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高龄养生的初步探讨 高职院校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初步探讨

发布时间:2017-03-07 01:39

  本文关键词:森林环境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 要:该文通过对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立足本地教学实际,从精选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森林环境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培养社会适应性的林业人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森林环境;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65-02
  《森林环境》是高职营林类专业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朱丽清,2010)[1]。它主要以人类与森林环境的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应用环境学、林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森林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替规律及人类活动对森林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为预测、调控、管理、利用和改造森林环境服务,为使人类与森林环境协调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一定的理论教学,为企业一线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能型人才(黄丽萍,2013)[2]。然而,从目前森林环境课程教学形式设置上来看,多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失严重。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刘波等,2015)[3]。因而,亟待从理论和实践层次探讨适合新形势下的营林类专业森林环境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1 当前高职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实践指导教材 森林环境课程的研究对象从森林生物各类群和森林环境要素,到森林环境因子的测定、有机体对非生态因子关系的定量实验研究,再到森林群落、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都对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中,尚未编写系统性强、教学目的明确的实践指导书,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对森林环境实践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和衔接不够紧密,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2 实践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和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森林环境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是以灌输、模拟、验证为主,由任课教师准备材料和器材,安排好实践程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实践内容,按部就班地根据操作步骤进行实习,因而阻碍了学生的思考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3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各高职院校《森林环境》的现用教材大多选用的是由毛芳芳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森林环境》的3个组成部分中,森林生态学是核心内容(孟树标,2007)[4],学生对生态过程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物群落和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实地观测(赵灿灿和李英,2016)[5],而生物群落特征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教材中对宁夏地区的案例缺乏针对性的介绍。在给学生讲授时,学生会觉得森林生态学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4 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缓慢,学时偏少 目前,不同高职院校森林环境实践类课程开课学期及开课学时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多数院校的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广域的,而研究其动态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所需要的特定季节,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的,若将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拉长,却又无法和课程教学相匹配,继而导致了森林环境实践性课程上课时间不够灵活,甚至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第二,森林环境课程需要大量的野外观测,对观测地的群落构成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满足于上述条件的区域多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或特定区域,大多距离学校较远,往返不便,因而导致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组织在实施上存在一定难度;第三,无论是课程实验还是野外实习环节均需要经费的支撑,而大多数院校的教学经费很紧张,再加上实习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能缩减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内容,致使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学时偏少,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涉入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往往只停留在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表面观察上,缺乏深入比较、分析和对课程整体性把握。
  2 开展高职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立足本地,编写“森林环境”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使用的信息材料,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因此,迫切需要编写一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实践指导教材。高职营林类专业的实践课程除了具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实践的内容、操作方法也大不相同(朱丽清等,2011)[6]。根据课程能力目标要求,保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效果,立足本地特征和林业生产实际,通过合理的取舍、补充、简化与重组等,编写突出地方性和实用性的实验实训指导书,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由一对多的填鸭式单向指导向学生和教师合作研究的互动式教学指导转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小组分工,完成信息收集,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符合实践目标的实施方案;项目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将项目开展情况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互动交流,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和方法。
  2.3 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因各学院所处地理位置及实习地点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应因地制宜地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实习内容的设计要突出本地区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特征,使学生从熟悉的环境、生物群落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结合宁夏地区特点,我院将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风景区设为实习地点对植物群落进行野外观测,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常见乔灌木种类、观察旅游干扰对六盘山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以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因地制宜地拓展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
  2.4.1 挖掘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实践 为提高“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已有的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我院校园植物200多种,在讲授“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关系”时,可利用校园植物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生现场学习紫叶矮樱、碧桃、暴马丁香、白桦、樟子松、臭椿、红瑞木、油松、珍珠梅、榆叶梅等植物的形态和生态习性,对阳生叶和阴生叶的结构特征进行区分。现场教学的授课方式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
  2.4.2 整合营林类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 依据营林类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可结合《森林植物学》野外实习机会进行森林环境课程的专业实习。在采集植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野外样方的调查掌握“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群落结构特征”、“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大小”等重要知识点。2个课程教学实习结合进行,大大缩减实习成本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森林环境”课程是营林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营林类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从事林业技术相关工作均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森林环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随着林业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特色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丽清.高职院校《森林环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74-12275.
  [2]黄丽萍.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2):66-68.
  [3]刘波,盛名,叶琳琳,等.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5(5):138-139.
  [4]孟树标.《园林植物环境》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7):77-78.
  [5]赵灿灿,李英.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36-137.
  [6]朱丽清,刘德源,苏付保,等.高职院校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2011,39(13):8170-8172.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标签: 高龄养生的初步探讨


  本文关键词:森林环境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8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48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0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