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地下水文学

发布时间:2016-02-23 14:20

地下水文学复习资料

地下水文学

绪论:地下水功能(6个,细化)

1)资源:(a)供水水源、(b)工业矿水、(c)矿水、(d)地热

2)生态环境因子:(a)土壤原生(次生)盐渍化、(b)土壤原生(次生)沼泽化、(c)土

地沙化、(d)地面沉降、(e)地下水质恶化、(f)咸潮(海(咸)水

入侵)、(g)地下水污染(原生、次生)

3)灾害因子:(a)矿坑突水、(b)滑坡、水库地震、(c)岩崩、(d)岩溶塌陷、(e)坝体破

4)地质营力:(a)应力的传递者、(b)热量的传输者、(c)化学组分的传输者

5)信息载体:(a)预报地震的辅助标志、(b)圈定隐伏矿床、(c)恢复古水文地质条件

6)其他功能:(a)利用含水介质储能、(b)储存(核)废料、(c)地下浸滤开采金属矿、

(d)利用包气带与饱水带渗滤循环改善污水水质床

第一章:水循环

水文循环,地质循环(概念、动力、方式、意义、对比)

水文循环:(1)概念: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2)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3)方

式:蒸发、降水和径流。(4)意义:水文循环是维持生命繁衍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这是因为:一方面,,水文循环能使水质得以净化;另一方面,水文循环能使水量更新再生。

而正是由于水作为资源不断更新再生,保证了其在再生速度水平上的永续利用。

小循环与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

循环。

地质循环:(1)概念: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2)形式:上地幔软流

圈对流运动时的水分循环;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过程中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及分子

态水进入矿物或从矿物中脱出形成再生水的转换。

地质循环与水文循环对比:(1)水文循环发生在地球浅层圈,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

更替较快;(2)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

换速度缓慢。

浅部层圈水: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的水。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物体中水。

深部层圈水:地壳下部到下地幔中的水。

第二章:地下水赋存

一、岩石中空隙:1、孔隙——孔隙水(第十章)(概念、孔隙度及影响因素);2、裂隙—

—裂隙水(第十一章)(概念、分类、指标),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3、岩溶——岩溶水

(第十二章)(概念、指标),岩溶发展的三个阶段;4、三者对比

1、孔隙: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孔隙度:某一体积岩石(包括颗粒骨架与空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影响孔隙度n大小的因素:颗粒的排列情况、分选程度、颗粒形状、胶结充填情况

分选性:分选性越差,颗粒大小越悬殊,n则越小。反之则越大。

颗粒形状:形状越不规则,棱角越明显,排列越疏松,n越大。反之则越小。

胶结程度:胶结越好,n越小。

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网络之中。

2、裂隙:是坚硬岩石中发育的空隙。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体积裂隙率(Kr):裂隙体积(Vn)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即



本文编号:29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29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1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