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抚育管理技术
本文关键词:森林环境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林地抚育管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4-02-21 09:30:17
第1单元 林地抚育管理技术
本单元教学目标:
了解幼龄林抚育中松土除草的作用意义,熟悉松土除草的方法、方式、时间;了解化学除草剂的类型,学会使用化学除草剂的方法;了解林地灌溉的意义,熟悉节水灌溉的方式,掌握适宜的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熟悉林地排水的条件,掌握林地排水的方法;了解林木营养诊断的方法,掌握施肥的时期和方法;了解林地间作的概念,熟悉林地间作的优点和效果,掌握不同间作形式的技术要求。
林地抚育管理指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林木生长环境考虑,对有林地(主要是幼龄林林地)乃至林业用地的综合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松土、除草、施肥、灌溉、排水、林地间作、保护林地凋落物等。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供给林木水分、养分的根源。我国林地多为山地、丘陵、海涂、滩地、平原沙地、盐碱地,土壤的质地、结构、理化性质良好的不多,林木生长环境一般较差 。因此,要通过林地抚育管理措施,改善和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等条件,提高土壤肥力和林地的利用率;通过林地抚育管理,改善林木生长环境 ,促进林木生长;通过林地抚育管理, 可在林下间种养地作物,提高经济效益。
第1节 松土除草
理论知识部分
一、松土除草的作用
松土除草是幼龄林抚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用材林还是商品林,只要条件许可,都要积极开展这一工作。松土可改善土壤结构,除草是清除无益杂草。集约经营的林分与精耕细作的农田,松土除草的意义是一样的。松土除草与其它森林抚育措施均属合理人工干预。有时候人们会过分强调“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对一些简单有效的抚育措施持怀疑态度,如让草与幼树自然竞争,这是不对的。从生态学的角度,在人的积极参与下形成的生态平衡才是人们所需要的。
(一)松土的作用
可增加地表和大气的接触面积,减低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增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大地面有效辐射,从而使近地层空气温度增加;可增加土壤的空隙度,减少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使地表土壤白天温度比松土前增加、夜间温度比松土前减少,从而增大地温日较差,这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可以破碎地表结块,疏松林地表层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同时割断上下土层之间的毛细管联系,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加速土壤空气与近地层空气的交换,使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这有利于根部的生长,同时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松土的主要作用有明显差异,干旱、半干旱地区雨后松土主要是为了保墒蓄水;水分过剩地区松土在于排除过多的土壤水分,增强土壤的通气性,以提高地温;盐碱地松土则希望减少春季返碱时盐分在地表积累。
(二)除草的作用
主要是清除与幼林竞争的各种植物,排除杂草、灌木对水、肥、气、热的竞争,排除杂草、灌木对林木生长的危害。杂草往往适应性强,容易繁殖,具有快速占领营养空间,夺取并消耗大量水分、养分的能力。杂草、灌木的根系发达、密集,分布范围广,又常形成紧实的根系盘结层,阻碍幼树根系的自由伸展。有些杂草甚至能够分泌有毒物质,直接危害幼树的生长。一些杂草、灌木作为某些森林病害的中间寄主,是引起森林病害发生与传播的重要媒介。未除草的幼林地,林木的径生长、和高生长会降低1/3—1/5。
二、松土除草的一般方式与方法
1
松土与除草一般可同时进行。松土除草的方式一般有全面法、带状法、块状法。一般应与整地方式相适应。也就是全面整地的,进行全面松土除草;局部整地的进行带状或块状松土除草。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有时全面整地可以采用带状或块状抚育,而局部整地也可全面抚育。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还要考虑林木生长状况、林地环境、当地劳力和经济情况来决定。
松土与除草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进行。湿润地区或水分条件良好的幼林地杂草灌木繁茂,可只进行除草(割草、割灌)而不松土,或先除草割灌后,再进行松土;干旱、半干旱地区或土壤水分不足的幼林地,为了有效地蓄水保墒,往往以松土为主。除草一般要求是连根拔出,原则是“除早、除小、除了”。但对萌生性、根蘖性弱的草可采用割除的办法。在炎热干旱季节,杂草灌木的适当庇荫,可降低土表温度和地面辐射热,使幼树免受日灼危害,因而在干旱高温季节不宜中耕除草。除草用的工具除了锄头、镰刀、铲子等外,割草机现在用的也较多。松土的工具一般是锄、锨等,株行距整齐的人工林也可用新式步犁或小型机耕犁。松土除草同时进行时,最好把草翻压在土层里 ,当作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达到一举多效的作用。
松土的深度应根据幼林生长情况和土壤条件确定。苗木根系分布浅,松土不宜太深;土壤质地黏重、表土板结或幼龄林长期缺乏抚育,而根系再生能力又较强的树种,可适当深松;特别干旱的地方,可深松一些。总的原则是:(与树体的距离)里浅外深;树小浅松,树大深松;沙土浅松,黏土深松;湿土浅松,干土深松。一般松土除草的深度为5-15cm,加深时可增加到20-30cm。据研究,竹类松土深度大于30cm,比不松土出笋量增加80%,并且不会导致一二年内出笋量下降。
三、松土除草的年限、次数
松土除草的持续年限应根据造林树种、立地条件、造林密度和经营强度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连续进行数年,直到幼林郁闭为止。生长较慢的树种应比速生树种的抚育年限长些,如东北地区落叶松、樟子松、杨树可为3年;水曲柳、紫锻、黄波罗、核桃揪可为4年;红松、红皮云杉、冷杉可为5 年。干旱地区,植被茂盛的林分,抚育的年限应长些;造林密度小的幼林通常需要较长的抚育年限。速生丰产林整个栽培期均须松土除草,但后期不必每年都进行。每年松土除草的次数,一般为1-3次。松土除草的具体时间须根据杂草灌木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造林树种的年生长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土壤的水分、养分状态确定。
四、松土的特殊方式——深翻抚育
深翻抚育是松土的一种形式。深翻深度一般为25-40cm。实践证明,深翻抚育不仅使松土层加深,还使心土层、犁底层的土与耕作层的土交换,从而不仅增强土壤通气性和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而且能减少病虫害、促进土壤熟化、有效利用矿质元素、提高土壤肥力。试验表明,造林后3-4年对林地深翻抚育,可有效地促进幼林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长。以杉木林为例,深翻比不深翻的林分早2年郁闭,树高、树径生长量在第二年可提高1倍左右。中国杉木林区群众,对土壤坚实而生长不良的杉木幼林,习惯于每隔3—4年在秋冬季进行一次深翻抚育。
五、化学除草剂的应用
手工除草,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成本高;机械除草,需购置设备、维修设备,成本也较高。利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则具有工效高、成本低的特点。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要了解化学除草剂的类型,做到药剂选择得当、使用方法正确,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化学除草剂的分类
现今市场上的除草剂种类非常多,使用时要区别种类,正确选择。从不同方面分析,除草剂有以下分类方法:①根据化学结构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除草剂和有机化合物除草剂;②根据作用方式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③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分为内吸型除草剂和触杀型除草剂;④按使用方法分为茎叶处理剂和土壤处理剂。
(二)化学除草剂的选择性
有的化学除草剂只能选择性地杀死某些植物叫做选择性除草剂,如有的能杀草而不伤林木;有的化学除草剂对所接触的植物体都能杀死,叫做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剂的选择性与灭生性之间不是绝对的,是相比较而言。选择性除草剂,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选择性,如果剂量 2
过大,或选择不当,也会伤害其他植物。灭生性除草剂如果使用剂量小,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合理的使用方法,也可影响选择性,如百草枯或草甘膦用于植树前,可杀死已萌生或正在生长的杂草,同时它们在土壤中即迅速钝化,因此可安全植树,这就形成时差选择。又如醚类除草剂,施入后在土壤表层下形成1一2cm深的药层,杂草幼芽穿过这个药层再遇阳光时便死亡,而林木的根系一般分布较深,碰不到药剂,不会受到药害;在果园内应用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并不是由于它们对果树有选择性,而是由于果树根深,吸不到药,才保证安全,这就是位差选择。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时,必须根据药剂的性能和当时的条件,采用适当剂量,适时施药并且方法得当,才能收到良好的除草效果,而不危害林木生长。
内吸型是指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之后,能够随着植物代谢物一起移动而转移到没有接触药剂的部分,如根、生长顶端等处,从而引起这些部位的一系列生物代谢的变化,导致杂草死亡。触杀型除草剂只在植物与药剂接触的部位起毒杀作用,不能在植物体内移动传导,植物体内某一部分接触到药剂即能受毒或死亡,而没有接触到药剂的部位则无影响。
(三)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1.茎叶处理法:把除草剂溶液直接喷洒在正在生长的杂草茎叶上以达到杀死杂草的方法。多用触杀型除草剂。使用的喷雾器有机动喷雾器和背负式喷雾器两种。喷雾前要准备好配药容器和过滤纱布等,然后按单位面积施药量和应加水的比例,计算出水和药的数量。用药量要根据容器的大小确定,称的水量要求准确。把称好的药剂倒在纱布上,在有水的容器中搅动药剂至完全溶解为止,然后按比例加入所需水量进行稀释,即配成药液。药水要现配现用,不宜久存,以免失效。往茎叶上喷洒时雾点应细而均匀。
2.土壤处理法:即除草剂直接和土壤接触杀死杂草。多用内吸性除草剂。使用的方法是,采用喷雾、泼浇、撒毒土等方法将除草剂施到土壤上,使除草剂在土壤中形成一定厚度的药层,让杂草种子、幼芽、幼苗根部或杂草其他部分接触吸收除草剂而死亡。土壤处理法一般用于清除以种子萌发的杂草或某些多年生杂草。
第一,喷雾法:使用常规喷雾器把除草剂药液均匀地喷洒在土壤表面或表层,要求药剂直接接触土壤,药液量根据土壤湿度而定,一般干旱地区用量大,较湿润土壤使用中量,其雾滴直径为250 - 500μm,施药时喷头距离土壤30cm左右。喷雾处理法有表面封闭式和表层混合式两种形式。表面封闭式即药液喷洒在土壤表面后不再翻动土壤,利用毒土层杀死萌动出土的草芽。表层混合式即药液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然后再耙一下表层土壤,使药液在土层3-5cm处形成药土层,利用除草剂的挥发性在土壤中杀死草芽。
第二,泼浇法:将药剂配制成较稀的药液,装入喷壶或水车,搅拌均匀后泼洒在土壤表面。第三,毒土法:将除草剂与湿润的细土或细沙土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撒在土壤上。
(四)化学除草剂的淋溶性和残效性
淋溶性指除草剂进入土壤后,除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被微生物分解外,还有一部分渗入土壤深层继续保持药性。这部分药剂容易造成对苗木的药害。在土壤沙性强、有机质少、水源充足、药剂的水溶性大的条件下,淋溶性就越严重,为防止危害,施药量要适当减少。
残效性是指除草剂按要求杀死杂草后在土壤中和植物表面继续产生药性作用的时间。残效期短的除草剂,应在杂草萌发盛期施用;残效期长的药剂,可适当提前一点时间使用。了解残效性就要注意预防所使用的除草剂,在残效期内对其他生物的危害。大多数除草剂的残效期在20天到1个月左右。一般用药量大,残效期相应延长。不同地区、不同条件残效期长短不一样,如五氯酚钠在通常剂量下,残效期5~7天,在强光下3~5天就失去效果;而西玛津在我国东北地区残效期可达2年之久,而在我国南方只有2~3个月。
(五)使用化学除草剂应注意的事项
1.施前要了解药性和使用方式,要计算作业面积、准确称取用药量,注意保证效果和防止药害;2.要选择晴天施药,施后12-18小时内无大雨,才能保证药效;采用喷施应注意风向,做到喷雾方向与顺风方向一致或与风向成斜角,背风喷药时要退步移动;3.喷洒要均匀周到,速度适当,避免重喷和漏喷;4.施后在药剂有效期内,不要中耕松土,以免影响药效;5.操作人员必须戴手套、口罩,防止药剂接触皮肤、口腔,操作完毕要洗手,最好洗一次澡。
3
(六)使用化学除草剂的两个实例
1.河南林校1995年在该校苗圃用二甲四氯钠盐溶液,清除草坪、幼龄树内的杂草,保护雪松、百幕达等。用3%、15%的溶液,分别于5月10号、6月10号进行两次喷洒,选择晴天、气温18℃左右,喷药前三天浇一次水,使草旺长(以“引蛇出洞”),喷药后12小时内如下大雨就需重喷。其效果是,对根蘖性强的莎草、蔙花、小蓟效果特好,5亩地每次仅用半个工、一斤药,费用10元钱,和手工除草相比节约开支70% 以上。
2.2004年7月浙江省衢州市石室乡的苗木基地,年前移种的30万亩马褂木本该旺盛生长,却叶片稀少、不发新芽,少数已开始死亡。怀疑是受病虫害危害。林业局的同志实地察看后发现,仅有一株受虫蛀危害,土壤基本疏松、田地无积水,因此断定不是虫害或土壤问题;起苗检查发现新根没长出,但移栽前带来的老根基本完好无损。经询问该地半年内已使用筒装草甘磷等除草剂3次,因此断定是滥用除草剂所致,遂提出立即采取的治理措施,1、以云苔素和激素复合肥叶面喷施,同时加适当托布津等药剂浇根以防烂根的出现。2、暂停使用除草剂。半月后马褂木发新芽恢复生长。
技能训练部分
技能训练一:化学除草剂的识别和使用
1、实训目标: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除草剂的不同作用,认识到除草剂与杀虫剂的不同,学会使用除草剂。
2、实训场所:实习林场或苗圃。
3、实训形式:8人左右为一小组,对一块幼林地或苗圃地进行化学除草剂除草。
4、实训备品与材料: 除草剂有草甘磷、除草醚、茅草枯、2,4-D及2,4,5-T的钠盐与胺盐、2,4,5-T丁酯乳油等,杀虫剂有敌敌畏、敌百虫、、杀螟丹等,喷雾器,水桶,有杂草的幼林地或苗圃。
5、实训内容和方法:
第一步,调查林地杂草种类、非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种类,并做记录。
第二步,查看所备农药,了解性能、作用,区别杀虫剂与除草剂。
第三步,根据林地杂草、非目的树种幼树幼苗种类选用适宜除草剂。
第四步,将所选除草剂按稀释比例配制并装入喷雾器。
第五步,往林地杂草上喷洒除草剂。
第六步,间隔一定时间,观察除草效果。
6、注意事项:
除草剂的杀草作用方式主要有触杀和内吸两种,前者只能杀死杂草接触药剂的局部组织,不能在体内传导,一般只能杀死一年生杂草,如除草醚;后者能被杂草吸收,并在体内传导,能杀死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如草甘膦、茅草枯。另外,除草剂还具有选择性,如在目的树种为松、云杉或白蜡的幼林中,为了杀伤过密的桦木、赤杨、榛子以及某些杂草,可用2,4-D及2,4,5-T的钠盐与胺盐;为了杀伤大量的山杨、桦木、赤杨,以用2,4,5-T丁酯乳油为最好;氯酸盐类的氯酸钠和卤化脂肪酸类的四氯丙酸(TFP-Na)在杀伤竹类方面应用较广泛,由于四氯丙酸比灭生性的氯酸钠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应用得更多。
触杀型除草剂的作用点有的是地上部的茎叶(如果尔、利农),有的是芽(如五氯酚钠、除草醚);同样,内吸型除草剂的作用点也不同,有的是茎叶(如草甘膦),有的是芽(如氟乐灵),还有的是根(如绿麦隆),也有的兼有两个作用点,如茅草枯既能被茎叶吸收也能被根吸收。这就决定了有的除草剂对已出土的杂草无效;有的除草剂则对末出土的杂草无效。如草甘膦必须在杂草苗期作茎叶处理。总之,弄清除草剂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点是确定施药方法和时间的依据。因杂草与树木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用药量过大会造成不良影响,用量应比施用杀虫剂和杀菌剂严格得多。
除草剂用量通常是用亩有效成分表示,各种除草剂亩用量从5g到200g不等(多为50-100g), 4
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的剂量使用,不可随意加大,以免产生药害。但有的除草剂适当加大用量可扩大防治范围,则另当别论。如用稳杀得清除一年生杂草,用量为40-50ml/亩,如增至130-167ml/亩可防除多年生杂草。
此外,在生产上确定某种除草剂用量时除了看说明外,还应考虑杂草的大小、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温度等因素,一般在杂草较大、粘土、有机质含量高、干旱、低温时用药量应加大,反之用量则减少。总之,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采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用量的上限或下限。
7、实训成果要求:每人写一份用除草剂清除林地杂草的实习报告。
技能训练二:林地扩穴松土
1、实训目标: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松土的类型、作用、意义,掌握松土的方法。
2、实训场所:幼林林地。
3、实训形式:8人左右为一组,对一块幼林地进行扩穴松土。
4、实训备品与材料:锨、镐、锄等。
5、实训内容和方法:
第一步:因幼树的树冠较小,确定扩穴的规格为1米×1米。
第二步:扩穴与松土、除草同时进行。
第三步:松土时做到:里浅外深;树小浅松,树大深松;沙土浅松,黏土深松;湿土浅松,干土深松。一般松土的深度为5-15cm,加深时可增加到20-30cm。
第四步:为提高幼苗幼树抗风能力,对其根部培土,高度以5-10厘米为宜。
第五步:将已松土地面上的较大土块破碎。
第六步:将有种子的杂草、有根蘖能力和萌芽能力的杂草运出,其余的杂草翻压在树穴内作绿肥用,提高土壤有机质。
6、注意事项:扩穴松土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挖断根茎。
7、实训成果要求:每人写一份林地扩穴松土的实习报告。
第2节 灌溉与排水
理论知识部分
一、林地灌溉
(一)干旱的危害与灌溉的作用
干旱对树木的危害很大,它能破坏树木体内的水分平衡,能使树木生长减弱或停止,能造成植株矮小、林分产量降低。干旱林区树木嫩枝、根部的延伸,直径的生长,种子的发育,都会由于水分供应不足而受到限制,因此这里的树木大都低矮。一些地区重造轻管形成的低质低效林,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不及时灌溉造成的。扩大灌溉面积是加速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林地缺水是一些地方林业生产的制约因子。水是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之一,灌溉是补充林地土壤水分的有效措施。林地灌溉对提高幼林成活率、保存率,加速林分郁闭,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灌溉使林木维持较高的生长活力,激发休眠芽的萌发,促进叶片的扩大、树体的增粗和枝条的延长,以及防止因干旱导致顶芽的提前形成。在盐碱含量过高的土壤上,灌溉可以洗盐压碱,改良土壤。
水是组成植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林地干旱的情况下进行灌溉,可改变土壤水势、改善林木生理状况,使林木维持较高的光合和蒸腾速率,促进干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据研究,在干旱的4-6月份对毛白杨幼林进行灌溉,可提高叶片的生理活性,增加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叶绿素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可使毛白杨幼林胸径和树高净生长量分别提高30%-40%以上。
5
(二)林地灌溉时期与灌水量
1.灌溉时期
林地是否需要灌溉要根据气候特点、土壤墒情、林木长势来判断决定。从林木年生长周期来看,幼林可在树木发芽前后或速生期之前灌溉,使林木进入生长期有充分的水分供应,落叶后是否冬灌可根据土壤干湿状况决定;从气候情况看,如北方地区7、8、9这三个月降雨集中,一般不需要灌溉;从林木长势看,主要观察叶的舒展状况、果的生长状况。据对4年生泡桐幼树不同月份的灌溉试验表明,7、8、9三个月灌溉,既不能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也不能显著影响泡桐胸径和新梢生长;4、5、6三个月份灌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而且4月份灌溉还可以显著地促进胸径和新梢的生长。
2.灌水量
林地灌溉一般比农田难度大,要科学计算灌水量,避免浪费。灌水量随树种、林龄、季节和土壤条件不同而异。工作中计算灌水定额,常用蒸腾系数作依据,即植物生产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量作为需水量,同时要考虑地下水供应量和降雨量。合理灌溉的最好依据是生理指标状况,如叶片的水势、细胞质液的浓度、气孔开度等,因为它们能更早的反映出植株内部的水分状况。但是现在这方面研究,成熟的经验、方法比较少。一般要求灌水后的土壤湿度达到相对含水量的60%-80%即可,并且湿土层要达到主要根群分布深度,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实用,只要用烘干法算出土壤含水量,再根据土层厚度算出单位面积土重,就能大概算出单位面积的灌水量。对林分灌溉时还要注意掌握合理的灌水流量,灌水流量是单位时间内流入林地的水量。灌水流量过大,水分不能迅速流入土体,造成地面积水,既恶化土壤的物理性质,又浪费用水。
(三)林地灌溉水源
地势比较平缓林区的一般采用修渠引水灌溉,水源来自河流与水库。有地下水资源,其他条件允许,也可打井取水灌溉。但是由于林业用地的复杂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很多地方不具备引水、取水灌溉的条件。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0-600mm,而且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雨季相对集中于7、8、9三个月,春旱严重,伏旱和秋季干旱的发生率也很高。因此汇集天然降水几乎成为这些地区林业用水的惟一来源。 人工集水作为灌溉水源的方式人们研究得比较多。如王斌瑞等在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根据不同树种对水分的生理要求与区域水资源环境容量采用了径流林业配套措施,人工引起地表径流并就地拦蓄利用,把较大范围的降水以径流形式汇集于较小范围,使树木分布层内的来水量达到每年1 000mm以上,改善了林木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加速了林木生长。集水技术为林业生产开辟了新的水资源,使其所收集的水被储存在土壤层中。如能就近修筑贮水窖,则可使雨季的降水集中起来,供旱季使用。
(四)节水灌溉方式
传统的灌溉方式有漫灌、畦灌、沟灌。漫灌要求土地平坦,用水量大,且容易引起局部冲刷和灌水量多少不均。畦灌需将土地整为畦状后进行灌水,应用方便,灌水均匀,节省用水,但要求作业细致,投工较多。沟灌在株行距整齐的人工林方可采用。近年来在一些速生丰产林和城市森林公园开始较多采用节水灌溉。目前,我国重点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有: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集雨节水技术、抗旱保水技术等。
1.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又称管道输水灌溉,是通过机泵和管道系统直接将低压水引入田间进行灌溉的方法。这种利用管道代替渠道进行输水灌溉的技术,既避免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损失,又节省了渠道占地,能够克服地形变化的不利影响,省工省力。一般可节水30%,节地5%。
2.喷灌
它是利用专门设备把水加压,使灌溉水通过设备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雨点,像降雨一样湿润土壤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能适时适量地给林木提供水分,比地面灌溉省水30%-50%;水滴直径和喷灌强度可根据土壤质地和透水性大小进行调整,能达到不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保持土壤的疏松状态,不产生土壤冲刷,使水分都渗入土层内,避免水土流失;可以腾出占总 6
面积3%-7%的沟渠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应性强,不受地形坡度和土壤透水性的限制。
施行喷灌的技术要求:风力在3~4级及以上时应停止喷灌,刮风增加蒸发,影响喷灌的均匀度;一般情况下水喷洒到空中,比在地面时的蒸发量就大,如在午后或干旱季节,空气相对湿度低,蒸发量更大,水滴降低到地面前可以蒸发掉10%以上,因此,可以在夜间风力小时进行喷灌,减少蒸发损失。
3.微灌
微灌有滴灌、雾灌、渗灌、小管出流灌溉、微喷灌等。滴灌是利用滴头(滴灌带)将压力水以水滴状或连续细流状湿润土壤进行灌溉的方法,它可用电脑控制自动化运行。;雾灌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集喷灌、滴灌技术之长,因低压运行,且大多是局部灌溉,故比喷灌更为节水、节能,雾化喷头孔径较滴灌滴头孔径大,比滴灌抗堵塞,供水快;渗灌是利用一种特制的渗灌毛管埋入地表以下30 - 40cm,压力水通过渗水毛管管壁的毛细孔以渗流形式湿润周围土壤的一种灌溉方法;小管出流灌溉:是利用直径4mm的塑料管作为灌水器,以细流状湿润土壤进行灌溉的方法;微喷灌是利用微喷头将压力水以喷洒状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溉方法;
(五)特殊立地类型林地的灌溉方式
1.盐碱林地的灌溉改良技术
我国有近1亿公顷的盐碱地,其中内陆和滨海地区均有不少中低产的盐碱林地。据试验含盐量0.1%以上的盐碱地 ,只有少量树种可以适应;含盐量0.3%以上的盐碱地,只有个别树种可以适应。据江苏省调查资料,盐碱地上种的杨树要经过灌溉压减才能正常生长。 盐碱土的冲洗改良技术内容包括冲洗前的平整土地、冲洗地段田间排灌渠系统和畦田的布置、冲洗排水技术、耕翻等环节。冲洗定额的总水量需分次灌入畦田,在土质较轻或透水性良好的土壤上,采用较
32小的分次定额(1 050-1 500m/hm)和较多的冲洗次数,脱盐效果较好;在土壤质地黏重,透
水性差的情况下,则宜采取较大的分次定额(1 500一2 100 m3/hm2)。冲洗灌溉有间歇冲洗和连续冲洗两种办法。间歇冲洗是为了延长渗水在土层中的停留时间,增加盐分的溶解,在硫酸盐盐土上,间歇冲洗效果较好;以氯化物为主的盐土,可采取前次灌水渗入后,立即进行第二次灌水。冲洗的顺序一般为先低处后高处,先含盐重的后轻的,先近沟的后远沟的。
2.黄土丘陵沟壑林地的径流林业技术
该地区降水季节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引水灌溉非常困难,采用径流林业技术,实施集水灌溉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常用的有修水窖、地膜覆盖、反坡梯田整地、鱼鳞坑整地等;在退耕还林工作中,甘肃省采用漏斗式、扇形式径流集水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地膜覆盖是将树盘整成内低外高的反坡形,然后选用相应规格的地膜进行自上而下的或自外而内的盖在树盘上,地膜覆好后用细土将四周及开縫处压实压严,以不透风跑墒为度,四周留0.1m左右以便雨水渗入树坑内,补充土壤水分。
3.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技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中央地带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上世纪八十年代沙漠腹地发现大型油气田,1995年塔里木沙漠公路建成。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年均降水量只有10.7mm,夏季气温最高43.2℃,全年约有一半时间为风沙天气。为确保塔里木沙漠公路安全运行,经过10年的先导试验,2003年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正式启动。在极端干旱的流动沙漠中植树造林,人们形容为“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木,要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研究出了“优选树种、咸水滴灌”的配套技术。筛选出了能够适应塔克拉玛干沙漠生存条件的88种植物,将红柳、梭梭、沙拐枣作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栽在沙漠公路两旁,混合栽植其他植物,优化配置。然后每隔4公里钻凿一眼机井,配备一台小型柴油发电机,抽取公路沿线储量巨大的地下咸水,对各类树木、植物进行根部滴灌。如今已初见成效,沙漠腹地出现了四百多公顷的绿洲,人们称之为“生态工程激活死亡之海”。
二、林地的排水
(一)排水的原因与效果
7
为了改变沼泽化林地与水湿森林地段的生境条件,实施林地排水是经营森林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东北、西南等林区有较多的积水林地。在积水林地,土壤毛细管中充满了水,空气不能自由的进入土壤,造成好气性细菌少,所以有机质分解慢、养分供应不足,林木的根系会因氧气不足而窒息死亡;在水湿林地,林木根系分布很浅,容易风倒;这一切都会使林木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森林更新也非常困难。林地经过排水,减少了土壤水分,改善了土壤营养与热量条件,因而可较大的提高林分生产力。在强力排水影响下,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提高随树种而不同,松林与云杉林提高2-3倍,桦木林提高1-2倍,黑赤杨林提高0.5倍。幼龄林与干材林的生长在排水后显著加快,而成熟林对排水的反应很小。表1-1说明了林地沼泽化是造成森林生产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实施林地排水的前提条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林地,必须从事排水工作:①林地地势低洼,降雨强度大时径流汇集多,且不能及时渲泄,形成季节性过湿地或水涝地。②林地土壤渗水性不良,表土以下有不透水层,阻止水分下渗,形成过高的假地下水位。③林地临近江河湖海,地下水位高或雨季易淹涝,形成周期性的土壤过湿。
(三)林地排水的方式
排水分为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明沟排水是在地面上挖掘明沟,排除径流。暗沟排水是在地下埋置管道或其他填充材料,形成地下排水系统,将地下水降低到要求的深度。一般排水沟的间距在100-250m左右为宜。泥炭层下面为沙土时,排水沟的间距应大于黏土和壤土。泥炭层越厚,沟间距应越小。
(四)林地排水的技术要求
多雨季节或一次降雨过大造成林地积水成涝,应挖明沟排水;在河滩地或低洼地,雨季时地下水位高于林木根系分布层,则必须设法排水,可在林地开挖深沟排水;土壤黏重、渗水性差或在根系分布区下有不透水层,由于黏土土壤空隙小、透水性差,易积涝成灾,必须搞好排水设施;盐碱地深层土壤含盐量高,会随水的上升而达地表层,若经常积水,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必须利用灌水淋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雨量差异很大,雨量分布集中时期亦各不相同,因而需要排水的情况各异。一般来说,南方较北方排水时间多而频繁,尤以梅雨季节要进行多次排水。北方7、8月多涝,是排水的主要季节。例如我国南方总结出的低洼易涝渍害林地防涝治渍的水管理技术是:渍水低产地的初步治理采用明沟排水为主,辅助以田间墒沟或鼠道等临时排水治渍措施,高标准治理采用明沟排涝和暗管排水治渍相结合的措施。
技能训练部分
技能训练题目:林地灌水量的计算
1、实训目标:使学生了解节水灌溉的作用与意义,掌握合理计算灌水量的方法。
2、实训场所:在实习林场找一片因干旱造成树木生长不良,急需灌溉解除旱情的幼林林地。该林地地势比较平坦,附近有水源(水塘、机井等)。将该林地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中间要有隔离区。
3、实训形式:全班分成两大组。
4、实训备品与材料:①潜水泵、引水胶管或布管、铁锨、皮尺等;②收集林地土壤密度和土层厚度的数据;或准备测定这两个数据的备品与材料。③收集林地田间持水量的数据和土壤实际含水量的数据;或准备围框淹灌法测定田间持水量的备品与材料及酒精烧失法测定土壤实际含水量的备品与材料。
8
5、实训内容和方法:
第一步:测定林地土壤密度和土层厚度,或收集这两个数据。
第二步:测定林地田间持水量、实际含水量,或收集这两个数据。
第三步:计算实训林地的面积。
第四步:计算灌水量。田间持水量是土壤有效水最大时的含水量。林地最大灌水量(m)
23=(田间持水量-实际含水量)×土壤密度×林地面积(m)×土层厚度(m )
第五步:实施灌溉。一块实训林地按最大灌水量计划灌溉;一块实训林地盲目灌溉,以水满为止。
第六步:观察灌水效果,计算节水效益。
6、注意事项:盲目灌溉往往是大水漫灌,使一些灌溉水成为重力水,造成浪费,但个别时候也会少灌。上述的最大灌水量是理论值。一般认为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含水量的70%时,植物不能及时吸收所需水分,生长受阻,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植物生长阻滞含水量。另外农业上测算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一般为50%—80%,50%是农作物生长的下限,这可以在林业上作为参考。
7、实训成果要求:每人写一份合理灌溉的实习报告。
3
第3节 林地培肥
理论知识部分
目前世界上一些地方的自然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也包括部分林地。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从土壤中索取的多,而对土壤管护的少,甚至只知索取而从不培肥土壤。土壤退化过程分类见表1-2。我国土壤总的情况是: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局部缺钾。从可持续发展考虑,要想长期、高效的利用土壤资源,就必须在利用土壤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和培育土壤。保护土壤资源,就是要用、养得当,让土壤肥力得到维持与提高。土壤培肥是指采取各种方法培育肥沃土壤,促进土壤肥力发展,以满足农林业生产需要的用地措施。林地培肥从广义上讲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土壤的施肥、林地中森林凋落物的保存、栽植绿肥作物、林木的混交、不同植物的轮作和间作、整地与中耕、保持水土等。本节仅从林地施肥、栽植绿肥作物、保护林地凋落物三方面对林地培肥作以阐述。
一、林地施肥
在现代林业生产中,肥料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特别是在商品用材林的经营中,合理施肥已成为提高林木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外,瑞典林地施肥的总面积已超过林地总面积的2/3,加拿大、芬兰都很重视林地施肥。我国林地施肥起步较晚,但目前在速生丰产林中施肥已较普遍,效果也很显著。如江苏农村的杨树用材林,九十年代以前很少有人施肥,经实验,施肥后生长速度可增加3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现在林农对杨树施肥已较普遍;在一些生态公益林,通过林地培肥措施,如栽植绿肥作物、保护林地凋落物等,可使林木生长旺盛,多种效益更充分的发挥。林地施肥要遵从营养元素归还学说、营养元素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率、因子综合作用律等;要考虑植物营养特性即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一)施肥的必要性
9
1.林地的特点
从事林业生产和经营的土地一般比较贫瘠,往往是种不了其他作物的才去种树;间伐、修枝、森林主伐(特别是皆伐)、伐区清理等会造成大量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输出,能使林地营养物质循环的平衡受到影响;一些林地多代连续培育某种针叶树纯林,使得包括微量元素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极度缺乏,地力衰竭,理化性质变坏;一些地方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归还土壤的森林枯落物数量有限或很少,以致某些营养元素流失严重。另外一些轮伐期短的速生丰产林,如桉树林生长快、产量高,光合作用效率高,单位生物量对水、肥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他树种,如不注意林地管理,就会造成土壤养分过多消耗、导致地力衰退。
2.林木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林木所含化学元素可多达几十种,但并不都是所必需,并不都需通过施肥来满足需要、促进生长。对树木生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其道理如装水的木桶(见图1-1,见图1-2)。施肥时,要考虑短板效应。如盐土中林木富含钠,海滩上的林木富含碘,这两种林地就不必施钠和碘。
图1-1 缺素症短板效应图 图1-2 最少养分的变化
判断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应满足以下标准:1、这种元素对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必需的;2、缺少该元素植物会显示出特殊的症状(缺素症);3、这种元素必须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经研究林木生长需要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铜、锰、钴、锌、钼和硼等十几种元素。在这些元素中,碳、氢、氧是构成一切有机物的主要元素,占植物体总成分的95%以上,其他元素只占植物体总成分的4%左右。碳、氢、氧从空气和水中获得,其他元素主要从土壤中吸收。植物对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等需求量较多,故这些元素叫大量元素;对铜、锰、钴、锌、钼、硼等,需要量很少,这些元素叫微量元素。铁从植物需要量来看,比镁少得多,比锰大几倍,所以有时称它为大量元素,有时称它为微量元素。植物对氮、磷、钾这三种元素需要量较多,而这这三种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又较少,因此,人们生产含有这3种元素的肥料较多,氮、磷、钾又称为肥力三要素。
3.施肥的必要性
施肥具有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改善林地理化、生物性质的良好作用,通过施肥可以达到加快幼林生长,提高林分生长量,缩短成材年限,促进母树结实以及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目的。施肥还可使幼林尽快郁闭,增强林木的竞争力和林分抵御灾害的能力。据研究,落叶松林年养分吸收量197.384 kg/hm2,但其归还量仅占吸收量的61.64%;30年至75 年生的鹅耳枥、水青冈林每年每公顷吸收92公斤的氮素,归还量却只有62公斤;杉木微量元素的年归还量为年吸收量的66.4%;马尾松林氮、磷、钾的归还系数也只是吸收系数的23%、26%和29%。归还量与吸收量的差距 ,需要施肥给于补充。日本重视幼林施肥,用柳杉林作试验,使它的轮伐期从40年缩短到35年。芬兰的试验表明,对林地施肥可使林木生长量增加30%。我国许多地方给母树施肥,使种子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二)林木缺素的诊断
林木缺素诊断是预测、评价肥效和指导施肥的一种技术工作,常用的有土壤分析法、叶片诊 10
断法等。
1.土壤分析法
分别在某一树种生长正常地点及出现缺素症状的地点,各取5--25份土样,按土壤学的方法,测定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对比两地土样养分含量差异,进行营养分析,即可得知土壤中那些营养元素缺乏。
2.叶片诊断法
植物缺乏某一营养元素,叶片会表现出一些症状,利用这一现象进行缺素症判断,指导合理施肥,叫叶片诊断法。这一方法简便易行,运用得较多。
杨树缺素时叶片呈现的特征如下:缺氮整个叶片由绿色变为黄褐色,一般从下部叶开始黄化,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叶片薄而小,植株生长缓慢;缺磷根系发育不良,次生根形成少,地上部分表现为生长缓慢,茎叶生长不良,叶片深绿色、发暗、无光泽,下部叶片和茎基部呈紫红色,严重时叶片焦枯而脱落;缺钾植株开始表现生长速度缓慢,叶脉和叶缘之间出现黄绿色,甚至出现溃疡,严重时整个树冠叶片变黄;缺钙植株根系生长不良,茎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受阻,严重时幼叶卷曲、茎软,逐渐萎蔫枯死;缺锰叶片失绿,出现杂色斑点,老的叶片叶脉之间变成鲜明的黄色,但叶脉仍为绿色,并出现溃疡块。
果树缺铜时:常发生“梢枯”,甚至死亡,顶端芽常呈丛生状,叶脉间淡绿到亮黄色,树干上常排出胶体物质。果树缺铁时:苹果新梢顶端的叶子先变成黄白色,严重时叶子的边缘逐渐干枯,最后变成褐色而死;柑橘新叶叶片很薄,呈淡白色,但网状叶脉仍呈绿色;桃树叶脉间变成淡黄色或白色。
(三)林地施肥的技术要求
1.肥料的种类及作用
直接或间接供给林木所需养分,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可以提高林木产量和质量的物质称肥料。从林木干重所含某种元素多少,林木对某种元素所需量的多少,可将肥料分为大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大量元素肥料为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为硫、钙、镁肥;微量元素肥料为铁、硼、锌、钼、铜、锰、氯肥。从肥料的来源、性质、作用可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
有机肥料是以含有机物为主的肥料,如堆肥、厩肥、绿肥、泥炭(草炭)、腐殖酸类肥料、人粪尿、家禽粪、海鸟粪、油饼和鱼粉等。有机肥料含多种元素,故称完全肥料。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施入土壤,要经过土壤微生物分解,通过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才能被林木吸收,故又称迟效肥料;有机肥料肥效长,故又称长效肥料。有机肥料作用的特点是:培肥土壤效果显著,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供有机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如胡敏酸、维生素、酶及生长素等可促进植物新陈代谢,刺激作物生长,能明显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有机肥料在矿化腐解过程中产生的CO2可提高林地CO2浓度,增强光和效率;有机肥料中既有大量元素,又有微量元素,能够为林木提供多种养料,经常使用有机肥料的土壤,一般不易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症。
无机肥料又叫矿物质肥料,它包括化学加工的化学肥料和天然开采的矿物质肥料,如氮、磷、钾、硫、钙、镁、铁、硼、锌、钼、铜、锰、氯肥等。氮肥等为化学加工肥料,磷肥多为天然开采的矿物质肥料。无机肥料作用的的特点是:主要成分能溶于水,或者容易变为能被植物吸收的部分,肥效快;营养元素含量比例高,使用起来省工省力;长期使用能造成土壤板结。
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大量活的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性肥料,如“5406”抗生菌肥、固氮菌剂、磷细菌肥料、钾细菌肥料、菌根真菌肥料等。微生物肥料的作用特点:它本身并不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它是以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进行来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发挥土壤潜在肥力,刺激植物生长,抵抗病菌对植物的危害,从而提高植物生长量。
2.林地施肥的方法
在林业生产中,根据使用方法肥料可分为三种:种肥、基肥和追肥。种肥、基肥是在造林整地、播种、插条、移植或造林之前施用。森林经营中的林地施肥主要是追肥。施追肥又分为撒施、条施、沟施、灌溉施肥、飞机施肥和根外追肥等方式。下边将追肥的方式作以简介。
(1)撒施:撒施是把肥料直接均匀撒在地面上或与干土混合后均匀撒在地面上,盖土或灌溉。 11
撒施肥料时,要避免撒到林木叶子上。撒施追肥以性质较稳定的肥料为宜。
(2)条施:又叫沟施,是在林木行间或近根出开沟,将肥料施入沟内,然后盖土。既可液体追肥也可干施。液体追肥,先将肥料溶于水,浇于沟中;干施时为了撒肥均匀,可用干细土与肥料混合后再撒于沟中,最后用土将肥料加以覆盖。沟的深度依肥料性质和林木根系发育状况而定,一般7—10cm为宜。沟施的优点是养分集中在根系附近,利用率高,避免挥发或淋失,但花费的时间和人力较多。
(3)灌溉施肥:肥料随同灌溉水进入林地的过程叫灌溉施肥。也可将肥料溶解于水中,浇在行间沟或穴内,浇后盖土。如有滴灌设施,可将肥料溶于水中,通过管道设施以水滴方式浇灌。灌溉施肥可以节省肥料的用量和控制肥料的入渗深度,同时可以减轻施肥对环境的污染。在干旱年份或干旱地区浇灌效果最好。
(4)根外追肥:又叫叶面追肥,根外追肥是把速效肥料溶于水中,然后喷施于林木的叶子上。根外追肥的优点是效果快,能及时供给林木所急需的营养元素。根外追肥一般在急需补充磷、钾或微量元素时应用。根外追肥一般要喷3-4次,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如果喷后两日内降雨,雨后应再喷一次。根外追肥的不足是,喷到叶面上的肥料溶液容易干,林木不易全部吸收利用,根外追肥利用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叶子能否重新被湿润。根外追肥的施肥效果不能完全代替土壤施肥,它只是一种补充施肥方法。
(5)飞机施肥:飞机施追肥不受地面交通条件限制,节省劳力,施肥周期短,适宜大面积林区采用。飞机施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较为普遍。如瑞典在近熟林时期用飞机追施氮肥,每亩施18斤左右,可使林木生长量增加15%左右。飞机施追肥要选择晴朗天气,要选用颗粒大的尿素或硝酸钙等化肥。因肥料颗粒大,易落到地面,效果好。
3.林地施肥的技术要求
林地施肥一定要注意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做到合理施肥。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技术要求。
(1)明确施肥目的:以促进林木生长为主要目的时,应考虑林木的生物学特性,以速效养分与迟效养分相配合,适时施肥;以改土为目的时,则应以有机肥为主。
(2)按土施肥:依据土壤质地、结构、pH值、养分状况等,确定合适的施肥措施和肥料种类。如缺乏有机质和氮的林地,以施氮肥和有机质为主;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林地及一些侵蚀性土壤应多施磷肥;酸性沙土要适当施钾肥;沙土施追肥的每次用量要比粘土少,等等。减少土壤pH值可施硫酸亚铁,提高土壤pH值可施生石灰。
(3)按林木施肥: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和营养特性,同一种林木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营养要求也有差别。阔叶树对氮肥的反应比针叶树好;豆科树木大都有根瘤,它们对磷肥反应较好;橡胶树要多施钾肥;幼树主要是营养生长,以长枝叶为主,对氮肥的用量较高;母树施以磷、钾为主的氮磷钾全肥,可以提高结实量和种子的质量。
(4)看气候施肥:在气候诸因素中,温度和降水对施肥的影响最大。它们不仅影响林木吸收养分的能力,而且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矿物质的转化,对养分移动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都有很大影响。如氮肥在湿润条件下利用率高,雨后施追肥宜用氮肥;磷肥叶面喷洒时,在干热天气条件下效果好,等等。一般土壤温度在6~380C,随着温度的升高,根系吸收养分的速度加快。最适宜根系吸收养分的温度是15~250C。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增强,同时对养分的吸收量也多,因此随着光照增加可适当增加施肥量。
(5)根据肥料特性施肥:不同的肥料其养分含量、溶解性、酸碱性、肥效快慢各不相同。选用时要根据肥料的性质与成分,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做到适土适肥、用量得当。用量少,达不到施肥的目的;用量过多,不仅造成浪费,还会造成污染等副作用。磷矿粉、生石灰仅适用于酸性土壤,石膏、硫磺仅适用于碱性土壤;改良碱性土,宜选用酸性无机肥料,同时大量施用有机肥;改良酸性土,宜选用碱性肥料和接种土壤微生物,配以大量有机肥。
二、栽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
一般意义上讲,凡绿色植物的青嫩部分经过刈割搬运,或者就地直接耕翻埋入土中可作为肥料的称为绿肥。从林地管理方面看,绿肥作物指可以用来作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而栽种的 12
植物。通常低产林地上栽种的改良土壤树种也可称绿肥作物。我国栽培和使用绿肥作物有悠久的
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绿肥的国家。目前林地培肥、低产林改造,栽植绿肥作物是常用的措施
之一。
(一)绿肥作物的种类
我国地域辽阔,植物资源丰富。 据调查有价值的绿肥资源有670余种,已栽培利用和可栽培
利用的300余种,常用的有30余种。绿肥作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绿肥(各种野生绿肥植物、杂草
以及灌木幼嫩枝叶)和栽培绿肥;按其科属及固氮与否可分为豆科绿肥(如紫云英、苕子、田菁、
苜蓿、紫穗槐等)和非豆科绿肥(肥田萝卜、油菜、黑麦草等);按其生长季节分为夏季绿肥(猪
尿豆、木豆等)和冬季绿肥(巢菜等);按其生长期可分为一年生绿肥和多年生绿肥(紫穗槐、胡
枝子、羽扇豆等) ;还可分为草本、灌木、乔木(刺槐、赤杨、木麻黄、桦木等)绿肥。
(二)绿肥作物的作用
在林地上引种绿肥作物和改良土壤树种,既能增进土壤肥力又可改良土壤结构,其主要作用
是:
1.扩大有机肥源:种植绿肥可增加林地有机肥料。
2.增加土壤氮素:豆科植物具有生物固氮能力,一般每亩林地每年可增加氮素5—15斤,高的
可达22斤,相当于施尿素7—20斤。
3.富集与转化土壤养分:有的绿肥植物根系入土较深,可以吸收土壤底层的养分,使耕层土
壤养分丰富起来;如十字花科的绿肥植物对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提高土壤
有效磷的含量。
4.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绿肥腐解过程中所形成的腐殖质,能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改变粘土和砂土的耕性,增加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缓冲作用;
5.有些绿肥植物还可固沙、保土、防杂草以及提供饲料和其它副产品。
(三)绿肥作物栽植方式
1.先在贫瘠的无林地上栽植绿肥作物或对土壤有改良作用的树种,使土壤得到改良后再进行
目的数种造林。
2.在造林的同时种植绿肥作物,绿肥作物与造林树种混生或间作。
3.在主要树种或喜光树种的林冠下混植固氮作物或固氮小乔木,以提高土壤肥力。
4.在低产低效林改造时,可伐除部分原有树种,间种绿肥植物或改良土壤树种。如河南民权
的申集林场对沙地加杨低价值林改造时,采用隔行伐掉加杨栽植刺槐或在加杨林下栽植紫穗槐均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林内凋落物的培肥作用
森林凋落物富含氮、磷、钾和灰分元素,尤其是叶子含量很高,见表1-3。林内自然状态下
的养分循环,森林凋落物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循环能使灰分元素及其它营养元素在土壤中富集,
被人们称为森林的自肥现象。发挥森林的自肥作用,就要保护好林内凋落物。
森林凋落物对林地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营养元素,而是多方面的培肥功能。
1.凋落物在土壤中分解后,自身可以增加土壤营养物质的含量,还可产生活性物质,提高林
木对土壤钙、镁、钾、磷的利用率。
2.凋落物在林内可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水土流失。在雨季1kg枯枝落叶可吸水2--5kg,饱和后
多余的水渗入土壤中,减少了地表径流。由于凋落物的存在,提高了林地持水保土能力。
3.凋落物转化为腐殖质时,能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层疏松,提高土壤对水分和养
分的保持能力和供应能力。
4.凋落物可缓和林内土壤温度的变化。凋落物能适当地阻止地面长坡辐射,并将土壤与温度
13
变幅大的空气隔开,使林地趋于冬暖夏凉,这可延长林木根的生长。
5.凋落物可以防止林内杂草滋生。凋落物的覆盖能抑制林地杂草的生长,限制土壤种子库杂草种子的萌发和杂草植株的形成。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森林凋落物能够协调林地水、肥、气、热关系,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在营林中,要禁止焚烧或搂取林内凋落物,应及时将凋落物与表土混杂,加速分解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技能训练部分
技能训练一:识别肥料种类
1、实训目标:肥料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从细的方面可分为酸性肥料、碱性肥料、大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目前林业上已研发出杨树等专用肥料。所以肥料的种类非常多。通过识别肥料种类,了解不同类型肥料的性能、作用,为提高林地施肥的科学性打下基础。
2、实训场所:实习林场、土壤肥料实验室。
3、实训形式:分组进行。
4、实训备品与材料:准备适量碳酸氢铵、尿素、石灰氮、过磷酸钙、钙镁磷肥、铵化磷肥、氯化钾、草木灰磷酸二氢钾、硫酸铜、硼砂、碳酸锰、氧化亚铜、硫酸亚铁、肥力高、饼肥、堆肥、沤肥等。
5、实训内容和方法:
第一步:在实验室观察识别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的外观特征。
第二步:认真查阅各种肥料使用说明书上对该肥料的性质、特点、肥力元素含量、使用方法的表述 。
第三步:可对肥料的气味、水溶性、熔融性、酸碱性、挥发性及肥力元素含量作些测试,以确定化肥的种类与名称、辨别其真假。有明显刺鼻氨味的细粒是碳酸氢铵、有酸味的细粒是重过磷酸钙 (若过磷酸钙有很刺鼻的怪酸味,则说明生产过程中很有可能使用了废硫酸);取一克肥料放入干净的玻璃管或玻璃杯、白瓷碗,加10mI蒸馏水或干净的凉开水充分摇动,看溶解情况判断:全部溶解的是氮肥或钾肥、溶于水但有残渣的是过磷酸钙、溶于水无残渣或残渣很少的是重过磷酸钙、溶于水但有较大氨味的是碳酸氢铵、不溶于水但有气泡产生并有电石气味的是石灰氮;选一块无锈新铁片,烧红后取一小勺化肥放在铁皮上观察熔融情况判断:冒紫红色火焰的是硫酸铵、冒烟后成为液体的是尿素、熔融成液体半液体的是硝酸钙、一阵冒烟后又发出点星火的为硝酸铵、不熔融只气化不冒烟的为碳酸氢铵、不熔融仍为固体的是石灰氮或磷肥及钾肥、不熔融伴有气化不冒烟而仍为固体的则是铵化磷肥;取一小勺化肥放在烧红的火炭上判断:剧烈燃烧冒烟起火有氨味并夹带咔咔响声的是硝酸铵、无氨味的是氯化钾、无剧烈反应有氨味有响声的是硫酸铵、有浓烟有氨味的是尿素和氯化铵。
第四步:根据观察与测试,将实训用的肥料进行类型划分;第五步 :到实习林场观看所用
过的有机肥料 ,并请林场技术人员讲解三大种类肥料各自的特点、性质、使用效果 。
6、注意事项:一些肥料有刺激性气味、腐蚀性,实习时让学生注意安全。
7、实训成果要求:每人写一份不同肥料特征识别及类型划分的实习报告。
技能训练二: 施肥方式与方法
1、实训目标: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合理施肥的方式、方法。合理施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二是不给环境造成危害。合理施肥是指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 ,人们在栽种某种植物时所采取正确的施肥措施,包括肥料的选择、配合,适宜施肥时期、适宜施肥方法的选择,及最佳施肥量的确定。植物的营养元素绝大部分取之于土壤介质中,施肥是补充植物营养的一项基本措施。把肥料施在作物最易利用的部位,才能节省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果。如果施肥方式、方法不当,不仅造成浪费,还会产生环境污染等负面 14
效应。肥料的利用率是指植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养分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一般情况下,氮肥的利用率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为10—30%,钾肥的利用率为40—60%。
2、实训场所:实习林场或树木标本园需要施肥的部分地段。
3、实训形式:分组进行。
4、实训备品与材料:无机、有机肥料若干种(有酸性、碱性肥料,有单一、复合肥料),生物肥料若干种,锨、锄等工具。
5、实训内容和方法:
第一步:用叶片诊断法判断树木缺少某种营养元素。
第二步:用ph试纸测定土壤的酸碱性。
第三步:用手测法(指感法)测定土壤的质地(沙、壤、黏)。
第四步:确定施肥方式,应清楚林分施肥为追肥,应清楚追肥与基肥、种肥的区别。
第五步:确定应施什么肥料,一是缺什么营养元素施什么营养元素的肥料(单一肥料或复合肥料),二是根据土壤酸碱性确定施酸性或碱性肥料,如喜酸的香樟、雪松、广玉兰不宜用化学或生理碱性肥料,茶树、杜鹃也要避免碱性肥料,酸性土可施适量的石灰或草木灰,碱性土可施适量的石膏或硫磺;三是根据土壤质地确定施有机或无机肥料,一般肥力高的土壤氮肥用量不宜多,多施磷、钾肥,熟化程度低、瘠簿的土壤,应多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砂土应以半腐熟有机肥为主。
第六步:确定施肥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条施、撒施或浇灌、叶面喷洒(根外追肥)等,并进行实际操作。林分施肥一般宜采用条施与穴施,条施、穴施在植物行间或行列附近开沟或挖穴,把肥料施入然后盖土,这种方法把肥料集中施于局部范围内,能提高吸附性养分离子的饱和度,从而提高植物对离子态养分吸收的有效性。林木施肥必须施在树根能吸收到的地方,一般吸收根的分布大约与展开树冠的位置相一致,吸收根大部分集中在树冠投影外缘向内的2/3处,少部分集中在接近树干中心的1/3处,可以此来确定施肥区域。有些地方的经验是,用树干离地30cm处的直径来确定,如离地30cm 处的直径为20cm的树,则吸收根大部分分布在在2m的半径内,这一范围即是施肥的理想区域。
第七步:施肥量的确定,一些地方的经验可供参考,即按树木胸径的大小估算,胸径在15cm以上的树木,按1cm的胸径施250—500g的混合完全肥料,胸径小于15cm的小树可按上述施肥量减半施用。
6、注意事项:施肥技术在当今发展很快。施肥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土壤测试技术,这里边有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养分平衡法、土壤诊断法等;二是植物营养诊断技术,这里边有植物组织(叶片)速测法、植株全景分析等。以上在农业、果蔬上应用的多,林地施肥要注意借鉴、学习其有用的部分,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发展创新林地施肥技术。
7、实训成果要求:每人写一份林地施肥实训报告。
第 4 节 林地间作
理论知识部分
林地间作又称林内间作,指在林内间种其它植物,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之形成既有利于目的树种生长,更好发挥林分生态效益,又能增加短期收益的复合型植物群落的营林措施。林地间作可以达到以耕代抚(在间作区对间作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耕作措施时,也等于对林木进行抚育,达到促进林木的生长的效果。)、以副促林、一林多用、一地多用的效果,这无论从生物学或经济收益方面看都具有重要意义。林地间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改善和保护林地条件,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国林内间作历史较长,以前间种作物主要是粮食、蔬菜,因此人们说起林下种植常称为林 15
农间作;当今林下种植多种多样,间种作物不仅有粮、菜,还有药材、花卉、牧草、编制条等,所以称林地间作更有概括性、更为合适。林地间作可以说是农林复合经营的一部分。农林复合经营指在同一土地上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结合起来,使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经营措施。农林复合经营一般以农为主,因此又叫农用林业、农林业。林地间作则是以林为主,这一点特别重要。
一、林地间作的优点
(一)能提高林地光能利用率
由于提高了覆盖度,增加了群落总叶面积,从而扩大了立体用光幅度,减少了漏光,提高了反射光的利用。因此,单位面积林地的光能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增加。
(二)可更有效地利用地力
间作后林地作物根系总容积增大。林木和间种作物根系性质不同,它们在土壤中的分布层次和吸收营养物质、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也不完全相同,从而能更充分的利用地力。如泡桐与小麦间作,泡桐根系多分布在40cm以下的土层中,而小麦则多分布在30cm以上的土层中。
(三)可保护或提高土壤肥力
覆盖林地的作物,其枝叶和浅表土层的根系,在雨季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减少地表径流,保护土壤肥力。死掉的根、枯落的枝叶可转化为土壤腐殖质。
(四)可促进林木生长
依据林木和间作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利用种间共生互补的生态学原理选择林下植物,可促进林木生长。如广为采用的林下种植养地作物苜蓿、紫穗槐、花生,东北的林参间作,均能促进林木的生长,主要绿肥作物养分含量见表1-4。另外,对林下植物较精细的管理,如除草、松土、施肥等,被人们称作对林木的以耕代抚,也可促进林木生长。如对间种作物进行耕作,能促进林木根系向土壤深处伸展,扩大其吸收面。
(五)可增加经济效益
林地间作弥补了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弱点,可获得早期效益,达到以短养长的效果。黄淮海平原的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粮双丰收,深受群众欢迎。我国南方的胶茶间作,上层是橡胶树,第二层是药用树种肉桂萝芙木,第三层是茶树,最下层是中药砂仁,这样把喜光和耐荫程度不同、生长高度不同、根系深浅不同的植物结合起来,上层橡胶林冠的适当遮荫,能减轻春寒对茶叶的危害,下层茶树冠层可以起到削弱风力及蓄积地面热量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减轻橡胶寒害,其结果可使橡胶产量增加1成,茶叶产量增加1成以上,还可获得一些药材收入。 二、林地间作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各地实践经验,在进行林地间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坚持以林为主
历史上一些林农间作,顾农不顾林,最终造成树毁农业减产。现今一些退耕还林地段,林下种植作物后,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当林下作物与树木发生矛盾
16
时,树让路于间作植物,这种主次颠倒的短期行为,必将极大的损坏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所以,无论是用材林还是公益林,林地间作时,必须坚持以林为主。
(二)间种作物的特性必须与林内树种的特性错位互补
速生阳性树种宜间作矮秆耐荫作物 ,如刺槐间作花生。深根性树种宜间作浅根性作物,如旱柳与玉米间作,旱柳根系深扎,根幅相对较小,玉米根在表层,两者之间水肥矛盾小。在陕西靖边尔德井村试验,同样条件下,柳树和玉米间作,玉米平均亩产在800公斤以上,而杨树与玉米间作,玉米平均亩产只有500公斤左右。林内宜间作耐干旱作物;宜间作绿肥作物。
林内不宜间作耗水量大的作物;不宜间作消耗某营养元素量大的特性与树种相同的作物;不宜间作生物化学作用上与林木有相克作用的作物,如月桂属植物产生的生化抑制物质酚化合物能使黑云杉受害,紫苑属植物产生的生化抑制物质能使糖槭受害。
(三)经营管理时必须注意保护树木
在对间种作物进行经营管理时,必须保证树木不受机械损伤或不受大的机械损伤。如中耕及收获时要注意加强对林木的保护。
三、林地间作的几种形式
由于林地间作可以达到以短养长、以耕代抚、加快林木生长等作用,总之可提高营林收益、部分解决育林资金,所以许多营林单位和个人都把它作为扩大林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形式,积极采用和推广。各地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林地间作的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林——林混交型 用材树种和经济林树种混交或经济林树种之间混交。这种形式很多,仅与茶树混交的就有许多的形式。常见混交的用材树种有泡桐、杉木、杨树、侧柏、刺槐、竹子等;经济林树种有橡胶、乌桕、荔枝、板栗、山茱萸、杏、苹果、紫穗槐、黄荆等。
(二)林——农间作型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林农结合形式,林木在与作物混合种植时,有些是不规则的散生状态,有的是按一定的株行距有规律排列的。间作的农作物要选择适应性强、矮秆、较耐荫、有根瘤、根系水平分布的种类,豆科植物为最好。树种要选择冠窄、干通直、枝叶稀疏、冬季落叶、春季放叶晚、根系分布深的树木,如泡桐、杨树、臭椿、香椿、池杉、沙枣等。
(三)林——牧间作型 指在林分内种植牧草。林木能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给牧草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同时一些牧草可以当作绿肥作物,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牧草选择应以苜蓿等豆科类植物为主。
(四)林——药间作型 中国的多数中草药都生长在森林内,很多药用植物具有耐荫的特点,甚至有的只能在蔽荫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所以林——药间作在我国有着特别广阔的发展前景。例如东北地区林——参(人参)间作,不仅使每平方米林地可增加收益1.60元以上,而且还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其它的如华北地区的泡桐与牡丹间作;亚热带地区的杉木林下间作黄连;热带地区的橡胶林下间种砂仁、生姜;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杨树与甘草间种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林地间作的技术模式
林地间作的技术模式,由于不同地区条件有别,没有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下边举两个例子。
(一)河南省灵宝市黄土丘陵区侧柏、紫穗槐间作模式
1.立地条件 该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均气温10~140C ,年均降雨量600mm左右, 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51%,海拔高度多在1000m以下,土壤多为褐土。该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技术思路 应以营建水土保持林为主。侧柏耐干旱、瘠薄,且为乡土树种,在当地生长较好。但是侧柏生物产量低,枯枝落叶少,对土壤改良作用小。紫穗槐生物产量高 ,条子、叶均可获得短期收益;根系发达、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提高土壤肥力;且残根多,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侧柏与紫穗槐间作,二者优势互补,可使林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大大加强 ,同时达到以短养长的效果 。
3.主要技术措施
(1)整地:在干旱瘠薄山地造侧柏林,宜采取水平阶整地或鱼鳞坑整地方式。水平阶规格, 17
阶面宽0.5~1m,深30cm,长不限,阶距与定植行距相同。鱼鳞坑整地,坑长70cm,宽50cm,深30cm。
(2)间作方式:采用行间混交方式,株行距侧柏为1.5mⅹ3m ,紫穗槐为0.75mⅹ3m。
(3)抚育管理:对幼龄林应进行松土、除草、培土等抚育措施,当紫穗槐生长过旺时可施行割灌、平茬。
(4)成效和目标:紫穗槐与侧柏间作可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又能促进土壤改良、促进侧柏生长。紫穗槐从第2年起开始平茬利用,短期内可给营林者带来收益,达到以短养长的目标。
(二) 陕西省镇安县秦巴山区板栗、紫花苜蓿间作模式
1.立地条件 该区地处秦岭东段南坡,海拔34 4~2601m之间,年均降水量840mm,年日照1947.4h,太阳辐射通量密度110.86w/m2 ,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境内山川相间,谷峰相连,地貌特征复杂多样。土层厚度30~50cm,多为黄沙土、沙土和壤土。水土流失严重,干旱连年发生。干旱和水土流失是影响当地林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2.技术思路 该区是一个农业区,经济基础较差,农民重经济林,轻生态林 。为切实解决林种、树种单一,正确处理国家要“被子”与群众要“票子”之间的关系,使长、中、短经济效益结合,社会、生态效益并举,采用板栗与紫花苜蓿间作模式,以求加大防护效能,控制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可以通过种草,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3.主要技术措施
(1) 树种、草种选择:根据合理布局、适地适树适草原则,树种选择当地优良品种镇安大板栗,草种以紫花苜蓿为主。
(2)栽植:板栗采用1~2年生优质壮苗,实行人工植苗方式栽植,春秋两季均可栽植;紫花苜蓿以秋季点播为主。
(3)采用技术:推广应用覆膜技术、抗旱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证造林的质量和成效。
(4)抚育管护:注意及时松土除草,防止杂草生长,改善林地条件。可用除草剂清除杂草,提高工效。搞好板栗的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
(5)成效和目标:该模式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栗园5年可见成效,10年即达丰产期 ,每亩年产150公斤,产值900元;栗叶、栗枝、栗苞还可继续利用,发展栗蘑,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紫花苜蓿当年即可见效,第二年每亩可产鲜草6000kg或草籽100kg,实现产值200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能够发挥“一地多用、一林多层、一劳多效”的作用。
技能训练部分
技能训练题目: 林地间作效益调查
1、实训目标:通过调查访问、查看资料及实地测量,分析林地间作的设计方案,了解林地间作的目的意义、植物组成、空间结构及经济效益。
2、实训场所:选择或联系当地林场或森林公园的林——林混交型、林——农间作型、林——牧间作型、林——药间作型任意两种形式进行测量调查(如洛阳龙门山森林公园的楸树—黄精间作类型、洛阳上清宫森林公园的女贞—菊花间作类型)。
3、实训形式:分组进行,以参观调查为主,辅之以实地测量。
4、实训备品与材料:植物组成调查表、皮尺、测高器、围尺、照度计、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表、ph试纸等。
5、实训内容和方法:
第一步:收集林地间作的有关资料,分析设计要求(方案),了解目的意义,收集经济效益数据等。
第二步:对实训地段的植物组成进行填表调查(包括种类、数量,及各种植物的耐荫、喜光等生物学特性)。
第三步:对群落的空间结构进行调查(包括层间结构、树木的株行距、树木的高度、树木的 18
投影度、树木的胸径,及地下植物的盖度等)。
第四步:对群落环境进行调查(包括各层的光照强度、透光率,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
及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酸碱性等)。
第五步:如果条件允许,可进行群落植物根系垂直分布观察记录。
第六步:对林地间作地段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如洛阳上清宫森林公
园,林下种植杭白菊。每年10—11月收获季节,漫山遍野的菊花不但为秋天的森林公园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吸引省内外客商前来收购。附近村民可到公园打工采摘菊花获得收益;公园周边办起了特色饭店,推出菊花炖小鸡、菊花甲鱼、凉拌菊花等特色菜肴招徕食客。达到了以短养长的营林目的,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誉为森林公园的“菊花经济”模式)。
第七步:根据植物与环境相一致性的规律,对所调查林地间作类型的植物组成是否恰当、空
间结构是否合理进行分析,需要修改的提出修改意见,也可进行最佳方案设计。
6、注意事项:实习前要对与实习有关的植物学、树木学、造林学、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
的内容进行复习。
7、实训成果要求:每人写一份林地间作效益的调查分析报告。
阅读与练习
一、综述
土壤肥力与养分综合管理
所有的林地管理技术,归结起来主要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特别是提高经济肥力,目的是促
使林分健康生长。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土地,首先是根伸展在土壤之中,使其能立足于自然界中,其次是根系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源源不断供地上部分光合作用之所需。因此,为了使绿色植物生产达到最大效果,土壤必须满足绿色植物吃得饱——养分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供应充分;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能伸的开、机械支持牢固。土壤的基本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生命体(包括植物、微生物、动物)、水分、空气共五类物质组成。
土壤肥力有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土壤肥力分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有效肥力和潜
在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又称经济肥力,是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潜在肥力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人类对土壤肥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古代,人们一直以为一粒小小的种子
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是因为它那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完全是由汲取“土壤汁”变化而来的。
在我国古代文献《管子地员篇》、《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陈曹农书》、《知
本提纲》等书中就有关于土壤与环境的关系的阐述,并总结了如何合理利用和培肥改良土壤的耕作方法和技术,这些均是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欲知其地,物其树”、 “以土会之法,辩五地之物生”(《淮南子》记载)。直到近代,人类才开始从理论上、本质上探索认识土壤及土壤肥力。
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把一棵2.5kg重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称过
重量的土壤。在这以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防止灰尘落入桶里,他还制作了桶盖。几年过去了,柳树逐渐长大。经过称重,柳树的重量增加了80多kg,而土壤却只减少了不到100g。
因此,海尔蒙特最先指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他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到作用。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作了一个实验。他把一只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
19
密闭 的玻璃罩里,不久蜡烛熄灭、小白鼠死亡;接着他把一盆植物和一只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的活着,蜡烛也不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植物能生长更新,是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污浊了空气,客观上提供了营养。这是最早得出的气体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后来人们不断实验,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能够获得成功。后经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光合作用被人们发现,水、二氧化碳、氧气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得以明确。光合作用后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化学反应。
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指出植物之所以能够在土壤中生长,是由于土壤不断地向植物提供矿物质养分,为了维持土壤肥力,必须向土壤归还被植物收获时所带走的矿物质,也就是向土壤施肥。1842年英国人路易斯首次用骨粉和硫酸制造出磷肥——普通过磷酸钙,施用后使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后来加上一些物理学的概念如热容量、导热率、毛管引力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一些简单的耕作措施如松土、镇压等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得到理论上的解释,使土壤肥力的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
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地施肥才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林木施肥实验,80年代以来,林木施肥主要研究杉木、桉树、竹子、杨树、国外松、泡桐等主要速生树种的施肥效应,特别对Ι—214杨、杉木、Ι—69杨施肥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在杉木、桉树、欧美杨、国外松和马尾松等主要用材树种适生地区,提出了各树种优化施肥方案。
国际上为了解决持续农业建设中的施肥问题,近段时间提出了称为“综合植物养分管理系统”的概念,此概念可以在林业上借用。基本内容如下:把所有养分资源的最佳方式组合到一个综合系统中,使其适合不同农作制的生态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以达到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这一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了一个解决农业持续发展中肥料问题的途径。这一概念的基本特点是把多种养分来源的土壤养分,如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的生物固氮、降雨中的养分等所有养分资源统统在农业肥料管理体系中,加以综合考虑和应用,以求发挥最大的效益。所考虑的不仅是土壤肥力因素,而且扩大为生态条件,甚至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在利用土壤养分时,不仅考虑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部分,还考虑如何活化土壤中迟效养分,如通过作物品种的选择、耕作措施以至于轮作制度和土壤改良措施等来达到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库的目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减少土壤养分流失问题。
农用耕地的精细利用已经取得了巨大效益,但是对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沙地面积占18.1%,林业用地面积占29.8%,湿地面积占4%。林地管理与农田管理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林地管理需要根据林地、树木的特点借鉴一些农田管理技术,更需要对林地管理技术加强研究,创新出一些先进的管理办法。当前农田管理上的节水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计算灌溉量、、免耕技术等可以在林地管理上试用。一些地方已经研究出树种专用肥。在经营森林方面,如果林地管理技术能有更深的研究并有大的发展,森林的产量和质量、森林的三大效益将会有大的增加和提高。
二、课外阅读文献题录
1.书籍类
(1)孙时轩主编 1993年.造林学(第二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谢德体主编 2004年.土壤肥料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赵体顺主编 1995年.当代林业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4)沈国舫主编 2001年.森林培育学(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雷加富主编 2001年.全国森林培育实用技术指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6)韩海荣主编 2002年.森林资源与环境导论(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7)蒋学良主编 2002年.森林经营学(再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8)李文彬 赵广杰 殷 宁 主编 2005年.林业工程研究进展(第一版) ·北京:中国环境 20
科学出版社
(9)孟 平 张劲松 等著 2004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0)贺庆棠主编 2001年.森林环境学(第四次印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期刊类
(1)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河南农业大学学报;(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4)中国林业产业;(5)林业科技;(6)林业科技开发(7)中国林业; (8) 世界林业研究;(9)林业科学。
3.标准类
(1)国家林业局《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剂技术规程》
(2)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3)国家林业局《森林抚育规程》
三、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林地抚育管理;淋溶性;殘效性;林地间作;林地培肥;茎叶处理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暗沟排水;叶片诊断法;以耕代抚;综合养分管理系统。
(二)、填空
1.松土的深度应根据幼林生长情况和土壤条件确定。总的原则是:(与树体的距离) 、 、 、 、 、 、 。
2.微灌有、、
3.林地施肥要遵照 、 、 、 、等;要考虑 即 、 。
4.绿肥作物按其来源可分为 和 ;按其科属及固氮与否可分为
和 ;按其生长季节分为 和 ;按其生长期可分为 和 ;还可分为 、 、 绿肥。
5.常见的林地间作的形式有 、 、 、 。
6.除草一般要求是、。但对萌生性、根蘖性弱的草可采用 的办法。
7.除草剂的土壤处理法一般用于清除以种子萌发的杂草或某些多年生杂草,常见的方法有 、 、 。
8.林地间作的优点是 、 、 、 、
9.森林凋落物富含含量很高。
10.飞机施追肥不受 限制, , ,适宜 采用。
11.林地是否需要灌溉要根据 、 、 来判断决定。
12.判断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应满足以下标准:a、这种元素对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 ;b、缺少该元素植物会显示出 ;c、这种元素必须对植物起 。
(三)、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我国林地多为山地、丘陵、海涂、滩地、平原沙地、盐碱地。
2.除草剂的选择性与灭生性之间不是绝对的,是相比较而言。
3.在果园内应用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并不是由于它们对果树有选择性,而是由于果树根深,吸不到药,才保证安全,这就是时差选择。
4.干旱能破坏树木体内的水分平衡,能使树木生长减弱或停止,能造成植株矮小、林分产量降低。
5.从林木年生长周期来看,幼林可在树木发芽前后或速生期之前灌溉,使林木进入生长期有充分的水分供应。
6.在水湿林地,林木根系分布很深,不易风倒。
7.我国土壤总的情况是: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局部缺钾。
21
8.林木所含化学元素可多达几十种,都需通过施肥来满足需要促进生长,如盐土中林木富含钠,海滩上的林木富含碘。
9.林地间作后增加了群落总叶面积,从而扩大了立体用光幅度,减少了漏光,提高了反射光的利用率,单位面积林地的光能利用率增加。
10.林地间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经济效益。
(四)简答题
1.简述松土除草的作用。
2.使用化学除草剂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3.简述对林地实施排水的条件和技术要求。
4.林地施肥的技术要求有哪些?
5.森林凋落物对林地的培肥功能体现在哪几方面?
6.林地间作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1.沈国舫主编 2001年.森林培育学(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孙时轩主编 1993年.造林学(第二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李育才主编 2001年.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林启美主编 2001年.土壤肥料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谢德体主编 2004年.土壤肥料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6.中国林业·中国绿色时报社主办
7.世界林业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
8.中国林业产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林产品经销协会主办
9.林业科学·中国林学会主办
22
上一篇:洽川湿地生态保护 下一篇:秦巴地区香樟树种子繁育移栽技术
本文关键词:森林环境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8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4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