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历史与档案学院

发布时间:2018-11-08 10:30


历史与档案学院

 

历史与档案学院拥有历史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两个一级学科,下设历史系、档案与信息管理系两个系,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1人。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13个科学学位硕士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个历史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现有在校本科生488人,研究生 445人。

学院本科生培养实行一年级按院培养,二年级后分专业培养。历史学国家基地班引入竞争机制,滚动分流。

【历史系】云南大学历史学专业有着优秀的学科传承和学术积淀,1923年,私立东陆大学开设历史课程。1925年春,历史系成为云南大学最早设置的系目之一。

1995年1月,国家教委下发教高(1995)2号文件,正式批准了云南大学历史学专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目前,历史系现拥有1个"全国普通高校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个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历史学),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文物与博物馆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中国经济史)以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滇学研究基地",2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高原历史地理"与"西南边疆研究与中国边疆学构筑"创新团队,已形成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发展平台。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优秀本科生的培养机制以及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培养模式。

历史系现有4个教研室(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民族史、中国近现代史),并设系所结合性质的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所、西南古籍研究所、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民族考古研究与文物评估中心等,设有资料室1个。

 

【档案与信息管理系】云南大学档案与信息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其中档案学专业创办于1984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办于1993年。

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档案与信息管理系获档案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图书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档案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首批获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LIS)授予权。自此,档案与信息管理系成为云南省唯一能够培养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少数几个能够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拥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LIS)授予权的教学科研实体,形成了本科、硕士相衔接,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相配合的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档案与信息管理系所属学科为管理学,,理论性与实践性、应用性并重,在办学上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勤勉、善思"的专业价值观,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能从事档案、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复合型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基础扎实、培养规范、注重实务的特点,多年来建立了"教学、研究、服务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在进行专业建设规划时,坚持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学校整体发展紧密联系的思想,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实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包括教学计划、实践培养模式、实验室与图书资料室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加强实践培养环节,引入更多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贯穿各种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参观、观摩模拟、案例分析、调查统计分析、测试验证,以及独立设置的社会调查与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业务实习、综合性的年级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科研规范训练、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实践等。

现有档案学教研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设有资料室1个,拥有财政部与云南省共建文献整理与保护实验室1个,图书情报实验室1个,实验室下设有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分室、档案管理实训实验分室、信息组织与检索实训实验分室、声像技术实验分室和文献数字化技术实验分室,购置有仪器设备数量370台(套),仪器设备价值总627万元,拥有缩微胶片冲洗机等多种专业教学实验设备,以及图书馆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软件系统,具备了完备的教学实验条件。建立实习基地近20个,日常教学周期间组织学生到云南大学档案馆、云南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院、昆明市档案馆、盘龙区档案馆、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等机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且每年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的培训、知识讲座和展览等活动。

 

历史学(国家历史学基地班)

云南大学历史学专业现拥有"全国普通高校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CHM)授予权,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已形成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发展平台。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培养能在国家机关、文教、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主要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考古学通论、中西方史学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课程。

本专业推行学士--硕士--博士分层培养制,历史学基地班以远远高于普通班级的比例(50%),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到党政、科研、高等院校、文化及出版部门、考古和文博、图书与档案管理、旅游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档案学专业

牋牋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先进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档案管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档案局、档案馆、图书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信息部门、文秘部门、办公部门、情报机构、史志部门从事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文秘、办公自动化、编史修志等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例如文书学、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中外档案事业史、档案保护技术学、电子文件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声像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公文写作、民族档案概论等主干课程;主要专业实验包括公文处理模拟、文件立卷实务训练、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演示与分析、档案管理事务训练、档案文献编纂、信息加工利用、档案信息保护技术实务训练、文献复制实务训练、文件档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接受管理学、历史学、文献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有关理论、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系统教育与训练,能胜任文件处理与管理、档案与档案事业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文献信息保护、信息获取与鉴别、信息组织与分析、文件档案系统设计与运行维护的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档案学的基础理论;

(2)掌握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及与信息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

(3)具有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业务、文秘、办公自动化管理的基本技能;

(4)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

(5)了解国内外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前沿成就与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从事档案管理与信息服务、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文秘、办公自动化、编史修志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的硕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牋牋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信息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及应用能力,能从事信息搜集与加工、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管理、信息利用、信息服务、信息产品推广、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宏观管理以及信息科学理论研究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信息管理学、管理学原理、信息经济学、信息计量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研究、信息安全技术等;主要专业实验包括信息组织实验、数字资源加工处理系统实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数据库系统设计开发实验、多媒体技术实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数据挖掘实验、信息安全实验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信息机构及IT行业从事信息管理、信息咨询、情报服务、信息系统构建以及网站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2)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技术与工具;

(3)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

(4)熟悉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方面的知识;

(5)具有信息搜集与加工、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信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编号:2318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318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0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