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本文关键词: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历届主委
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导师
1983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1989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硕士,1994-1997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1991-1992、1998-1999年留学日本金泽大学医学部。
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会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总主编,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
黄钢,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临床核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亚洲核医学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第九届核医学分会主委,上海医学教育学会主委,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主编;<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海医学教育>、<高校医学教育>、NUCL. SCI. & TECH.(SCI收录杂志)等杂志副主编, Plos One, Am J Nucl Med & Mol images等20余本专业杂志学术编委。影像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分别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等称号。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重点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和“973”项目等30余项课题,至今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80余篇,主编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及专著10余本;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
田嘉禾: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1951年1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75年12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系。1976年1月任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医师。1976年4月从事核医学工作。1979年取得首批WHO留学资格,赴澳大利亚威尔士亲王医院学习核医学。1981年回国后开展几十项新业务,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心脏学、肿瘤核医学与脑神经核医学。1984年起先后当选为北京核医学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解放军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学会委员、理事、常委、主委。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个国内外学术职务;担任《中华核医学杂志》、美国《J Nucl Med》、英国《Nucl Med Commu》、《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国外医学?放射医学及核医学分册》等19种国际、全国性学术刊物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主编等多项学术职务,为国家多个部委的专家(顾问)组成员。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主审专著各3本,参加编写专著20余本,编写高等院校、研究生教材10余章。培养或参加培养研究生40名,其中博士生5名。负责国家“863”重大专项、自然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科技部、军队卫生科研基金、IAEA国际合作课题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曾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等奖9项、三等奖15项。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总后“科技银星”荣誉称号。
匡安仁: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2005-2008)
1949年11月16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核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1996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学习。
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核医学教研室主任,华西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四川省核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作为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研究生24名,其中博士生10名。
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四川省核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学影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
现任《中华核医学杂志》和《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的副主编及其他6种杂志编委。为《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副主编和《临床诊疗指南核医学分册》常务副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主编,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参编多个版本的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材。
长期从事核医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大量的工作积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131I治疗甲亢、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和骨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均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核医学和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国家和部省级课题14项。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
陈盛祖: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2001-2005)
1941年10月14日生于重庆市忠县。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65始在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从事核医学和核医学物理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统考首批公派出国留学,于1979年11月~1982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医学院进修医学物理及医学影像学。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PET/CT 中心顾问,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中心主任。从事核医学及核医学物理工作40余年,在医学与物理、工程的结合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核医学学术专著10余部, 获部级以上成果奖八项。20世纪60年代末,参与和组织了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的研制和应用。70年代参与和组织了我国第一台彩色扫描机的研制和应用,该项目获我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参与我国首批引进和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组织举办了多期全国性学习班,为我国ECT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研究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引进、应用和开发推广的研究”和“SPECT质控模型的研制和应用”分别获卫生部1989年、199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与其博士研究生李小华主持研究的“SPECT质控网的建立及运作”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积极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他国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核医学界有广泛联系,多次在我国主持举办国际核医学学术会议及IAEA核医学培训班。1995年任核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8名。1996年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并被评为中华医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
社会主要兼职:曾任世界核医学联盟组委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副总编辑,现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医学国家协调员、中国核学会理事 、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设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学会副主任委员、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影像技术杂志副总编辑、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杂志副总编辑、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委、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及商贸部PET/CT专家库成员。
屈婉莹(QU WAN YING)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2001)
1961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从事核医学临床和研究工作48年,专长为临床核医学。先后在瑞典Lund University、美国ClevelAnd Clinical Foundation和澳大利亚Prince of Wales Hospital留学深造。曾任卫生部北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杂志》总编辑、亚洲和大洋洲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卫生部北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会长。80年代初期致力于甲状腺激素等放射免疫分析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从事SPECT显像在临床上的应用,建立了SPECT肝显像、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同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方法;80年代末期开展了生物合成法标记单克隆抗体的研究;90年代研究重点为骨显像在诊断良性和恶性骨骼疾病中的应用,以及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自2001年以来,主要研究领域是SPECT/CT在骨显像的临床应用和PET/CT在肿瘤学中的临床应用。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加编写专著14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两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多次被评为北京医院优秀共产党员、院先进工作者;1988年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1990年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获“卫生部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秀杰(LIU XIU JIE):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93-1997)
刘秀杰,男,1932年生,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核医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核医学科及核心脏病学研究室主任,是科室主要创建人。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专家组副主任,中华核医学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核学会理事,亚大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主席,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兼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核医学),美国核心脏病学杂志,欧洲核医学杂志编委。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81-1982年在美国Johns Hopkins 大学进修核医学,1989-1990年于英国Northwich Park 医院心内科任心内科客座教授。从事核医学,特别是心血管核医学专业30余年,曾担任过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委、主委8年,中华核医学杂志总编辑4年,在核医学专业担任教学(研究生培养)、科研与医疗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主要负责人),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主要负责人),中美核医学学会"杰出医师",主编核医学专著3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实用临床核医学》获国家优秀图书2等奖,获国家专利1项,。共培养研究生1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8名。
林祥通(Lin Xiang-tong):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89-1993)
林祥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闽清县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并在附属华山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1964年调同位素室,从事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中诊断和治疗应用工作,并在中山医院同位素室进修3个月。1978年任内科主治医师,讲师。1981年晋升副教授及同位素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晋升教授,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由国家科委和卫生部选派,于1982、1987、1994年先后三次分别赴日本前桥市群马大学医学部、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短期(各3个月)研修。
历任华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1984-2000)、上海第一医学院(后改名上海医科大学)副院(校)长(1984-199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临床1组)、中国核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第三届核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杂志第四届总编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技术合作国内顾问组成员(1996-1999)、IAEA亚太区域协作(RCA)人类健康项目(RAS 6/028)国家项目协调员(1996-2002)、第五届及第八届亚大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AONMB)顾问委员会委员。现为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并任上海市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1999- )。
专业及主要研究方向: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探测系列研究;②老年性脑部变性疾病SPECT显像研究;③PET(PET/CT)的应用基础及临床应用。围绕上述三个主要方向,已培养博士生18名(均取得学位),硕士生9名。
论著、科研基金及获奖:与周前教授合编《甲状腺核医学》专著一本,参编《实用内科学》、《现代肿瘤学》、《实用神经病学》等十余本。获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项、参加2项(第二申请人)、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2项,卫生部重点科研基金1项。此外,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得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CMB项目号No 88-484)、IAEA技术援助项目(CPR 6/003)及教育部211工程(一期)医学影像学重点学科建设等基金资助。1980年与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研究所协作,获卫生部重大科技甲级成果奖1项(No 80-25-2),1990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2项(No 90-3156,No 90-3161),2005年获上海市第六届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代表主要科研方向的学术论文150篇,其中第一作者30篇(含通讯作者),SCI收录7篇,EI 2篇。
教学与人才培训:担任原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核医学总论授课(1978-2000)、参加主持“卫生部临床核医学医师进修班”(1979-1986共七届),,担任培训班项目负责人的有:IAEA National Tranining Course on physicians of Nuclear Medicine(CPR 6/003项目,1995-1996共2届),IAEA Tranining Course on diagnosis of hepatitis infection by RIA (1991)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PET(PET/CT)医师培训班(2002-2008)等。
其他: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总编奖,及被评为上海医科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
周前(Zhou Qian):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任期:1985-1989)
女,1926年8月生于上海。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53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是我国核医学创建者之一,不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临床核医学科(1958),而且与工作人员协作制成我国首台扫描机、甲功仪、肾图仪,并广泛推广。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用放射性碘治疗甲亢4000多例,随访长达三十多年,并通过细致实验,提出亚甲低病人可向双向转化的新论断。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华核医学杂志二、三届主编,我国第一个临床核医学博士导师。被美中核医学学会授予“核医学优异成就奖”金牌。
王世真(Wang Shih-chen):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任期:1981-1985)
1916年3月7日出生于日本千叶,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核医学之父”。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化学系。1948年和1949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分别获化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美国衣何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卫生部科委常委,卫生部科委原子医学与放射医学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国家科委同位素专业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第5届世界核医学联盟国际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务委员,卫生部核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核医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华核医学杂志首任主编, 曾任《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杂志》主编,《核技术杂志》、《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编委及《同位素杂志》顾问。195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1973年主持“同位素新技术经验交流学习班”,其教材《同位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在国内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在甲状腺激素(TH)的系统研究中,解开了TH作用机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领导研究室先后合成了近200种放射性药物及生物医学所需的示踪剂,其中不少属创新产品,为同位素推广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并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如[6-I131]碘代胆固醇的合成。1982年,在我国首先合成了用于研究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稳定核素N-15标记的甘氨酸,确立了生物样品稳定核素定量的方法,对中国核医学的研究与应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主编了《核医学与核生物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核医学卷、“核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丛书”等12册专著,发表近200篇学术论文。为国内核医学第一个博士导师,3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博士研究生4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及生物学部常委,1998年转为资深院士。1986年被美中核医学学会授予“核医学优异成就奖”金牌。
本文关键词: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hengyudg/27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