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发布时间:2018-10-29 18:47

       工程测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应用科学和技术,它的研究和服务范围贯穿在现代工程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规划和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理论体系到应用范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亦为工程测量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

1.先进的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广泛应用

       先进的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广泛应用,使野外数据采集手段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先进测量仪器陆续出现,并且很快在工程测量各个领域得以引进与应用,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如光电测距仪,精密激光测距仪,数字水准仪以及由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与数据记录装置集成的全站仪和电子数字水准仪等的出现,并成为城市和各类工程测量、施工( 竣工)测量、地籍(房产)测量以及各类线路测量( 地上,地下,架空)、矿山测量等领域的常规使用仪器,给工程测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测量作业方式。

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已在测绘工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使大比例尺测图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和工程图测绘,历来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利用传统的方法工作存在劳动强度大、质量控制难、功效低等缺点。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对地形图的更新周期要求也越来起短,因此都希望要尽量缩短成图周期和实现成图自动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应用,尤其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推出和GPS RTK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化测图系统和电子平板测绘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地形图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自动绘图的自动化成图。并可直接提供纸图,亦可提供软盘,为专业设计自动化、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勘测设计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3.卫星测量(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广泛应用

      80年代以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问世,并不断发展完善,导致了传统的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不仅对大地测量而且对工程测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测绘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它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速度和高效益并能一次性提供三维坐标等优点,所以很快被测绘部门所青睐,并为工程测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和方法。

4.精密工程测量与工业测量的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工程建设( 如大型桥梁、高耸建构筑物、地下工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等)以及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和超高精度的设备安装( 如飞机和汽车的安装、核电站工程安装、轮胎制造、工件测量等)及大型工程建造与运营过程的安全监测等不断增加,都对工程测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特殊要求。为了保证这些规模巨大、技术先进、设备精尖和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的建设工程和工业生产,按设计要求顺利施工、安装和正常生产运营,并保证质量和安全,需要采用高精度的特殊方法进行测量保障,便形成了特种精密工程测量和工业测量。特种精密工程测量是将现代大地测量学和计量学等学科最新成就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使用专用的仪器和设备,以高精度与高科技的特殊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特种工程和工业生产的测量工作。

  

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展望

      

      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像、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大型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及质量控制,以及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对自动化流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与监控的数据与定位要求越来越高,将促使三维业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    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 GPS 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GPS、GIS 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




本文编号:2298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298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