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高职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管理,中国数字期刊网

发布时间:2018-07-08 18:45

  本文选题:中国数字期刊网 + 学术期刊网 


摘要:针对我国交通智能发展现状,对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方法。

关键词:交通智能控制技术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岗位能力分析  专业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技能复合等多方面。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指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掌握多种技术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在熟练使用某种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其他专业技能或其他专业技能发展潜在能力。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职业与技术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一、智能交通发展现状与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智能交通系统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 ITS将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以推动社会信息化及形成新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迅捷、高效的交通系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使交通运输体系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相适应,,“十一五”期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目前已达6000万辆,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因此,智能交通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社会各界对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寄予了厚望。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成熟的GPS定位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城市现有厂、站、救援车辆资源,再加以适当扩充,可以很快形成生产力;严格执法,加强违章处理,实施电子抓拍和电视监视等科技手段;开展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方法研究,实施集中式交通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中国智能交通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学科、多领域、多产品百家争鸣的喜人势头,建立快速、安全、舒适和经济的交通运输系统将成为中国今后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2、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现代智能交通在城市交通、高速公路、桥梁、轨道交通的建设、管理上应用了很多高科技、新技术,特别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现代测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智能交通建设、交通安全与交通管理的广泛应用,现代交通建设涵盖的专业多、技术新,在管理和维护上更需要一支强大的掌握多种技术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提高智能交通的高效率运行,因此现代交通建设与管理需要的人才主要包括交通智能系统维护、公路运输安全管理、交通监控管理、桥梁监控与交通流量分析等复合型高技能工作岗位。

表1   职业岗位与专业能力分析

  

职业岗位

  

相关专业能力分析

其他

交通智能系统维护

具有交通电子自动设施、计算机与网络、监控等设备的应用与维护能力

相关专业外文资料查询、阅读

公路运输安全管理

具有汽车运输管理、公路管理、车辆管理、道路信号控制、高速公路出入口控制等能力

交通监控管理

具有交通监控系统的具体应用与管理,包括:图像监控与控制、交通设备应用与控制、气象监控与设备维护等能力

交通智能系统维护岗位需要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监控与安防技术、交通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公路运输安全管理岗位需要掌握汽车技术、公路管理技术、车辆管理技术、信号控制技术、公路机电技术等多种技术;交通监控管理需要掌握图像监控技术、交通设备控制技术、交通气象自动检测技术等多种技术。由以上分析及表1可以看出以上综合性职业岗位,传统的单一专业难以满足要求,需要具有跨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

二、高职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智能交通系统的含义是:将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们集成地用于整地区的公路——车辆交通系统,建立一个大范围的、适时的、高效的、全方位的综合管理系统。因此,现代智能交通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首先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交通安全与管理技术的结合。其次,复合型的人才还体现在对人文社会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以交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讨论我校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践。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重培养高速公路智能监控、管理、维护高技能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不仅使学生能熟悉高等级公路的机电系统(监控、通信、收费),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电子技术、信息管理、通信系统基础理论,掌握常用的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硬件使用和软件设计能力。掌握计算机在交通运输和交通控制系统中应用的基本技术。同时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潜在的专业拓展能力。能适应交通通信网络、汽车运行监控管理、网络收费和ITS系统设备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第一线的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

交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能适应现场劳动工作所要求的身心素质,具有必备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和初步的社会创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管理、交通运输、从事公路网络监控、公路规费与征收、交通流量分析和车辆自动化检测等技术工作。

3、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理论与实践技能训练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对不同的课程,实践的内容、方式也不一样。以工作过程建设课程体系,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设课程,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汽车电器、专业英语、传感器与测量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PLC技术、AutoCAD、交通工程管理、公路工程概论、自动控制技术、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交通信号与控制、监控与安防技术、收费系统与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

交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4、实施办法

交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实施“1+1+0.25+0.75” 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年通过学校“理实一体化”训练中心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验实训专业基础能力的学习,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分析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术等课程,采用“先做后学、边做边学、教学做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穿插整合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围绕能力训练讲理论,充分体现理论对实践指导的作用通过“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努力使学生在“会”的基础上“懂”,让学生在精练的理论讲授和丰富的实践环节中磨练,提高自己的专业基本技能,实现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技术培养。

第二学年通过对PLC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与安防技术、传感器与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交通信号与控制技术、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等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十仿真十实验实训”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授课模式。将电子设计仿真软件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在实验室现场授课。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学习目标,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关键岗位职业能力。以及在校内外实习基地通过讲解和实施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和典型的应用项目,将理论教学、电路仿真、实验及课程综合实训融为一体,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再通过“0.25”个学年对交通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收费系统技术、公路工程概论、AutoCAD、车载系统原理及应用、汽车电器技术、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实现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最后通过“0.75”个学年在校企共建基地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学校教师和师傅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共同实施对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个人综合能力的培训,实现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培养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性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就业,提高人才适应性的要求。


file:///C:/Users/xueyuhang/AppData/Local/Packages/microsoft.office.desktop_8wekyb3d8bbwe/AC/%23!oice_16_974fa576_32c1d314_28aa/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图1   交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梁渭雄,孔棣华.现代教育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陈烈强.对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00(1).

[5] 王明伦.21世纪之初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目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19).

[6] 钟秉林.努力开创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0(3).

[7] 陈军. 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08(10).

[8] 杨黎明.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8(8).

[9] 李洪荣 张排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举措[J]. 江苏高教,2008(2).




本文编号:2108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108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6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