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小抄]
本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2、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3、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4、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而非债权。
5、汇率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即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买卖的价格它是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
6、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形式有商业票据、银行券等。
7、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8、 金融工具: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9、 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12、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13、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4、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即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15、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16、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17、银行信用--信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8、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金融压制。
19、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证券行市是证券收益的资本化。
20、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率。
2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全运会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中间业务:指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最常见的是传统的汇总、信用证、代收、代客买卖等业务。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中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以及企业的股权信用等。
商业银行 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称为 货款货币银行 。
证券行市: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证券行市往往高于或低于其票面金额。对发行人和投资者来说,证券行市是最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该证券新的发行价格,而且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主要解决市场参与者短期性的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
金融压制:若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商业信用 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经济金融化:是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
货币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
金融相关比率:现在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票据贴现是收款人或持票人在资金不足时,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票据一经贴现便归贴现银行所有,贴现银行到期可凭票直接向承兑银行收取票款。所以,票据贴现可以看作是银行以购买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向企业发放贷款,银行对申请贴现企业保留追索权。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
(一)简答题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与特征。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表现,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就在于现代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或赤字单位,它们的盈余或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来调剂。现代信用活动有以下特征:首先信用关系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对社会各个经济主体来说,盈余和赤字交替出现,债权和债务并存。其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匹配。要想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就要承受比较大的风险,相反,风险小,收益就低。第三,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适应不同融资需要,更大限度发挥信用的资金调剂作用。第四,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以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早产生的功能,目前对市场支付结算服务一般都是由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其中商业银行仍是最基本的提供支付结算的金融单位。2、融通资金。融通多次是指金融机构充当专业的资金融通媒介,促进社会闲置资金向生产性资金转化。这是所有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通常采用发行金融工具的方式融通资金。3、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使得。金融机构通过规模经营,能够使投融资活动最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易成本来进行。提供金融使得功能是指金融机构为各融资部门提供专业性的辅助与支持性服务。4.发送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自身的优势,能够及时搜集、获取比较真实完整的信息,据此选择合适的借款人和投资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控,从而有得投融资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节约信息处理成本。5.风险转移与管理。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各种业务、技术和管理,分散、转移、控制、减轻金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国际储备及其主要内容。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作为储备资产必须同时具备:a,可得性,即它是否能随时地、方便地被一国当局持有。b流动性,即该种资产是否容易变现。c普遍接受性,即它是否能在外汇市场上或在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普遍接受。一国所拥有的国际储备主要包括:a黄金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b外汇储备,指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c储备头寸,是一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d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各成员国用于归还基金组织的贷款及会员国政府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与原则。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其内容包括:市场准入监管;市场动作过程的监管和市场退出的监管。基本原则包括: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依法监管原则; 内控 与 外控 相结合的原则;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原则和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这些原则渗透和贯穿在监管体系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的始终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调节措施。
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经济增长中存在的周期性不平衡和收入性不平衡,经济结构性原因,货币性因素中物价和币值的变化、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以及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国际收支的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其调节包括自动调节机制和政策调节两个方面。自动调节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利率机制,收入机制和汇率机制。政策调节的手段则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用政策和外贸政策等。
金融创新的特征与成因。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其主要特征:a新型化b电子化c多样化d持续化。推动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经济思潮的变迁;需求刺激与供给推动;对不合理金融管制的回避;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从通货紧缩的本质特征看,直接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然而造成这一现金的深层原因却极为复杂,一般可以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结构问题和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四个方面。对通货紧缩的治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a扩大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努力扩张需求就成为治理通货紧缩的一项直接而有效的措施。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有两条主要途径:一个是增加政府投资需求。国一个是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应刺激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缩小居民收差距;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标准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等。b调整和改善供给结构。同扩大有效需求双管齐下,形成有效供给扩张和有效需求增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可采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反对垄断、鼓励并放开竞争、扶持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发展、降低税负等措施。c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民间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对总支出水平施加重要影响。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水平,扩大贷款规模,在增加货币供给量和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收入政策也是治理通货紧缩的一项措施。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特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社会含蓄并阻滞其向社会投资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状态,因此,解除金融压制是发展中国家繁荣金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主要体现为:货币化程度低下;金融发展带呈现二元结构即现代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金融市场落后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全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等。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收入;价格;利率;货币流通速度;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企业与个人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财政收支状况;其他因素。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发展新趋势
答:(1)、金融机构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2)、兼并重组成为现代金融机构进行整和的一个有效手段(3)、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4)、金融机构的创造性更强,风险更大,技术含量更高(5)、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
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金融业出现了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动作效率,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大为增加。与此相适应,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兼并重组成为现代金融机构进行整合的一个有效手段;金融机构的创造性更强、风险性更大、技术含量更高;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
11、我国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利率水平的高低要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a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b资金的供求状况。c物价变动的幅度。d国际经济的环境e政策性因素。在讨论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时,应当注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简单地套用哪一种本文理论,而应该以马克思的理论为指导,借鉴本文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从而正确地把握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12、货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换: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13、现代信用体系的构成现代信用体系是由信用形式、信用机构、信用管理体系、社会征信系统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的。
信用机构又包括中介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管理机构。信用中介机构主要包括银行性和非银行性两大类;信用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信息咨询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征信公司、信用评估机构等;信用管理机构可以分为政府设立的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型管理机构。社会征信系统又包括五个子系统:信用档案系统、信用调查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查询系统以及失信公示系统。
14、货币市场及其特点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其具有如下特点:a交易期限短,货币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一般期限较短,最短的交易期限只有半天,最长的不超过1年。交易期限短是货币市场交易对象最基本的特征。b流动性,c风险相对较低,这里的风险指金融工具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调剂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为政策调控提供条件和场所。
15、资本市场及其特点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有以下特点:资本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期限长;市场交易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供求需要;资金借贷量大;市场交易工具特殊。
1、信用货币即能够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账结算的银行存款等。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
2、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3、准货币是指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
4、货币存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
5、货币增量:是指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通常是指今年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
6、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7、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8、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9、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10、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是格雷欣法则。
1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 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2、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13、外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有三个特点: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资产,可以与其他外币自由兑换,其债权可以得到偿付。外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14、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亦称应付标价法。
15、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亦称应收标价法。
16、铸币平价:在金本位制条件下两国金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是金本位制条件下决定汇率水平的基础。
17、国际信用:指跨国的借贷活动,即债务人和债权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居民。
18、债权融资指融资活动中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按照融资合同规定按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偿还本金。
19、股权融资: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权益关系。
20、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以及企业的股权信用。
22、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23、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24、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25、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与国际间的流动。
26、利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基础,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27、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28、利率市场化:指通过市场或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判断正确与错误
1、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铸币。×是实物货币
2、货币作为计价单位,是指不仅用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使货币成为计算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唯一实现标准。×P9
3、货币具有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的作用。P12∨
4、在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上,世界各国大体相同而且长期稳定。×不同
5、虚金本位制是指本国货币虽然仍有含金量,但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和银行券,银币和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国家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这样一种过渡性质的货币制度。∨P25-26
6、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7、牙买加体系是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P30
8、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市场上的实际汇率则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其波动的幅度不会超过黄金输送点。∨
9、国际借贷说从商品市场的角度研究货币的长期汇率水平的决定。×外汇的供求(即借贷)
10、贴水表示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低于
11、在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风险和收益是相匹配的。∨
12、从本质上说,社会诚信系统就是信用调查系统。×应该说,前者大于后者(本书没有讲)
13、商业信用的工具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包括期票和汇票
14、银行信用即可以货币形态提供,也可以商品形态提供。×
15、赊销是消费信用的独有形式。×常用
16、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品信用的局限性,它终将取代商业信用。×促进
17、从本质上看,支票实际上是一种即期汇票。∨支票是一种银行即期汇票
18、利率有多种分类,比如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以划分为官方利率、官定利率何市场利率。×名义与实际
19、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违约风险相同,但期限不同的证券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即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
20、利率市场化并非是指利率由市场关系供求关系决定,而是指政府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遵循价值规律,确定利率水平。×
1、纸币所以作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Χ )
2、支付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Χ )
3、由于股票行市与债券行市的理论依据均为收益资本化,因而二者的计算公式相同。( Χ )
4、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 流动性陷阱中 ,货币政策无效。( √ )
5、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 )
6、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相互对立的,银行信用发展起来以后,逐步取代商业信用,使后者的规模日益缩小。(Χ )
7、 金融二论 的核心观点是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和干预。( √ )
8、金融体系是指一国一定时期金融机构的总和。( √ )
9、投资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发行股票和债券。( √ )
10、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Χ )
11、货币政策诸目标更多地表现为目标间的一致性。(Χ )
12、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一般价值形式。(Χ )
13、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之一在于中央银行的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从事货币经营业务。(Χ )
14、当代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宏、微观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Χ )
15、通货膨胀使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人都蒙受损失,无人受惠。( Χ )
16、经济金融化是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可用金融资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表示。( √ )
17、金融创新对金融、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为: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增强了金融产业发展能力和金融作用力。(√ )
18、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和政府与公众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松一紧 的办法。(√ )
19、票据虽有本票、汇票、支票之分,但需要承兑的票据只有汇票一种。( √ )
20、纸币之所以能充当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就有价值。(Χ )
21.银行和保险业务收支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属于资本项目。(Χ )
22.现金漏损与存款余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Χ )
23.直接标价法是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Χ )
24.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Χ )
25.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中作为条件的是安全性。(Χ )
26.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Χ )
27、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当人们提到国际收支时应指明是哪一个时期的。( √ )
29、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 )
30、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 )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
1、货币有哪些主要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1)货币有五种主要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是什么?1)货币化程度低下2金融发展呈现二元结构3金融市场落后(4)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
3、在宏观经济方面:1利率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2利率可以调节投资3)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
在微观经济方面:1)利率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2)利率可以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4、何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如何选定货币政策中介指标?(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介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有三个标准,即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5、与资本市场相比,货币市场有何特点答1) 交易期限短2)交易的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3)所交易的金融工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6、商业银行有哪些主要职能?答:(1)信用中介(2)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4)充当支付中介。
7、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哪些特殊风险?答:1)信用风险;2)来自资产与负债失衡的风险;3)来自公众信任的风险;(4)竞争的风险。
8、试述7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即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领域的创新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需要,同时,促进银行向全能化发展。(2)跨国银行的建立使银行的发展更趋国际化。各国银行纷纷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从事国际银行业务和开拓境外金融业务。(3)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组资本结构和经营结构。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这套国际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为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所遵守。(4)兼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段。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银行业内部更是不断重组,以期适应形式的变化和要求。
9、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供给划分为三个层次:(1)M0(现钞),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2)M1(狭义货币)是现钞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3)M2(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加准货币构成。
10、简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答:(1)对统一货币发行的客观需要。(2)对票据交换的客观需要。(3)对最后贷款者的客观需要。(4)对金融管理的客观需要。
11、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在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有: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金融的作用程度取决于货币信用关系的影响力及金融业的发展程度。
12、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是什么?答:(1)安全性方针。(2)流动性方针。(3)盈利性方针。
13、国际收支失衡时,通常采取哪些调节措施?答:1)商品调节。2)实施金融政策。3)实施财政政策。(4)利用国际贷款。(5)直接管制。
14、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方法是什麽?答:1控制货币供应量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
15、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答:(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结构创新。
16、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提现率(或现金漏损率)。(3)超额准备率。
六、计算题
1、某种债券的发行价格为110元,投资者持有一年半后以123元卖出试计算该投资者持有期收益率。
(卖出价-发行价)¸持有年数
解:持有期收益率=´100%发行价
(123-110)¸1.5= ´100%=7.88%110答:该投资者持有期收益率为7.88%。
2、投资者购入某种发行价格为110元的债券,同年银行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8%,持有两年后该投资者要在什么价位以上卖出其所持债券才能使自己在债券上的投资比在银行定期存款上的投资更划算一些 解:110×8%×2+110=127.6
七、论述题
1、试分析货币政策各种工具的效果。你认为现阶段我国应如何选用货币政策工具?
要点:(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称之为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猛烈的工具,一般不轻易变动;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告示效应,表明政策意向,但对于信贷扩张和紧缩的调节力量较弱;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于操纵,效果也比较直接。但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达的证券市场。三者需配合使用。
(2)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调节的工具称为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各有其具体作用。
(3)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信用控制,如规定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实施信用配额,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以及其它直接干预措施。这些工具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另一类是间接信用指导,如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这些工具虽无法律效力,但由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的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总体上的一致性,所以在实际中这种做法的作用非常巨大。
(4)我国现阶段应大力推动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转化。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种,其中应日趋淡化直接调控工具的影响,逐步强化间接调控工具的作用。1998年初,我国取消贷款限额管理,向间接金融调控迈出了重要一步。
2、如何理解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金融与经济的基本关系上,首先必须明确: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性作用,而金融在整体经济关系中居于从属地位,绝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产业,其基本功能是满足经济发展中的投资、融资和其它服务性需求。
A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从积极方面看,突出地表现为对经济发展强大的、持久的推动作用,这一作用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
(1)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2)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3)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4)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B、 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不良影响也在增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2)因金融业经营不善使金融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引发经济危机;(3)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剥离金融与实质经济的血肉联系,造成金融业的动荡和整体经济运转的失常;(4)资本流动国际化,使金融危机在国际间迅速蔓延,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试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答:要点:
A、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B、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C、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本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44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