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核物理研究员林承键事迹

发布时间:2018-06-23 11:36

  本文选题:核物理研究员林承键事迹_laotang_laotang_新浪博客 + laotang 


前成为了一个国际研究热点。团队在重离子熔合-裂变机制上做出了重要工作,成功解析了中等体系(S+W)准裂变的成份,被国际著名学者B.B. Back教授评价为准裂变研究二十余年来的重要进展。此外,首次提出用高精度背角准弹激发函数抽取核形变值,特别是十六极形变值。2014年,成果以快讯形式发表在核物理学国际著名期刊Phys. Rev. C上,并被编辑推荐为亮点文章,这是我国首篇实验性的亮点文章,也是唯一的一篇亮点快讯文章。在推荐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成果鉴定书上,以沈文庆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该项研究成果有自己的特色,和国际同类研究相比,有重要创新和明显优势。”并指出:“这是近年来国内低能核物理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总体上,项目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在奇特核结构与反应新机制研究领域,林承键带领团队率先建立了探寻激发态晕结构的新方法,提出了新的晕结构标度定律,特别是质子晕存在的区域。首次开展了弱束缚核体系(6,7Li+208Pb)的背角准弹势垒分布的研究,为研究弱束缚核的破裂效应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被国际学者推崇为原创性的工作。此外,提出从转移反应抽取出射道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的方法,在6He+209Bi体系中,首次清晰地观察到“破裂阈异常”的现象,为调查奇特核体系的核-核相互作用势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方面研究的部分成果获2007年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弱束缚核破裂效应研究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如背角准弹势垒分布的工作引发了国际同行广泛的跟随研究,包括了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等十余个国家四十余家研究单位的跟随工作。
在滴线核奇特衰变模式研究领域,林承键带领团队开展了28,29S/27,28P双质子发射的对比性研究,在28,29S中观察到显著的2He发射成份,揭示了双质子关联发射和双质子晕之间的内在联系。2013年,该成果发表在物理学国际著名期刊Phys. Lett. B上,审稿人给予了高度评价:“总言之,这代表了在可能极限区域的一个具体工作。”林承键团队还用HBT方法对17,18Ne双质子发射的动量关联函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密度核物质内存在两个质子BCS/BEC crossover的现象。此外,团队还发展了连续束注入测量的方法,研究了Z=10-20区间内丰质子滴线附近核的质子和双质子衰变谱学,部份成果已被国际著名数据库-美国国家核数据中心(NNDC)收录,成为双质子衰变谱学的先行者之一。该方面的部分工作被《亚太物理通讯》作为研究亮点而报道,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在实验技术方面,林承键带领团队研发了硅条探测器、四分硅探测器等高端产品,电荷灵敏前放等电子学产品以及高速VME数据获取系统,为现代核物理实验打下坚实基础;所建立的运动学完全测量实验技术,已成功运用于双质子发射的实验研究中。相关实验技术及产品被国内同行广泛采用,,推动了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实验水平的全面提升。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奋斗,林承键及其领导的团队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成为推动我国低能核物理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国际核反应领域著名学者A.M. Stefanini研究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国际水平上,无疑在核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引领地位”。然而林承键及其团队却一直非常低调,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精神。
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如今林承键和他的团队仍在低能核物理领域努力拼搏、上下求索。(王新华)



本文编号:2056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056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0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