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心理学院在国际顶级认知科学刊物《Cognition》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18-06-08 00:36

  本文选题:理学院 + 国际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心理学院在国际顶级认知科学刊物《Cognition》发表论文

探索中国古代诗歌阅读的认知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其独特创造和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指出“诗比任何艺术都更顽固地具有民族性”。中国诗歌,尤其是以唐代格律诗为代表的古代诗歌具有迥异于印欧语诗歌的典型韵律特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但是,中国人究竟如何阅读诗歌?中国古代诗歌的形(韵律特征)与神(诗意)具有何种相互作用机制?古代诗歌积淀的文化基因与中国人特有的偏好对仗、押韵文句的阅读期待存在何种科学关系?这些问题尚没有来自当代认知科学的实验证据,也缺乏基于这些科学证据的理论阐述。

自2012年以来,校“百名青年领军人才”(2015年)、心理学院陈庆荣副教授课题组在我国神经语言学主要奠基人杨亦鸣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江苏高校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导师)和世界著名心理学家Michael K. Tanenhaus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系、语言学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讲座教授)联合指导下采用眼球追踪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系统考查中国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韵律生成和诗意理解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试图揭示和科学回答中国诗歌韵律的机理及其与中国人阅读/写作传统偏好的关系。最近,课题组经过近2年修改和大量辅助性实验,在国际认知科学领域顶级且在多个学科领域(心理学、语言学、脑与认知科学)享有高学术声誉的SSCI期刊《Cognition》发表原创论文考查中国古代诗歌阅读中押韵和诗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过程中,被试阅读148句7言唐代格律诗,然后判断诗歌的押韵和语义模式。研究发现,自上而下的押韵预期影响早期语音表征,从而在前词汇阶段诱发了P200 效应。这个发现第一次为自然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基于声音预期的早期效应提供了非常干净和清楚的证据,揭示了前词汇时间窗口自上而下预期和自下而上加工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后续诸如韵律预期在阅读中的作用机制等一系列新问题打开了一个窗口。同时,押韵一致性诱发了一个右偏侧的N400-like成分,,且在N400和P600时间窗口调节诗歌语义理解和整合。这些发现表明,使用不同语言体裁(如,中国古诗)调节预期可以为探索语言加工的前沿和经典问题提供有效路径。

论文重要通讯作者杨亦鸣教授指出“开展中国古代诗歌认知机制系列研究使用的实验范式、运用的当代认知科学技术手段和积累的经验可以为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探索工程提供初步范型,研究形成的科学发现也有益于为落实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该研究也是我校心理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人文社科学院交叉融合探索语言认知机制的成功实践。最后,该论文得到了973项目(2014CB3405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0&ZD1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814, 31271196, 31300929)、中国博士后基金、美国NIH(HD27206,HD073890)的联合资助。

心理学院在国际顶级认知科学刊物《Cognition》发表论文

心理学院在国际顶级认知科学刊物《Cognition》发表论文

 

附件:
  • Prosodic expectations in silent reading ERP evidence from rhyme.pdf
  • 发布时间:2016/05/24



    本文编号:1993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1993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c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