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记承德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地质和宝玉石专家崔文元

发布时间:2018-07-16 15:55

步向上。
  股市连熊不见转机,楼市泡沫越吹越大,许多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艺术品市场。
  于是,各大拍卖行不断书写新的“神话”,“疯狂的石头”继续“疯狂”,“队伍”也愈来愈大。如果你能冬眠,3年后醒来你会发现,你的记忆都已经是历史,全傻。
  作为收藏市场主战场之一的珠宝行业,繁荣之中不乏乱象,虚高标价乱打折,以次充好行欺诈,虚假促销靠揭秘等等恶性竞争一直被行业内外所痛斥,但仍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如果是这深水里的一艘船,要想不沉不翻,就得有一双慧眼。
  2000年,日本东京。
  由崔老鉴定的四块田黄石被一位商家带到日本出售。一下子拿出四块珍贵的田黄石,对方张大了嘴巴,但同时也多了一份置疑,他们认为,这肯定有诈。
  交涉中,他们把商家告到法庭,为了证明自己所带田黄石的真实,商家又把石头拿了回来,请崔老又出了一个新的鉴定报告。当商家拿着这个鉴定报告再到日本出示给对方时,对方一个懂汉语的工作人员指着鉴定人的名字大呼:崔文元,OK!然后滔滔不绝地给同伴讲起了崔老在玉石界的影响和声望……
  这次,四块田黄石不仅得到对方的认可,还做出诚恳的道歉,并主动要求承担商家往返的费用。现在,台湾、香港、日本,一般出售田黄石的,都要有崔老签字。
  当地一位玉器店老板说:“崔老不签字的话,就没有说服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崔、文、元,这三个字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已成为宝石鉴定的权威级象征,是宝石真伪区分公认的分水岭,是中华美玉行走天下的保护符。
 
  权威 源于专业
  2014年4月30日,首届中国和田玉文化专家论坛在乌鲁木齐召开。
  鸦雀无声的会场上,带着金边眼镜,稳若泰山的崔文元教授以玉石般温润且掷地有声的话语发表了《把中国和田玉行业推向国际市场》的主题演讲。
  “建议规定和统一使用‘和阗玉’这个古老且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名称,把产于新疆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由接触交代成因形成的透闪石玉,统称为‘和阗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持和组织,由新疆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三大和阗玉主产地代表新疆联合申报‘和阗玉’原产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品牌商标注册,同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和阗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话音一落,会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的建议让与会专家产生了共鸣。
  同时,他还建议新疆建立《中国和阗玉玉文化博物馆》,以弘扬和传播中国玉文化和中华文明,让全世界认识、了解和阗玉及中国玉文化。
  这是今年已80岁高龄的崔老目前正在努力促成的事情。
  “在外人眼里,崔老已功成名就,不单是博导,还是著名的地质和宝玉石专家,可以享享福啦!可家里人都知道,他是闲不住的人呀,除了整理资料,就是被请去讲座或进行学术研讨。”夫人的语气里透着理解。
  其实,崔老心里明白:他是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他感恩并珍惜这个时代,用自己这一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多为社会做点事是他最愿意的。在他看来,科学无止境,他的工作也是无止境的,他要用积累的已知探讨出更多的未知。
  “崔老师,快点,车在校门口等着呢!”
  拿上夫人给准备的干粮和蚊帐,拎上包,20岁出头、刚到北大地质系任教不久的崔文元奔出家门。
  他们要去内蒙古一带进行野外考察。
  那些年,去全国各地野外考察实践、带着学生钻研课题是他生活的全部。走到哪吃到哪,困了,就地搭帐篷休息是常有的事儿。
  致力于变质地质学、成因矿物学、结晶矿物学和玉石学教学与科研的崔文元铆足了劲钻研着一个又一个的难度课题。
  1982年,他首次提出了内蒙集宁群上部相当于孔兹岩系;在河南团麻断裂以西首次发现了含柯石英榴辉岩,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在我国首次研究了河北迁滦地区变质岩及变质矿物的氧同们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于1998年按矿物组成对翡翠进行分类,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识。
  关于缅甸翡翠中六种闪石组合研究新成果,发表于2003年世界著名刊物《矿物学和岩石学论文集(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上,取得了闪石组矿物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他还对我国的寿山石、巴林石、昌化石和青田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两次作为访问教授分别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及在德国美因茨大学地质系进行科研工作。从1984年至今,他先后主持了三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提交和宣读论文。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崔文元的座右铭。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原院长潘懋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的40多年里,崔文元从助教、讲师、教授到地质系副主任,为北大地质系的发展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
  崔文元的学生说:“崔老是桃李满天下的‘师者’,花开满园,不言自傲。”40多年来,他培养了硕士生20名,博士生8名,合著专著五部,在国内外的重要刊物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他教育学生们宝石界最忌纸上谈兵,一定要对物实研。
  让崔老高兴和欣慰的是,他培养的大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在崔老的教导下从事宝玉石方面的研究。有的学生远赴日本,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宝石鉴定人才。
  求学 鲜为人知
  1934年的夏天,崔文元出生在承德滦平县小营村一户贫寒的人家里。
  排行老二的崔文元5岁时,随舅舅、妈妈举家搬到围场找父亲。当时为了生计,父亲在围场一个偏僻小山村租地主家的地种“大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围场,扶犁、锄地等农活对于幼小的崔文元来说是必须面对的。
  偶尔,在地主家私塾的墙外会发现瘦小的崔文元蹲在那里蹭听的身影。
  14岁,崔文元的父母及哥哥先后因病去世。他一下子成了孤儿。
  兵荒马乱中,舅舅的儿子把崔文元和他的妹妹从围场接回滦平老家。半年后,他们又随着表哥一家人来到承德市区粮食北山。做事认真的崔文元也学着表哥走街串巷做小买卖。
  很快,表哥发现崔文元并不是一个做生意的料。于是,在表哥的努力下,崔文元到了大德肥皂厂学手艺。
  就在大德肥皂厂,崔文元遇到了贵人,他的人生命运从此出现转机。
  那时候,他白天做工,晚上凭着仅有半年蹭私塾的底子在煤油灯下看小说,识字,教他做肥皂的师傅不知从哪给他寻来一本《社会发展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如何发展变迁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1951年,聪明好学,表现优异的崔文元以工人身份报考了第一届“工农速成中学”(承德二中前身)。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崔文元倍加珍惜。
  机会青睐奋发向上的人。1954年,长春地质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我当时报的志愿是‘东北工学院’,我是靠党的好政策上的学,所以报志愿都是围绕为国家建设服务需要的。谁知,阴差阳错地在《人民日报》上找到了长春地质学院录取了我。”
  抱着感恩的心态,底子并不扎实的崔文元在大学里玩命地学了四年“地质学”,要知道,当时给他们上课的都是在国内很有影响力的教授,中科院院士董申葆就是当时给他们上课的教授之一。
  1958年毕业分配了,一共只有7年半“学历”的崔文元走进了中国最负盛名的学府——北京大学,成为一名教师。
  “天公娇子性通灵,风沙磨砺俏玉容。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经过命运洗礼的崔文元步入北大地质系任教后,宛若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地质王国”。
  对变质地质学方面有着深入研究的崔文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当时已成为中科院院士的董申葆看中,建议他往中科院院士方向发展。
  然而,作为钻研结晶矿物学、玉石学教学的专家,在主持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时,崔文元发现当时中国研究宝玉石方面的人才太少了,市场上玉石赝品横行。所以,他认为:科学家不能只埋头于科研,不能把自己应负的责任当做负担。
  于是,1994年,,崔文元与同仁共同努力组建了“北大宝石鉴定中心”,成为我国宝石界“双认证”国家级珠宝鉴定单位,大家一致推举崔教授为法人。工作的需要、组织的安排,再加上牢固的地质岩石专业基础,崔教授走上宝石鉴定的行业,挽臂至今。
  1995年,中国宝玉石协会成立宝石鉴定师考试委员会,崔文元教授再一次重任在身,担任考试委员会主任。他和全国宝石鉴定的知名专家吴国忠等多名专家联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培育了很多专业的宝石鉴定师,让无数爱好者首都圆梦、心系玉石。
  “我们做这个工作,主要是想培养更多的下一代与国际玉石市场相接轨,让玉石鉴定的接班人从此不再匮乏空缺。”崔老说这是他工作的意义之所在。
  对于崔教授来说,从事宝玉石鉴定这个工作,当初只是作为一种职业来做,到后来渐渐演变成一种事业,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宝》 众望所归
  “好像是《鉴宝》里的崔文元老师。”“崔老师,是您吗?”
  2012年8月,正在新疆和田县一玉石市场上挑选玉石课件的崔文元与夫人一回头,呼啦啦地就围上一大群人,原来是通过央视《鉴宝》节目认出他的“粉丝”们。
  无奈,玉石市场就成了现场教学的大课堂。
  崔文元教授和央视二套曾经红极一时的《鉴宝》节目有着很深的缘分。开播初,栏目组就想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鉴定人来鉴宝。不约而同,大家想到了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的崔文元教授。
  从那时起,和颜悦色、学者风范、道古容颜的崔老频频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他用专业到位的知识将一个又一个执宝人带来的宝物认真评估、正确鉴别。通过荧屏,人们记住了老人,老人的鉴定结果让执宝人心悦诚服。
  曾主持《鉴宝》节目的主持人罗晰月不止一次地说:“别的专家我不熟识,我敬仰崔教授,他是名副其实的玉界权威。”
  “我感谢《鉴宝》节目,在那里一方面我接触了更多的执宝者,学习到更多的宝石知识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普及珠宝知识、提高大家的欣赏力、宣扬中华玉石文化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它是我的良师益友。”
  崔老透露,不管是在《鉴宝》节目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见识了形形色色的执宝人和各种“故事”。有一次,一位藏家拿着一块“马踏飞燕”的圆形佩件找到崔老想上节目,说这个东西很有来历,是一件古玉,但崔老鉴定后认定其为工艺品。
  人们常说:玉,石之美者也。意即美丽的石头就是玉。言外之意即是“玉、石不分家。”崔文元教授开始是搞岩石矿物的,自然而然,崔老的研究对象从岩石矿物延伸到各种美玉。在多年的日积月累中,他对玉石的研究已驾轻就熟。一块玉,打眼一看,即可辨识出它的质地、成色的好坏;再经过进一步专业的技术鉴定,便可知其详尽的成因与机理。
  新疆收藏家协会一位资深收藏家说,崔老高超的鉴宝水平折服了现场所有的人,称他为“火眼金睛”一点也不为过。
   感恩 赤子情深
  “俪白妃青又比红,洞天生长小玲珑。怡情到老同燕玉,好色于君似国风。”七八年前,在第一期“工农速成中学”校友聚会时,崔教授将一件温润细腻的寿山石《硕果累累》摆件赠给了承德二中。在承德二中的校史上,崔文元的文字熠熠生辉!
  “承德山美,水美,人更美。我从农民、商人、工人、学生,一步步走到大学教授,是承德的亲情把我从‘井底之蛙’带到更宽广的世界,我的根一直在这里!”
  7月初,回承德来避暑的崔老鹤发童颜、谈吐有趣,亲切随和。此时,他与夫人端坐在“希珍珠宝城”的圈椅上给家乡人义务鉴宝。
  “在收藏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少的价格购买,以最高的价格售出,这在术语上叫做‘捡漏’。但是对于翡翠收藏来说,‘捡漏’的机会并不多,在收藏的时候一定要摆正心态,以收藏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不要过度地关注经济价值。”崔老告诫家乡藏友。
  被业界人士称为“翡翠四君子”之一的崔文元认为,从世界范围来说,宝玉石只是矿物岩石中少之又少的组成部分;矿物有3500多种,岩石种类也很多,但作为宝石用的也就几十种到上百种。宝玉石主要是用它的物理性质直接使用,而不是提取某种元素加工使用。宝玉石的鉴定工作特点是:一是无损鉴定;二是评估其价值。宝玉石里最难研究的二项就是翡翠及和田玉的研究。
  崔老说,他还记得承德小南门迎水坝上露天的石玩市场曾给他留下过很深的印象,在那里他看到了承德人骨子里对收藏的那份热情。
  随着承德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有了古玩城,各大商场都设有很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珠宝玉器专区,而且还有专门的珠宝、玉器城。所以,崔老认为,喜爱珠宝、玉器的承德藏家和消费者不一定非得要去“北上广”等大城市购买,在承德本地购买如出现质量问题方便调换。
  同时,他也建议消费者去大型的商场购买,价值高的产品要索要具有权威部门鉴定的宝石证书和正式发票以作依据。
  承德做宝玉石行业的一位人士透露,崔老曾指点、帮助了很多做宝玉石行业的业内人士。他为人诚恳,处世低调,对科学的严谨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他对宝玉石鉴定肩负的那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让人佩服。
  正是这种对待科学百分之百的严谨态度,也让崔文元在攀登科学这座技术高峰的时候,步履坚实而笃定!
 
 后记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在给崔老拍照片的时候,我发现,摆在他面前的美玉都与这位戏称自己为“80后”的老人浑然天成。我想,这是经过无数波涛涤荡的崔老亦早已修炼得如玉般“精光内敛,明而不耀”的缘故吧!
  玉,是大自然亿万年修炼出来的结晶,它本就聚集了大自然的灵气,再赋予它人文内涵,这种结合就把人与自然连在了一起。
  崔老透露,曾有一位很有钱的企业家去缅甸赌石,开出非常优厚的条件想请崔老去给掌眼,被崔老婉言拒绝了。他觉得,赌石就像是一场生死游戏,不符合他的性格。
  他记得,2011年,从缅甸过来十几块翡翠原石,当时,他给出评估价值达3个亿。一对母女想买其中的几块,但需要借民间的高利贷,然后再倒手。他看到,那个女儿签字时的手一直在发抖……
  崔老说,赏玉、玩玉,首先是做人的态度问题。这么多年,他看到过太多的假货和不道德的交易行为。结合自己的经验,崔老告诫新手,一定要选个好师傅,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看透玉石的同时,更要看清人心。
  采访之余,崔老认真地写下了“传承万年玉文化,发展未来玉辉煌”。
  虚怀若谷,处事不惊,阅尽万物,心地纯净,这是与崔老接触之后留给我的真切感受,作为他的小老乡,受益匪浅,亦感慨良深。

记承德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地质和宝玉石专家崔文元


2014年7月初,崔文元教授给家乡人讲解如何鉴别宝玉石

记承德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地质和宝玉石专家崔文元


记承德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地质和宝玉石专家崔文元


崔文元教授在主持国际珠宝学术会议

记承德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地质和宝玉石专家崔文元


1988年崔文元教授在西德探针室进行科研工作

记承德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地质和宝玉石专家崔文元


记承德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地质和宝玉石专家崔文元




本文编号:2126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126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6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