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计量地理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7-06-24 23:02

  本文关键词:计量地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篇一: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

《地理学思想史》(詹姆斯著) 读书笔记

一、古典时期

古典地理学的发轫,作者是用一系列人物的发现及其观点组成,这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在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问题(如为什么尼罗河的洪峰期与其他河流不同),,尽管人们在对问题答案的探索中不断出现错误(如认为赤道地区温度太高而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在南半球因无法倒立而不可能生存),可能有时还有一些野蛮(如“将身上长毛的野蛮男女”残忍的杀害),但我认为这是文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从地球形状的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

在中世纪,虽然不同的宗教对地理学的影响不同,但总体来说各大陆的人们逐渐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对中国古代地理学,作者提到《禹贡》及著名旅行家玄奘等人的成就及著作。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作者重点讲述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其获得的空前大量的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还提到地球形状和运动方面的新概念。古典时期的最后,作者详细讲述了洪堡和李特尔两位地理学开山大师的生平及成就著作,二者的死代表着古典学术的顶峰与结束。

二、近代时期

对于近代时期地理学的发展,作者首先介绍什么是新地理学,接着对主要国家地理学的发展分别进行论述。新地理学是1874年在德国开创的,后来德国的新地理学很快传到其他国家,主要是法国、英国和俄国,又(通过其他途径)传到美国。上述几国对地理学性质这个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德国的新地理学,作者介绍了佩舍尔、李希霍芬等人的地理思想,并评述了其对区域地理、景观学的各种论说与方法。

法国学派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平衡发展,不像其他国家出现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明显分家。

英国的地理学发展是从探险考察开始的,作者评述了麦金德的大陆腹地说和郝伯森的世界大自然区,并论述了英国区域地理学的研究状况。

苏联的地理学界,刚开始对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分合展开激烈的争论,后来法令规定经济地理应以自然地理为基础。60年代,阿努钦掀起一场既抨击“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学,也抨击“非自然”的经济地理学,近年来,苏联是对计量地理十分重视。

作者把戴维斯推崇为美国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并评述了杰斐逊等人的观点。美国初期的地理学渊源德国,也受到英法的影响,芝加哥大学被认为是美国地理学的发轫中心。其自然地理和地质学合一,人文地理学则与社会学合一。

三、现代时期

作者将现代时期分为三章讲述了二战以后的最近三十年的地理学的新动向,并将该时期称为地理学的革命时期。

讨论居住空间的一章,作者探讨了区域方面的内容,讲述了解释学派的论点和计量革命的意义。后一章介绍现代地理学所采用的新分析与观察方法(如遥感技术)。

创新与传统是具有总结性的最后一章,作者讲了描述与解释、自然与人文、专题与区域,演绎与归纳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他列举了现代地理学的几个尖端课题(如城市地理学的中心地点论、环境保护学)。

金融10011301100145 魏

篇二:《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

生 学 位 课 程 读 书 报 告 封 面目 地理学思想史业 自然地理学 号 201000000名 □□□期 2010年00月00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制究

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现状及进展

——读《2008-2009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自然地理学)》 非常有幸能上□□□教授和□□□副教授讲授的《地理学思想史》,亦缘于此,阅读了《2008-2009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自然地理学)》。为了更好的理解,还先后阅读了郑度院士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郑度和陈述彭院士合著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杨勤业研究员、郑度院士、吴绍洪研究员和葛全胜研究员合著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宋长青主任和冷疏影研究员的《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倪绍祥教授的《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等一系列综述性文章。原本信心满满,以为阅读大牛巨著后就能站在“巨人的肩上”,鸿篇阔论。然落笔时却显生怯,地理学究竟是什么?我们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是的,有太多的“明确的答案”:“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是研究时空组合”;“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以智慧圈为核心”??诸如此类。但没有一个可以让地理学人“扬眉吐气”的定义,亦因为此,地理学从哈佛等著名高校消失,钱学森同志成为了中国地理科学的“擎天一柱”,地理学一心往国民经济核心部门靠拢往往却靠边、靠后站??自然地理学毕业生出了可怜巴巴的几个研究院所和高校外,几乎就业无门。面对这样的窘境,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怎样?应该怎样发展?

一、提出地表过程研究,把握住时代脉搏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黄秉维先生提出综合研究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方向。国内一般认为,这比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开展类似的研究约早20多年。也正是这一前瞻性的指导,使得中国自然地理在经过描述阶段(自然现象的整编)后,能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竺可桢引领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入“格物”之门,那么,黄先生的地表过程研究则属于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之举,当然,中国由于阶级斗争错过了“计量运动”的命中注定,使得谢费尔对例外主义方法论进行挑战之时,中国也开始了地理学究竟算不算一门科学的争论。不过幸好忽悠动了钱学森同志出面,中国地理学逃过一劫(北美在计量运动扩大化之后,地理学全面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实用”的生态学,现在国内很多自然地理专业开始疯狂跟风搞生态,是为了埋自己?升华自己?)。虽然历史不能够假设,但试想如果中国当时能够沐浴计量运动之春风。地表过程(机理)+数值化表达的优势组合是不是会超级强悍?中国本就有许多诸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最独特的研究对象,如是这样,到今天在国内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还能值100万元?

二、GIS拯救地理学或弱化地理学?

战后科学家把军事上的尝试大规模民用化,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人发现以前需要熬夜绘图、晒蓝等苦力活,其实可以轻松些——在室内点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在数据获取上有水准仪和经纬仪测得数据经过一系列正三角、反三角等复杂演算可以简化为全站仪直接得到结果,“站得高,看得远”——直接站到地球之外来观测,人们还在想怎样更轻松,摄影测量出现了。好家伙!直接表述了Geotiff。有人说,GIS拯救了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因为它的高高率、高精度、海量数据和动态管理。3S技术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词。但是,GIS/RS/GPS的本质是什么?3S的本质没有一样是地理的,3S的本质是物理学、数学,地理与3S的关系在于用3S可以解决地理问题,或者说地理是GIS的客户。那末,究竟是供应商决定客户呢?还是客户决定供应商?各有其理,姑且不论。但有一点,3S有地理学这个客户,也可以去找其他的客户。是把新客户包容到地理学中呢?还是把3S给予地理学的爱分散给其他客户?最后,3S描述了地理学(比如虚拟现实,在GIS中有个分支Visual GIS),表达和解释了地理学(空间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分析手段)。当地理学的进步依赖于GIS,而GIS的发展主要并不依赖于地理学的时候。孰优孰劣?自可分辨。

三、为什么而区划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迫切地需要我们的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为此,地理学界(地学界)开始了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资源大普查。却因为这样,中国那一片蔚蓝诱人的大海洋却被人遗忘(时至今日,我们常用“960万平方公里”一词可见一斑)。然后,地理学开始承担了全国性的区划,之后是国土资源规

划,再是土地整理。然后呢?开始了“主体功能区区划”,还亲自傍上了温爷爷。于是乎?区划承载了地理学一代又一代“过剩人口”。其实规划本没有错,比如说城市规划,但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地理学人搞规划,钻进了“钱眼”里。这就有问题了啊。小平爷爷早就教育过我们,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起码要向保继刚教授那样,一边赚钱,一边发paper的。这是职业素养啊!

在GIS工程中,投资比例一般为:硬件∶软件∶数据 = 1∶2∶7。那地理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呢?用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地理学在一条康庄大道上健步向前?

四、自然地理学的落脚点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在给我们这群懵懂的门外汉解释地理学的时候说:“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走人文科学的道路”。定下来的基调是地理学偏文的,哪怕是自然地理学——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强调我们的研究需要“有物有人”、不得“目中无人”。自白兰士、白吕纳等发展了人地关系论后,地理学研究几乎都需要把落脚点定在“人地关系”上,自然地理学也不例外。

那么,地理学的发展方向终是离不开一个“人”,离不开“文”。古老的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中干的风生水起;传统的艺术结合计算机技术衍生了一系列具有“硬实力”的现代学科。别的学科能够在“科学化”的今天走出新路来,自然地理学可否效仿?其实不应该叫效仿,自然地理学本就有其自然属性,因为针对此,修饰地理学的是自然而非人文。这表征着他具有强烈的自然属性。天下之大,七十二行。每个行业均有其历史使命和存在价值。自然地理学亦不例外。个人以为,自然地理学应该本着“自然”原则,穷究数学与物理,来解释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格局和变迁形态。而非“抠”出一个指标,来表征格局——发现结果与常识不符合,再修改指标,直到结果与常识相符为止。行文时,通过指标发现结果与常识相符,用结果解释原因发现所解释的结论是正确的,多么伟大的创举啊。要做出伟大的创举,一方面需要黄老先生那样敏锐的目光,向前看而非向钱看。另一方面在获得可靠的野外第一手资料时,广泛的共享,汤国安教授的“坡谱”发现就是大家最习以为常的DEM数据再分析的结果。所以,一方面要走向野外、走向试验室;另一方面要展开广泛的共享和交流。

五、学科发展趋势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的地球系统科学,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学传统的地球整体观被赋予全新的内涵。现代地理学有如下一些明显的动态和趋势。

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相邻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地球的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极大地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谋而合。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将开拓新的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下属各分支和专门学科的发展为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综合集成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地理和生态学的基础。多数学者认为,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 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为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为动态、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及预测预报等。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的研究是预测未来的根据。冰芯、湖岩芯、树轮等是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对其深入研究将提供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和模式,并为预测提供依据。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研究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

计量地理学读书笔记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重要。

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 建设地理学发挥地理学综合性的特色,应用定量方法,直接参与经济规划与设计方案的拟订,主要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和经济的合理配置以及综合地理预报等。以往地理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现在非农业应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社会服务的应用研究领域更趋多元化,其研究内容也更多样化。

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 遥感、遥测技术,特别是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物质能量定量测试的新进展,为地理学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模拟实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使对自然界的认识日益深化。数量化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数学模式可表达经验概念和实验结果,揭示内在关系和规律。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必将带来新的突破。

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经验归纳型综合模式的基础上,现代地理学的综合模式有更强的整体观念,更多地从系统整体出发,注意发展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综合的内容更加深广,包括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演变过程。综合的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多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测等途径来解决,并且可能用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数学模式等来表达综合的结果。

篇三: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

《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

在阅读完《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感性的人文地理印象,正如作者唐晓峰所说:“这些随笔或是有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或是在想法中找出地理内容”。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出身”,学习过考古与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两个专业,作者深有感触的谈到自己对于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前后的感受,学时不解不爱,学后兴趣盎然。作者就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概括,认为历史地理与考古学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说话,不能无病呻吟,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都是在大地上寻求人类活动的痕迹。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对于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认识会有思考考证,还有揣测质疑,还有迷惑不解。作者提到:“地

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后现代地理学’不是地变出来的,而是人作出来的”。对于这些定论,我猜想地真的还是那个地吗?人的确不在是当初的人了。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李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范式。人地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地理环境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后现代地理学”真的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只是一个质疑,也需要认真调查分析。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

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王恩涌先生在《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的,<人文地理学随笔>》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出来。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世家风范甚至保罗毛病、陋习。作者信手捏来,就地理事项说事,就身边文化阐发地理思想。这是一种中国心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这里尤其想要展开论说。通过阅读叶超的《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再结合唐晓峰的“还地理学一份人情”随笔一文。对于段义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纠结在脑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段义孚作为华裔社会人文学者,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认可的声誉,这与他涉足各个学科领域,从更大的学术视角解读人文地理。段义孚称自己研究的是“系统的人本主义地理学”,以人为本,还地理学一份人情,就是他的“地学”特征。这里暂时不对humanistic geography译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还是“人本主义地理学”做争论。李旭丹先生认为“人文主义”的范围是大于“人本主义”的,周尚意等与段义孚先生商量后认为应该是前者合适,更加符合段义孚思想主旨以及叙述他的研究主题,作者叶超对此也持认可。叶超在文中论述了对于段义孚学说是否属于地理学、如何认识和推广人文主义地理学进行回应解释,特别探讨了段义孚思想与学术对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启示与借鉴。对于地理学的学科范围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学科约束,人文地理学应该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借鉴世界观、方法论。叶超认为“跨界交叉”是二战后人文地理发展特点,不能简单的把段义孚的学说排除在地理学之外,叶超对于学者们拒段义孚于门外的做法,进行批判为其辩驳。段义孚作为人文主义地理

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部分论著都是关于人类与环境、空间与地方、环境与景观的内容。这些研究内容并非地理学的传统之外。叶超指出段义孚属于书斋型地理学家的经验方法,段义孚的经验方法包括直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觉情感的体验,也包括认知与观念。实验(experiment)与经验(experience)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方法,例如洪堡就是强调实地考察、实地调研来获得规律,实验有严格的精确的人为设定。而经验是更广义的、复杂的、模糊的体验。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经验方法特点是:吸收不同领域、理念、社群与文化中对于地理现象的不同感觉与认知,展示人类在对待自然、空间、地方、景观等地理现象上的复杂经验。段义孚原来的专业是地貌学,后来由于上文化地理大师索尔的客场,使他对人文地理有了兴趣。至此之后,他的人文地理研究中,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价值观。段义孚的成名作《恋地情节》,恋地的本质是恋自我,当地方场所被赋予人的情感、价值后,人与地合一,合一合在人性上。恋地情节(topophilia)其中topo指的是地,philia指的是偏好。段义孚关注的人类的“爱好”是活生生的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类情感表现,分布在街道上、校园里、琐事中,正如段义孚所说“寻找平凡事物后面的暗中关系,隐含意义,并以新鲜有力的语言揭示出来”。叶超在推广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路中指出:摆脱“科学主义”的桎梏,以“人文主义”理念审


  本文关键词:计量地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9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479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3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