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常态 推动新发展
12月9-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本报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于会前、会中、会后连续推出多个专版、多篇述评,以及评论、理论文章,积极做好铺垫性宣传和配合性报道。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作出多角度的挖掘呈现和广泛传播,整体报道不仅有分量和高度,更有质量和厚度,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把握当前形势的同时,也彰显了党中央机关报凝聚共识、助力发展的导航和引领作用。
评论理论视角新,有高度,重启发
当下,“新常态”已成为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一个热词。到底应从什么维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一经济新术语,应如何理性认识经济增速放缓现象,我们又应树立什么样的速度观、发展观?一些读者心存疑惑。为配合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也为增强读者对新常态出现的必然性、规律性认识,本报充分发挥评论、理论优势,对这个经济发展领域的大课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读阐释。截至12月18日,已推出评论和理论文章10多篇。
12月9日,会议召开当天,评论版推出《稳增长,保养加油一个不能少》一文,作者将一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创新举措融入自己对改革发展的认识和感悟中,将保持调控定力与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之间的关系解析得清晰明了,看发展,明信心,理思路,内容立体厚实,尤其是文章以“保养”、“加油”来喻指改革与调控之间的逻辑关系,贴切、新颖,给人启示。
同日,理论版在头条推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世锦的文章《新常态下应树立提高发展质量导向》,就如何认识以及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作出理性分析,文章有专业视角的解读,也有详实确凿的例证,权威性强,引导有力。12月18日起,理论版推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专栏,借专家学者之口,从不同角度解析新常态的内涵,进一步强化了主题宣传的力度和深度,也为推动新理念、新政策入脑入心提供了新思考、增添了新亮点。
在会议结束次日,即12月12日起,本报连续推出社论和系列评论员文章,就为什么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如何以主动意识推动实际工作等进行深入透彻的论证分析,挖掘内涵,阐释意义,思考举措,每一篇都注重贴合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作出解读,指明工作基调,阐明工作目标和方向,真正体现了党报评论的高水准、宽视野。
述评点面结合,写得实,有分量
12月8-11日,本报连续在头版推出四篇述评文章,有面上的呈现,也有点上的挖掘。点与面结合,述与评结合,为新常态寻求新注解的同时,也为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首篇《新常态下这一年》,重在“面”上的整体回顾、系统挖掘。通过梳理一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单”,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展望来年经济发展前景。接下来的三天则着眼于“点”,分别从“稳增长、看改革、惠民生”三个方面,对新常态作出具体、深入的解读分析。每一篇文章都注重用数据说话,让事实说话,同时也不乏贴切的比喻和形象的表述,使系列述评既有说服力,也生动可读。
仅以12月9日推出的第二篇述评《新常态下稳增长》为例,文中至少运用了30个经济领域的发展数据—“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5%,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3%”“中国经济总量已高居全球第二,7.4%的GDP增速尽管低于前些年,但对应的增量已大于20年前的GDP总量。”……有客观的呈现,也有立体化的对比,让成绩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更多了一份理性的辨析和引导。另外,鲜活生动的表述也处处可见,像增速换挡是“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要摈弃“速度依赖症”,走出“速度焦虑”,防止“强踩油门”后遗症等等,很贴切,又很形象,使报道可读、可信,亦可感。
专版形式灵活,看点多,有张力
12月9日,本报经济版围绕“新常态”主题推出专版,尽数一年来的改革创新亮点,展示百姓对新常态的理解,形式灵活,内容充实。版式编排也比较精心,十大亮点、六个图表、四幅图片,以及“2014”几个鲜艳立体的数字,经过精心排列组合,纵贯于版面中央,增加版面信息含量的同时,也使版面架构更为舒朗大气。
12月12日,本报又在10-11版同时推出两个专版,集中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解读,10版主要请相关专家点评、阐析会议亮点,文首核心阅读重点突出,精练、准确,右侧图表从四方面梳理展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清晰直观,一目了然;11版主要请专家从民生视角解读就业、扶贫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目标,“民生观”的言论,将生动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表述有机结合起来,辩证阐释经济改革与民生保障的关系,深入分析会议提出三个“更加”的深远意义,包括民生成绩单的梳理,都成为版上吸引眼球的看点。
新媒报道多、快、准,有活力,显优势
在充分利用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转发重点稿件的同时,本报还主动策划,利用新媒体推出专栏、专题,针对网民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打造互动平台,组织在线访谈、网评文章等,引导广大网民理性看待改革发展问题,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这些报道,不仅推出及时,而且内容抓得准,挖得透,表达上言简意赅,网友跟帖率和转载率都比较高。
以客户端为例,自问世以来,就坚持以一流的内容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和用户体验,在扩大本报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也不例外。据初步统计,自12月8日至15日,本报客户端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铺垫和跟进报道已近40篇,仅12月9日一天就多达9篇。其中,有源自本报和其它媒体的报道,也有客户端推出的独家报道,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条干货》,于会议结束当天的20:11分推出,为读者第一时间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点和亮点,数百位网友通过本报客户端平台,传递欣喜之情,表达期盼之意。还有针对《图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干啥》这篇报道,一位北京网友评价称“一图胜千言。简约易懂,微时代速读”。一位河北石家庄网友也称赞这种图解方式“直观、明了、长知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于会议闭幕当天推出的《9张图为你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含量,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仅当日阅读量就超5.4万,转发220余次;本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读者阅读量也已超过十万,足见网络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
严谨周密的策划统筹,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使本报牢牢把握住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导权,彰显了党中央机关报作为党治国理政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的作用。但也还有诸多提升、改进的空间,比如,述评文章还可以写得再活些,在注重说服力的同时,再多些故事性,提升可读性;专版报道在版面处理上也可以再活些,比如,12月12日经济版和社会版推出两版报道,虽内容都比较权威、专业,但整体基调略显沉闷,如能做成通版,并对小标题进行异体字处理或彩色处理等,不仅能使内容结构更清晰,也能更好地突出版面特色;经济周刊在15日推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列报道,考虑经济周刊每周只有一期,如能以一个或多个专版的形式组织及时、集中的解读,相信能使主题宣传更有厚度,也更有分量;在多媒报道方面,如能让信息资源进一步流动起来,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并尽可能突出原创和独家,相信传播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4年第36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本文编号:34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3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