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化学的拓荒者
油田化学的拓荒者——记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油化科研团队
在中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油田化学人,为了能在油田化学方面钻研出名堂,他们共同奉献,共同为科研人员那份朴素的目标而室内探索,室外奔波。他们就是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团队。
以AMPS为起点,不断超越
立春,一抹新绿掩映着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在院落的最后面,是一座其貌不扬的小楼。但就是这座小楼,却分布着数个油化科技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既有油化高级专家王中华最初的实验室,也有后来中原石油工程油化科研团队逐渐壮大而新增添的实验室。
近20年里,这个实验楼从诞生AMPS(高纯度数—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单体开始,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的油田化学一路高歌猛进。
“一批又一批油化科研团队人员,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使油化系统的科研成果以AMPS为起点,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在石化系统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技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党委组织部部长谭群升说。
中原石油工程油化团队科研成果这棵大树,如今已经硕果累累。截至目前,油化系统共承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包括“防漏堵漏技术”“钻井废液废渣处理技术”“超深水平井钻井液技术”等3项国家重大专项专题研究;“西南地区超高密度钻井液先导试验”“川东北复杂地层防漏堵漏新技术先导试验”“雾化及可循环泡沫钻井技术先导试验”“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技术”“水基压裂返排液回用处理技术”等7个集团公司先导试验项目和集团公司十条龙项目研究专题“开采工程废液残渣无害化处理技术”等,获局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90余项,其中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12项。
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钻井液化学品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油田化学品》和《油田化学品实用手册》等专著3部;近三年申请国家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6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6项。
乙烯基磺酸多元共聚物钻井液、烷基糖苷无土相钻井液、油基钻井液,凝胶聚合物堵漏技术、普光气田气井试气暂堵技术、深井超深井废液残渣无害化处理技术、试气酸压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已转化到现场,并较好地解决了现场技术难题。
……
一项项技术,一个个成果,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乃至中国石化,都有着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如同一个个催化剂,在助力钻井现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奉献为根本,不断传承
“要献身石油石化事业,用自己的业绩为青春添彩,让青春闪光,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新一代石油石化人,要积极投身油田的建设中去,用青春谱写新的篇章。”王中华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的科技工作者秉承为科研奉献的精神,才能结出更多的果实。
“我从加入油化科研团队的第一天起,就明白了要具备一种精神,那便是勇于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对待科研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态度,而不是急于求成。”80后的年轻科研人员张丽君提起踏上工作岗位感受到的为科研奉献的精神,深有感触。
年轻的科研人员马金,作为油基钻屑处理专题负责人,她经常要在实验室忙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每当她感到疲累的时候,总会想起王中华常说的那句话:“青年要耐得住寂寞,从事科研更要耐得住寂寞。从事科研就意味着要能吃苦,要能奉献。”
马雅雅是油基钻井液废液处理专题负责人,再过几年就该退休了。她坦言,从事科研工作这些年来,她很少休过完整的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得泡在实验室。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这种为了科研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的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入脑入心的。作为油基钻井液废液处理专题的负责人,刚开始的时候,她经历了一段很难熬的时间。“越是遇到困难,越是不能考虑个人得失,一定要只讲付出。如果把科研人员比作鸟儿,鸟儿翅膀上拴上了黄金,必定飞不高。科研人员也是这样,一定要舍得放下一些个人的东西,方能全身心地投入。”马雅雅告诉记者。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里刻苦攻关。其中,在做泡沫流体实验期间,项目关键技术环隙式消泡器设计加工完成时,正值一个星期六,项目组全体成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虽然没有事先约定,却都不约而同地走进了实验室。
“科学进步永无止境,面对中原油田勘探开发和打造石油工程铁军中存在的诸多瓶颈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是我们科研人员始终不渝的责任和追求。”中原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油化所党支部书记周亚贤一语道出了科研人员甘于奉献的境界与追求。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科研人员尽心尽力地服务于施工现场。2012年是油基钻井液体系在西北油田钻井液市场大发展的一年,本着“科研从现场中来到现场中去”,一批80后科研人员纷纷从实验室走出来,到最艰苦的一线去从事现场服务。
李彬全年在家不足3个月,在负责完成中原内部油基钻井液技术服务两口井后,独自一人担负起玉北10井的油基泥浆技术服务任务,踏进沙漠一干就是4个月;杨国涛在负责完成顺903H井技术服务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就二进沙漠担负起玉北6A技术服务;王阳每到一口井担负起性能检测、资料汇报等多项任务,为钻井液技术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科研为基石,不断壮大
1991年大学毕业的孙举,从事科研工作20多年了。他凭着对待科研的那份执著,很快成为油化系统的骨干,先后被评为中原油田和集团公司劳动模范。针对川东北地区气体钻井中钻遇地层出水时易出现井眼缩径、井壁坍塌、掉块、钻具泥包及钻屑携带困难等问题,他带领项目组成员自主研发了气体钻井雾化技术。为使这一技术尽快完善并转化为生产力,他把实验室搬到了普光,,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试验。在他的带领下,气体钻井雾化技术在川东北地区普光、元坝、双庙、大湾区块推广应用40余井次,取得了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气体钻井配套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创造了多项纪录。
如果把科研比作山峰,人才便是登山的人。为了培养出一批过硬的登山者,油化系统近年在人才培养上下了大功夫。对于年轻人,一方面采取双导师制,选派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科研人员,负责专业能力的培训,选派操作技能精的操作人员,负责操作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有意识地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尽快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通过项目研究成长。
对于这一点,超高温钻井液项目长王旭体会最深。2008年,作为科研团队的新人,他第一次当项目长时,压力特别大。当时油化系统攻关的是220摄氏度超高温钻井液。王旭天天在实验室做实验,做数据分析,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拦路虎”。那段时间,王中华经常去实验室,王旭每次都抓住机会请教王中华,每次解疑答惑后,王旭对自己的信心就更增加一些。就这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旭能够单独解决遇到的难题了。
从2007年起,油化系统科研团队多了一批特殊的人才,他们便是该公司引进的博士后。数名博士后的加入,这支科研团队的力量更强了。
司西强是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2010年进站博士,他所攻关的阳离子烷基糖苷课题等已取得丰硕成果。
这支科研队伍,就这样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页岩气钻井油基钻屑和废液处理技术项目成员位华说:“团队不是几个人简单地走在一起,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不是简单的三人小组,团队的能量要远远大于三个人,呈现出更大的正能量,这便是从事科研这些年,我最深的感悟。”
对于这支科研团队的成长,司西强博士的助手雷祖猛也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他2008年大学毕业刚到油保所时,所里就一个项目,从事科研项目的也就几个人。如今油保所已有好几个项目,所里共30个人,大部分都在从事科研项目。他高兴地说:“能够在这样一个学习力、实践力很强的团队工作,我觉得受益很大。”
这些年,中原的钻井队伍走到哪里,科研的方向就指向哪里,技术服务就跟到哪里。从新疆到内蒙古,从东北到四川,凡是有中原钻井队的地方,就有油化系统的技术服务。从AMPS到钻井液技术,从王中华到整个油化团队,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油化科研技术这棵大树,越来越茂盛。
(本版图片由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提供。作者:井长水)
本文编号:2264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26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