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论文:美国经济危机的信用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6 14:44

  本文选题:论文网 + 论文 



  摘要:本文从信用经济角度分析美国经济最近几年的发展与衰退以及其风险积累的过程,挖掘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美国;经济危机;理论根源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次危机已导致全球金融动荡。因此,如何认识此次危机形成的原因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此次危机是由信用问题所引发,笔者认从信用经济学的内在脆弱性角度更有利于看到现象的本质,易于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以经济的内在脆弱性角度,从经济周期理论和危机的传染
  性理论两个角度展开。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以下将从经济周期理论中的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三个角度对这次危机的形成进行分析。
  纯货币理论在经济周期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纯货币理论来看,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只用于零星支付,流通的主要工具是银行信用。由于银行体系有通过乘数作用创造信用的功能,因而作为主要流通工具的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21世纪初美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利率的降低,配合当时经济增长的大环境,有力促使了房价的上涨,激发了居民购房和银行放贷的热情。低利率政策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同时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风险。市场的繁荣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流动性过剩和竞争激烈使资信审查的动力削弱,银行则放宽了放贷的条件,开拓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市场。银行信用持续高速的扩张导致美国经济的不断高涨。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大,政府采取紧缩的政策。利率的持续升高使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贷款的利率上升使还款人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直接导致一部分资信较差的客户无法偿还贷款。次贷产品的链条从源头产生危机,并将这种危机通过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打包形成次级的债券,弥漫到整个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领域。
  从投资过度理论分析,由于美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使得市场投资加大。一方面,投资者投资房地产,使耐用消费品生产大量增加,,经济持续高涨,但随后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使得进一步投入生产的动力不足,于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产品价格过高,使得投资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但此时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的供给已经形成,使得供给大于需求。最终出现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部门生产过剩,造成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下跌,进而形成经济危机。另一方面,投资者大量购入由次级贷款打包而成的金融衍生品,而金融衍生品本身具有风险隐蔽性和转移性,投资者难以辨别风险。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使其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产生大量泡沫,因此下游投资者投资该产品时利润下降,风险增加,使投资更趋谨慎。当次贷相关的实体经济产生问题时,其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找不到下游的投资者,投资者纷纷抛售,次贷链条断裂,就会产生了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从创新理论角度,金融衍生品发展伴随着大量创新,这种创新存在着巨大的利润,从而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此时市场中充斥着老的投资组合和新产品,而两者的共同存在给购买新产品的投资者带来更广阔的获利空间。持续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但由于环境技术限制,创新会受到阻力,一旦创新进入停滞阶段,就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因此必然导致经济萧条。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其金融衍生产品迅速蔓延,其创新性也随之波及各国。由于创新伴随着风险,并且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向下转移性,当美国产生危机时就不可避免波及到其他国家从而产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二、危机的传染性理论分析
  
  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它由一个经济主体传染给别的经济主体,其结果可能导致经济系统性风险甚至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主要有两条传染机制。第一条是接触传染机制,其来源主要是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债权债务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复杂的“债务链”中的一环。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务人的风险就可能传染给债权人,甚至有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的断裂。二是交易和结算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能从事金融交易,都需要进行支付结算。其中交易双方都面临多种风险,于是交易一方的风险可能通过交易途径转移给交易另一方。三是持股关系。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持股与被持股关系,甚至是交叉持股关系。因此当某一经济主体出现问题时会波及到其相关持股和被持股主体的利益。这次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导致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继而引起次级贷款打包形成的金融衍生品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通过经济体的联系使问题逐级传染,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条是非接触传染机制。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普遍产生了恐慌心里,造成投资抛售、银行挤提等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 晶:《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IEC,NO.11,2008.
  [2]董裕平:《美国经济难逃衰退厄运》,《中国金融》,2008年11月.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
  [4]Robert E.Lucas.Jr,《经济周期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共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本文编号:2070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070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6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