沿海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质灾害研究(201211096)”,2012-2014,经费:1288万元。

4.主持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地应力测量(1212010814052和1212011120070)”,2008-2012,经费:1660万元。

5.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宝鸡地区黄土物理力学参数测试与滑坡风险评估指标研究”,2006-2009,经费: 80万元。

6.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深切河谷地应力分布规律和卸荷裂隙形成机理研究(No. 50579098)”,2006-2008,经费:30万元。

7.主持完成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科技人才计划第二批资助项目“深切峡谷地区地壳表层地应力状态变化研究”,2003-2006,经费:20万元。

8.主持完成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G19990433)之05课题之专题“典型叠合盆地在关键构造变革时期的古应力场特征分析”,1999-2003,经费:25万元。

9.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地区构造应力面的厘定与探索研究(No. 49802017)”,1998-2000,经费:20万元。

10.参加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三峡水库引水工程秦巴段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2002-2005。

11.参加完成国土资源部项目“地应力测量技术在资源开发和灾害预报中的应用”,2002-2005。

12.参加完成横向项目“永清―秦皇岛输气管道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002—2003。

13.参加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长江三峡库区丰都县地质灾害调查”,1998—2001。

14.参加完成“九五”国家攻关项目“滑坡灾害预报理论及方法研究”, 排名2,2000。

15.参加完成“九五”部重大基础攻关项目“全球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排名4,1999。

16.参加完成横向项目“深圳市东水西调输水工程深圳断裂带构造稳定性研究”,排名5,1998。

17.参加完成横向项目“清江流域现今地应力场三维数值摸拟”,排名4,1998。

18.参加完成横向项目“辽河油田笔架岭地区断层封闭性研究”,排名3,1997。

八、获奖

1.2013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6。

2.2012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4。

3.2011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13。

4.2002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2。

5.1992年获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2。

6.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7.2007年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

8.2003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

下一篇:刘晓春(二级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极地地质研究室主...


  本文关键词:地质通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hengyudg/249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e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