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学
本文关键词:经济地理学
在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称为外国经济地理学,即不包括本国在内。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政治制度、历史发展进程、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生产布局的条件、特点和发展规律亦有明显差别。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①对各国、各地区影响生产力布局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诸条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②分析国家或地区生产部门结构与组合的现状和特点,包括专门化部门与综合发展等;③探讨其生产力发展方向、规模及地域组织形式;④国家或地区经济区划分的科学依据,经济区的网络系统。
其目的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即通过吸取国外生产布局的经验教训,为发展本国经济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传播基本知炽,满足宣传教育需要,并为对外经济活动及友好交往服务。
按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分为世界区域经济地理和世界部门经济地理。前者以特定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全世界或一国、一地区的生产布局与地域组合规律。如世界经济地理、亚洲经济地理和苏联经济地理等。后者以国民经济各部门为专门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不同经济部门(工农业、运输业等)的具体布局特点。如世界农业地理、世界能源地理、日本工业地理等。德、苏、英、法、美等国对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开展较早。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始于19世纪后期,
主要代表作有: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巴朗斯基等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丛书,30年代法国的《世界地理大全》,30~50年代苏联维特韦尔(I.A. Vidver)的《外国经济地理》,1957年英国斯坦普(L.D.Stamp)的《亚洲区域与经济地理》,以及80年代初苏联沃利斯基(V.V.Voliskiy)及阿利索夫(N.V.Alisov)等主编的《资本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地理》和《外国社会主义国家(欧洲、古巴)经济地理》等。在部门经济地理研究方面,1961年法国戈特曼(J.Got-tman)的《城市集聚带》是论述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的优秀著作。1966年苏联马耶尔戈伊兹(I.M. Maergoyz)的《世界化学工业地理研究》,划分出世界化学工业的区域类型。1970年美国哈里斯(C.D. Harris)在《苏联城市》一书中,用数学方法研究苏联城市。1972~1983年匈牙利出版的12卷《世界农业地理》丛书,对农业地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作了系统总结,,并将世界各国划分为若干农业类型。中国的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在50年代主要是编写教材和科普读物,60~70年代以国家研究为主,80年代以来大多配合国家业务部门开展区域或专题研究,如国外国土开发与整治、工农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研究,中外大城市区的对比研究等。
世界经济地理学 世界经济地理学评析世界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经济要素的地理分布与流动规律。经济的发展当然有环境基底和人文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其实和政治学家、普通国民更加关心的地缘政治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它也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都已经成为一种政治经济的问题或者,更深层地说,一个历史与文化的问题。
经济的波动或者循环有四个规律:
l Logistci cycles 长程发展规律,如核心与边缘的世界模式的转换。
l Climacteric cycles 中长程的发展规律,如大国崛起与替代。
l Kondratev cycles50年左右的技术与产业模式发展规律,如水利——蒸汽(水与机器)——煤电钢铁——福特的流水线——微电子与生物技术(灵活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替代。
l Kuznets cycles 20年左右的投资和效益规律。
当代世界经济被一个全球性的商品链组织着。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分工。产生与消费者被分为核心国家(世界城市)、新型工业国家、原料供应国和边缘国家。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雏形从15世纪就开始出现,在英国的主宰下成熟,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组之后,进入美国主宰时期,现在是正在进行更精细的世界分工与调整。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学术论坛举行
2016年4月17-18日,“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联合承办。我校副校长宋纯鹏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全国及海外的百余名经济地理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由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主持。
参与开幕式的领导嘉宾有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一处处长冷疏影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任、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秦耀辰。
宋纯鹏在致辞中表示,河南大学地理学学科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已经发展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传统性学科,孕育产生了一批优秀学者,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开展这次论坛恰逢其时,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成绩,以及发展中的经验与不足,探讨新时期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大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论坛是在全球化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全面展开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召开的。论坛围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这一讨论主题,分设了大会主题报告、青年学者论坛、作者读者编者对话、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主题讨论等多个环节,对中国经济地理学过去30年的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主攻方向与核心任务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会主题报告中,与会专家分别从“地理学的尺度问题”(宋长青)、“我国人文-经济地理学30年发展”(冷疏影)、“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建构”(李小建)、“创新集群研究30年”(王缉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刘卫东)、“尺度重构与经济全球化”(贺灿飞)、 “区域发展与中国模式演进”( Mick Dunford)、“创新经济地理学”(曾刚)、“中国崛起与权利空间的拓展”(杜德斌)、“国家级新区设置的区域效应”(金凤君)、“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苗长虹)、“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孙斌栋)、“绿色金融”(张伟)、专业村集聚与农区发展”(乔家君)、“中国特色农业创新地理”(李二玲)等多个研究视角切入,结合自身多年研究实践,围绕全球化、创新发展、城市-区域可持续性转型、中国特色和研究范式转变等热点领域,深入讨论了“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成就、价值地位、理论基础及发展路径。
青年学者论坛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参与,围绕“可持续转型的治理挑战”(童昕)、“中国民间环境治理”(Angla Leggett)、“全球生产网络与后发地区的产业升级”(刘逸)、“中西部新型城镇化”(陈明星)、“中国风险投资的空间格局”(潘峰华) 、“金融产业集聚”(赵建吉)、“回归式产业转移”(周阳敏)、“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彭宝玉)、“中国城市PM2.5时空格局”(胡志强)等主题交流了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问题,展现了青年学者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读者作者编者对话”环节,《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和《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的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进行了热烈的对话,探讨了中文和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办刊模式、研究导向、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提高中国学者的国际地位等热点话题。
论坛最后,学者们就“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国范式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实践基础,要在科学性、思想性、国际化、地方性、人才培养、科研训练等多方面入手,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从战略上构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国范式。
此次论坛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界的一次盛会,老中青学者会聚一堂,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提升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地位献计献策,将会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此次论坛在我校举办,彰显了我校经济地理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对地理学河南省优势学科建设实现中原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学科发展目标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longyiyisi创建,
洛城风雨、飞帅的人、香瓜菜、风动vi才子、8度空间等参与编辑。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本文编号:1172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117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