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新加坡商业见闻录之三:穿插在建筑中的“绿色”镜像

发布时间:2016-03-14 08:35

  眼前沿路线舒展的植被景观是我们对这座花园城市最直观的感触,但这些穿插在砖瓦间的精灵身后却潜藏着一段关于星岛的“绿色”故事及镜像。

  观点地产网 说起今日娱乐圈,无论是来袭的韩流欧巴,还是动物城萌萌状的狐狸先生,众人追捧的焦点必带一种“撩拨人心”之能量。

  同样,对于一个初到新加坡的“游历者”来说,新加坡最“撩人”的地方之一当属城市中点缀的“绿色”,各类植被自然混搭呈现出不加修饰的美感。

  在这里,路中的绿化带绝少整齐划一,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更是难以见到国内被剪成几何形状的盆景,万物都是任其自由舒展蓬勃生长,但又不会给交通造成妨碍。

  当然,眼前沿路线舒展的植被景观是我们对这座花园城市最直观的感触,但这些穿插在砖瓦间的精灵身后却潜藏着一段关于星岛的“绿色”故事及镜像。

  漫步海湾的树端

  不觉中,落地新加坡已过四十八小时,再次从Tangjong Pagar搭乘地铁,已是第三天晨间八点半。

  沿着东西地铁线往樟宜机场方向的下一站便是此日行程图起点——Raffles Place站。经由两段自动扶梯,便从地下升至地上,同样遇见了恍如被擦洗过的澄澈蓝天,还有朵朵漂浮着的“棉花糖”。

  窄窄斑马线对面是挂着巨大logo的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大楼,星展、渣打等银行也围绕在周边区域。而顺着Quay Fullerton Rd一路走过,则会碰见海关大楼、红灯码头以及位于金禧桥南端的鱼尾狮公园。

  时近九点,“到此一游”的旅客们已在鱼尾狮前汇聚起了阵阵人海,与周边写字楼的空寂形成了强烈感官反差。

  稍作歇息后,我们选择原路返回,再沿Marina Blvd往东行至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基地。如果说Sky Park是新加坡“绿色”的空中使者,那滨海湾花园则是陆上代言人。

  在新加坡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变身记中,滨海湾花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府希望通过此计划将其打造为绿草茵茵、树木葱茏、花卉争艳的岛屿”。

新加坡商业见闻录之三:穿插在建筑中的“绿色”镜像

  资料显示,滨海湾花园占地101公顷(约1平方公里),由滨海南(楼盘)花园、滨海东花园和滨海中花园三个风格各异的水岸花园连接而成。

  由于事前准备不足,我们参观园内景点基本属于率性而动,却意外碰上了新加坡版“苏州(楼盘)园林”——“呀……,这不就是苏州园林吗?这石头,这窗棂,这盆景……”

  穿过拱形门后,我们依次闯入印度花园、马来花园、殖民地花园以及以“植物与人类”的主题植物世界。

  横向来了场“环球游”后,“擎天大树”则以热带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和蕨类植物垂直之态制造了独具一格“惊喜”幕景。

  当然,,如若仅有几棵人造“Super tree”,“花园”之称还是名不副实的。要在新加坡这个热带国家种满奇花异草,听起来也像天方夜谭。而滨海湾的秘密,其实就静静地躺在一簇簇铁树银花之间的两个大“贝壳”中。

  两座植物冷室名为“云雾林”和“花穹”,生动还原了热带山地地区凉爽潮湿的气候和地中海及半干旱、亚热带地区凉爽干燥的气候。

  不同于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莫奈花园”那般理想,滨海湾花园能成为新加坡的名片显然还有赖于内含的“可持续性”这一现实元素。

  据悉,“擎天大树”的部分树冠安装了光伏电池,可吸收太阳能,供夜间照明,其他树冠则与植物冷室系统相连,作为排气口。

  而由英国威尔金森艾尔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植物冷室,也是主要作为一个可持续建筑技术的节能展示,并且利用玻璃面收集雨水的冷却系统。

  城市的绿色镜像

  无疑,在近719平方千米的新加坡国土上,滨海湾花园的面积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正是一个个袖珍花园、一片片静谧水泽、一簇簇绿树红花拼凑出了这个“花园之都”。

  其实,立国之初的这片新世界却是被丛生的杂草堆、肆意的沼泽地所包围,“绿色”轨道的转折点来自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运动。

  1963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提出了“绿化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构想,并亲自倡导了植树运动,通过快速而大面积地种植、移植速生和树冠浓密树种,给城市抹上了第一笔“绿色”。

  两年后,新加坡正式建国,政府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广“花园城市”计划,设立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规划。在土地资源紧缺情况下,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指标,并要求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空间立体绿化。

  “人行道、轨道交通、停车场、高架桥等基础设施规划上,都加入了绿化部分。”相关人士介绍称,政府还为此成立了专门负责建设和管理的部门——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所有绿化工程政府都会征求市民意见,鼓励市民承包或租赁公共绿地。

  眨眼间,时光轴已转过五十载,现如今新加坡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混搭而生;楼房的立面绿化,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互映衬。

  是的,行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除了被植被编织的“绿色”拼图惊艳到high外,穿插在建筑物砖瓦间的“绿色”镜像则是这城市的另一层彩绘。

新加坡商业见闻录之三:穿插在建筑中的“绿色”镜像

  下榻Amara酒店后,站在九楼窗台望向对面,不出意外的话,你的眼球定会被四幢连体高层建筑所吸引。

  “楼房有五十层高,是新加坡最高的住宅楼,但不是私宅而是政府建的组屋。”随行丰树人员介绍称,新加坡的“组屋”就类似中国的经济适用房。

  除了定位上的与众不同外,上述组屋自带的空中连廊造型让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坐落于Marina Bay金沙酒店的影子,特别是其五十七楼的空中花园(Sands Sky Park)。

  在Sky Park这座360度全角俯瞰新加坡繁华的绿洲上,汇集了苍翠绿荫场、雅致露天花园、美馔餐厅Sky on 以及一座无边泳池。

  也许你惊叹的是它直耸云天的“海拨”,但在新加坡人心中,Sky Park无疑是星岛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转变的一大标签,其中内嵌的一大元素则是”可持续发展”。

  而新加坡建设局(BCA)无疑是城市“绿色建筑”的主力推手之一。“2006年,建设局推出了第一个绿色建筑总蓝图,较为注重绿化新建筑。”交流的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指出,第二个蓝图的对应者是现有建筑。

  BCA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1日,大约在引入绿色建筑标志认证计划后8年半的时间里,新加坡已拥有超1650个达标的建筑项目,其总建筑面积达4900万平方米,约为现有建筑总占地面积的21%。

  面对这一堆惊人的数字,我们惊呼的无疑是新加坡政府的高效执行力,因为这在偌大的中国国土上似乎可以看作是个“传说”。

  “在目前中国地产圈中,绿色建筑对开发商来说更多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而不是主动为之。新加坡政府有哪些举措来刺激地产商从被动到自动的转变?”

  对此,BCA工作人员笑道:“我们有很多鼓励私营部门的政策,例如对拿地开发商来说,如果其承诺以后建出的大楼能达到绿色认证标准,我们就会考虑多给他2%的建筑面积作为奖励。”

  显然,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土地“大礼包”是刺激开发商追逐“绿色建筑”认证的一大外驱动力。而在另一方面,经由绿色标准改造后的建筑在日常运营费用上的削减及物业资本上的增值则是另一催化剂。

  根据建设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研究结果表明,改造可以为商用建筑日常运营费用平均节约最高达13.5%,及可以增加其资本价值至多达2.7%,平均投资回收期限为6.3年。

  因此,在这一场浩荡的“绿色建筑”潮流中,作为新加坡商业地产代表的凯德、丰树、吉宝等无一例外称为践行者。据悉,丰树商业城(600306,股吧)一期、二期以及港务大厦和亚历山大零售中心,都因“绿色”之名而位列BCA的案例名单。

(责任编辑: HN666)



本文编号:33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33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1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