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8-05-22 13:21

  本文选题: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各布斯采用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讲诉和强调了城市多样性的重要,其结论就来源于对城市生活的观察人员的访谈城市问题的相关问题的阅读。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与城市规划

人本主义地理学家认为他们的方法称为人本主义是因为他们所研究人的方面是大部分特殊的“人”的意义,价值,目标和目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对人知觉和人的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的创造性赋予中心的和积极作用的一种方法。

人本主义至少有两种含义,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题的哲学”。

此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一)人的空间本体论:马丁布伯的空间本体论定义为“距离与联系”:空间性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原则,包括与客观世界具有一定距离的初始环境和进入其中的联系。二进入未知的初始环境的能力是组成任何人

类存在的本体论基础。空间性不止人类意识的必要条件,他是人类意识的起源。(二)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认识论:其实关于重建和辨析知识与人类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方法。通过研究人鱼自然的相互关系,地理行为以及关于空间和地方的感受和理念,获得对人类世界的认知。(三)人本主义地理学方法论的核心:其很多方面与人本主义认识论相一致,是一种拒绝对人类主题进行抽象统计和汇总计算的方法强调特性具体以及高度经验化得调查模式。(四)理解地方的主体性意义:首先其对地方的理解不限制于在规范的公认的名名词解释上和定义上,地方会随着历史和文化视角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仅是因为个人会议的差异,而且会因为人的不同经历而发现或者产生不同的地方。而对地方主体性的认识就是人对地方的能动性的作用,以及在此能动性作用下创造与形成的各类现象和空间特征。

(三):后现代主义与城市地理学研究

“后现代”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于西班牙学者德里克1934年编辑出版的《西班牙和拉美诗歌选集》中,流行与20世纪60~70年代。而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各家各有说法。但,我同意的为约翰斯顿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潮,它是哲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近代思潮,强调兼容并蓄等一系列在社会研究,艺术实践和政治强权方面的批评”。

后现代地理学的内涵:(一)反对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二)反对理性和科学主义;(三)反对主客二分,重建平等关系;(四)反对确定性,提倡多元化。后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解构是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本质之间差异的文本分析方法;话语分析,话语是社会实践的整体,世界正是通过它对自己和他人变得富有意义而易于理解;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方法,此处的考古学非历史学分支考古学,而是一种知识考古学,这种方法一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支配不同话语的规则。系谱学,相较于考古学更加侧重于对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知识以及肉体之间关系的诊断。索加的三元辩证法;试图探讨人类生活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景观的文本分析;文本通常指与书面表达相关联系的一系列表达习惯后来逐渐扩展到包括景观地图绘画等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以及经济 政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从而作为“语言转向”的一部分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传播,吸纳了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分析成分。

后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案例蒙特利尔收入分布研究,为希尔莫和查理昂利用蒙特利尔1996年人口普查区的定居地中值收入数据,对芝加哥学派的基本,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很有意思:对于同心圆模型,中值收入显示出自CBD随距离系统地变化,没增加一分钟通勤时间,中值收入增加139加元,对于扇形模型,术语不同扇区的人口普查区的中值收入存在显著不同。以CBD为中心把同中心模型与扇形模型结构与每一个扇区,相互作用十分明显。

(四):芝加哥学派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芝加哥学派主要是指从1915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Robert park为代表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批学者。芝加哥学派以其对于芝加哥城市的实证研究著称,关注芝加哥的地方社区,社会问题,城市结构与形态等。主要贡献是在于研究城市社区和城市形态的人类生态学一级在此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非常多元化,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个人材料和案例研究,分类学,访谈和统计。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人类生态学的起源,狭义的人类生态学是指理解城

市区域内空间形态形成的过程和模式,以及不同人群和功能要素在有限的区域内分布的方式等问题的学科。人类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竞争与共生,竞争会影响人类社区的规模,另一方面,竞争会影响人类社区的稳定程度,对于建立和重塑生物平衡和社会均衡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中于分散)中心化与去中性化:中性化作为一种生态过程,主要是指人口为例满足共同的利益需求想特定的区位集聚的趋势,而这些地点往往是城市的中心区。去中心化意味着中心的规模减小,导致多个核心并存,而每一个核心的重要性相对于原有的中心都比较小。隔离。侵入与演替,自然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这一模型是伯吉斯在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急剧城市化背景下的芝加哥市进行实证研究后提出。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与伯吉斯(E.W.Burges)等通过对美国芝加哥市的调查,总结出城市人口流动对城市功能地域分异的5种作用力: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它们在各功能地带间不断交叉变动,,使城市地域形成了由内向外发展的同心圆式结构体系。

其结构模式是:①中心商业区。是商业、文化和其他主要社会活动的集中点,城市交通运输网的中心;②过渡带。最初是富人居住区,以后因商业、工业等经济活动的不断进入,环境质量下降,逐步成为贫民集中、犯罪率高的地方;③工人居住区。其居民大多来自过渡带的第二代移民,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有了提高;④高级住宅区。以独户住宅、高级公寓和上等旅馆为主,居住中产阶级、白领工人、职员和小商人等;⑤通勤居民区。是沿高速交通线路发展起来的,大多数人使用通勤月票,每天往返市区;上层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也位于该区,并有一些小型卫星城。这个简单模型说明了城市土地市场的价值区分带:越近闹市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越向外,土地利用越差,租金越低。该学说的可取之处为:在方法上采用动态变化人手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同心圆模式基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但由于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特点,划带过多,过于规则,且未估计到城市交通的作用。

(六):中国古代城市营造观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要居民集聚地的一种特殊聚落形式,他的兴起于发展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等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对城市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公元前约3000年中叶开始,是父系氏族社会想奴隶社会过度阶段,出现了城堡式聚落,有了城的雏形,第二阶段从公元前约21世纪左右开始,经历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正式的城。第三个阶段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经历封建社会初期,出现了正式的城。(1)礼制思想与阴阳八卦,中国在奴隶制中后期,出现了各种流派的人地关系思想,在世界观方面,主要围绕对“天”的争论,商,周时期人们对于天的认识,无论是指主宰一切的上帝,还是指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自然规律,都带有听天由命的色彩。商代开始出现了城市雏形,如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

(早期)图略

(安阳殷墟)礼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学,特别是对城市组合分布和空间布局等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意义。

(2)人法自然与天人合一,在方法论方面,则用五行学说解释地理方位,

季节和地理特征。以木,火,土,金,水类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春夏秋冬属五个季节。此种皇权,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始终,到明清时期,北京城达到建城的高峰。以下为北京城历史不同时期的建城图。

(3)营国制度体系形成

营国制体系从城市的性质,城市主导职能以及城市功能分区协调区域经济双重要求出发,提出具体的规划方法。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c,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相同。e,”相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规划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深远。

三:关于研究城市地理的大家 雅各布斯

简·雅各布斯 Jacobs, Jane(1916-2006) 简·雅各布斯称得上是过去半个世纪中对美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士之一,出版于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震撼了当时的美国规划界,而现在,人们也已习惯把该书的出版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很多人甚至认为正是这本书终结了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以铲除贫民窟和兴建高速路为特征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大卫哈维

是当代西方地理学家中以思想见长并影响极大的一位学者。 他1935年出生于英国Kent的Gillingham,1957年获剑桥大学地理系文学学士。1969年出版《地理学的解释》一书,奠定了哈维的理论地位,使其成为地理学中实证主义的代言人物。而1973年出版的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社会公正与城市》),又标志 着哈维的一个更重要理论进展,即一种充满“社会关怀”的激进立场,有评论说,本书体现了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 方法”的失望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兴奋。《社会公正与城市》一书的出版,与美国社会中的批判思潮、激进思潮 相呼应,很快产生超越人文地理学界的广泛影响(20年前向我推荐这本书的美国朋友完全不是地理学家),成为这一潮流 的名着。随后,哈维又出版了The Limits to Capital(《资本的限度》,1982年)、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资本的城市化》,1985年)与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意识与城市经验》,1985年)均着力于揭露 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经济与城市地理、城市社会弊病的关联性。哈维成了激进主义地理学的一名旗手。

  • 1
  • 2


  • 本文编号:1922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1922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0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