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社会政策重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7 18:11

  本文关键词:社会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要与需求的关系
需求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
2个人需求的基本类型:规范性需要,感觉的需要,表达的需要,比较的需要
3个人基本需要及其刚性与弹性: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对人生命的意义,从低到高进行了排列,共有七个层次:胜利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达到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所谓基本需要是指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都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满足其基本需要,他就没有达到人的最低生活状态。
4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指社会的整体需要,有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社会的整合,是最低层次指的是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保持联系的状态;最求秩序是社会需要的第二个层次;社会稳定是构成社会需要的第三个层次;社会需要的第四个层次是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5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的关系:a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有限性:第一由于国家往往是政策的主体,合理的社会政策规划和实施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第二,社会政策已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能够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从而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第三,通过资源的再分配,缩小的不同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满足了社会稳定的需要;第四,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有效调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b局限性:首先,通过社会政策而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总是会影响到原来的利益格局
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社会政策的主体,对象,资源和运行方式)
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这一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1 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社会行动的责任者,组织者,资源提供者,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2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责任(制度模式是政府为主的责任模式和补救模式是其他主体为主的责任模式),角色(总体责任者,资源提供者,社会服务提供者),公共行政层次(低层次责任原则和高层次责任原则)
3 社会服务领域中的组织体系:商业性服务机构,初级群体,互助组织,就业组织,志愿者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组织
4 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社会服务组织)及其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是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再有就是公共性的特点,最后其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
5 第三部门:指的是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在各个部门(政府),私人部门(企业)之外的一个部门,及各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又成为独立部门,非营利部门,志愿部门,利他部门
6 当代各类非政府机构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a中介组织,是指在社会服务所需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中担当中介作用的组织(基金会,慈善会)b直接提供社会服务(民办学校,养老院医疗机构)
7 当代国家福利模式的优缺点:所谓国家福利模式是指由政府负责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等社会福利模式。优点;首先,依托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和其他规模大社会服务,而其他组织和群体在此方面的能力都不能与政府相比。其次,当代各国政府具有很强的公共行动能力,通过政府的社会政策体系可以更好的调动各类社会资源,能够保证社会政策行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再有,由政府来组织大规模的社会政策行动能够更好体现福利性特点,更好贯彻社会再分配的原则,因此在体现社会公平,社会保护和其他社会价值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缺点:首先,常受到质疑,与私人部门相比缺乏改进工作和降低成本的动力。其次,政府承担的责任过多,容易导致一些人产生依赖。再有,政府包办福利事业会形成垄断,一直了行业内的竞争并妨碍了个人的自由选择。
8 就业组织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责任: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服务,为政府的社会行动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财政支持
9 社会政策主题模式变化的国际趋势:各国都社会福利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主张降低政府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责任,并要求和鼓励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多元福利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在各个社会福利体系中仍然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承担最基本的责任,但同时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也已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并在其中分担责任。
当代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分工,合作和监督等方面
10 社会政策的对象: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A从基本原则上看,可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前者指社会政策指向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后者指社会中需要某些专门化社会服务的群体)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直接面向所有的社会成员,后者知识面像某些专门的群体B从运作方式看,可分为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普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不考虑个人需求的差异,而向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异的福利服务。选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有针对性的帮助社会中某些具有特殊困难的个体成员)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将整个群体都确定为社会政策行动的对象,而不论其中的成员是否真正具有特殊的困难,而后者则是要看一个人是否真有特殊困难
11 普遍性福利模式与选择性福利模式: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全体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管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相应的需要。(A利:社会福利对象的面宽,操作较简单能够防止或降低贫困烙印,更好的促进社会整合,降低因分配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矛盾。B弊开支巨大,效率和效果不好,因为给并不是真正困难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会导致福利资源的浪费)选择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那些人真的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A利:能够集中使用福利资源,从而提高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避免或降低福利资源都无效使用,降低普通人对福利的依赖,有较好的分配效果B弊:需要有专门的受益者选择机制,操作较复杂,若受益对象选择失误,即可能导致福利资源都无效使用,有可能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排除在外,较难避免贫困烙印)
12 社会政策的受益者: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具体获得好处的的个人或群体。从狭义的角度看,等同于社会政策的对象。广义的角度看,还包括从各项社会政策中间接收益的个人和群体。直接受益者:一项社会行动直接帮助的对象。间接受益者:从一向、项社会行动中是激活得好处的其他个人和群体。
13 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事实分析是通过对客观情况的分析,发现或预测社会政策事实上的受益者,以及受益者确定的原则及方式。其中包括对受益者人群及范围的分析和对受益者确定过程的事实分析,也就是那些人获得了利益,是如何或得的。
14 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价值及道德的分析:首先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社会政策的收益事实上体现了该社会所公认的基本社会价值。当代社会推崇的基本价值一般有: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平等,社会关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基本的价值。其次,社会政策的道德分析主要是看福利受益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15 社会政策的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个人或群体。受损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当纳税人认为政府的社会政策是一种道德行为时,纳税光荣的观念会更加深入人心;而当他们认为政府的社会政策不恰当的鼓励了非道德行为时,则可能产生更强烈的利益损失感。受损者对社会政策的反应:首先,一些人可能会因其眼前的个人利益的受损而逃避自己的责任。其次,从政治方面看,在实行普选制的国家中,税负较高的群体可能更多支持减税立场的竞选者。再有,在经济活动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国际投资可能更多流向税费率比较低 的国家或地区。
16 弱势群体:社会中各类由于各种原因而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群体。包括以下几种含义:1活动能力相对低下2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3往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4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一般说来,在当代社会中,残疾人,老年人,文化技术水平低下者,失业者等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经济机会的群体一般会被看成是弱势群体(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
17 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1)福利救助,最基本的方式(现金,实物,服务救助)(2)提供机会1提供直接就业机会2通过立法消除歧视(3)增能:提升自身的能力
18 资源,一般是指维持某种自然或社会过程所必须的物质条件。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它的形式有:资金性资源和非……
19 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1税收2专项收费:优点(较灵活,便于基层政府和社会祖师根据当地的需求情况来调节)缺点(不易统一管理,一些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再设立收费项目时任意性太大,百姓负担重)3 国债,利用外资及其他各种途径筹集资金。
20 非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①社会集资②志愿者服务③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21 政府社会支出: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做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衡量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支出水平常用三类指标:①人均支出额:政府社会支出总额/总人口②政府社会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总额的比例:(社会支出额/政府财政支出总额)x100%③政府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政府社会支出/GDP)x100% (预算内社会支出和预算外社会支出)
22 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其他资助方式:①减免税费②人员调配和物资调拨
23 社会政策的其他经费来源:①项目配套资金②社会保险基金③国际援助④民间投入
24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重要性: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再有,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25 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需求导向型和预算约束型。需求导向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优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满足社会福利的需求。缺点:容易导致财政支出不断膨胀,使政府财政压力增大,并由于税收越来越高而导致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纳税人的不满。 预算约束型: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结合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计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优点:约束了政府社会支出的过度膨胀。缺点;给一些国家带来了福利水平下降,贫困问题增多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的问题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有三个角色:服务的受益者、社会服务机构、政府或其他民间资助者)有多种模式:①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放与服务供应方合一)优点:保证有稳定和充分的服务供给,能够按纯福利的方式提供服务,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服务的公共性,避免政府的公共资金流入私人机构。缺点:可能导致服务机构的高开支和地保障,进而加大政府公共开支的膨胀,同时还可能降低服务质量。②政府补贴供应方(一般的补贴服务机构和按服务项目而向服务机构提供专门性补贴)。优点:节约公共资金的投入,在福利性服务方面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有利于政府对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提出要求和实施宏观控制。缺点:需求方很难处于“服务购买者”的自主地位,没有自主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利,可能导致使未来自政府机构的检查评估流于形式。③政府补贴需求方。优点:有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利,可使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缺点:政府要面对更加众多的个体福利申请者,“消费者”很难对服务机构的真实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估,进而扭曲本来应该有的市场选择机制。
26 社会政策行动的纯福利模式与准市场模式。出福利模式: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需直接付费。优点: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求,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求。缺点: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大量的浪费,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也降低,政府对福利型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准市场模式: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优点:一是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二是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求。缺点:必须承担更多的个人付费,可能损害对弱势人群的社会保护。
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1.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一般包括是否采取政策行动,政策涉及的范围和水平,资源调动方式,制度设计,组织设计以及其他配套政策等一系列的内容。
2.社会政策的决策层次:宏观政策决策,技术手段设计,运行方案设计。
3.社会政策的决策模式:按决策民主化程度分A集中型决策模式B民主型决策模式
A优点:成本低,效率高。缺点:在缺乏民主有效参与和监督的情况下更容易偏离真实的公共目标。B优点: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公共政策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并且得到多数人拥护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将更加顺利。缺点:成本偏高,效率较低,,并且不能绝对避免被少数人利用而使公共政策偏离公共目标。
4. 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政府和政策的目标、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
5. 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公共舆论及大众传媒、领导人偏好及主管部门的影响、突发事件。
6. 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内容
实质内容:
①政策的可能性:在财务、技术、人员和组织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实施政策的条件。
②政策的合理性: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看,此项政策是佛是最合理的方式。
③政策的有效性:此项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过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
④政策的可接受性:实施此项政策的后果会带来哪些新的问题,其结果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这些负面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公众、领导人和相关组织所接受或容忍。
主要方面:
① 经济可行性:即财政上的可能性及政策可能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后果。
② 政治可行性:即社会政策可能对政府,政党或领导人产生的政治影响。
③ 技术可行性:即社会政策在技术上的可实施性。
7. 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
① 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A. 组织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相关的信息
B. 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从掌握确实情况,包括需求的程度和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
C. 初步评估该问题可能在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的后果,以及对执政党和政府的影响程度
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A.基线调查B.初步方案设计C.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
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一般内容包括方法特点、结果。从政治、经济、技术方面进行研究。
社会政策的试点:选点,展开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总结及效果评估。
⑤ 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A.审批B.文本发布:确定社会政策的文本的形式;社会政策文本发布的方式。
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
1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细则
a指定的主要方式:1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语义和操作化解释2社会政策规划:具体的行动计划3政策行动的程序化4附加规定
b一般内容:1受益者资格及其认定方式2对收益标准的具体规定3受益者及相关机构权利义务具体规定4其他配套政策及措施的设计和运行
2社会政策的宣传
a意义1是为了让广大社会成员了解社会政策的目标,原则及社会意义,从而在政治上自觉地支持政府的行动2通过宣传而使社会成员明确并主动和自己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应负的责任3通过宣传使人们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申请福利帮助的条件4可以使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行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使整个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透明度增大,从而减少机构和官员行动的任意性和不合理行为,使其行动的效益和效率都得到提高。
b方式:最基本的是将政府社会政策文本及其实施细则及时公布于众,还可以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反复宣传,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专业化解释,印制和分发各种简明手册,上传到网上供大家查询。
C角度1以政策和机构为中心的宣传2从服务对象角度的宣传
3社会政策行动管理双重目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基本原则:社会效益原则和经济效率原则并重
5社会政策行动的三个层次:行动管理层次(政府)行业管理层次(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社会服务)
6社会政策行动的两个对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7社会政策管理的组织模式:1这回政策主管部门2跨部门的管理机构3社会政策项目的执行机构
8社会服务的管理体制:1政府管理体制2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合作管理体制3单位管理体制与社区管理体制4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体制。
9社会福利机构的的规章制度: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建设、社会福利机构的规章制度建设
10福利漏洞:
是指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社会福利资金流失和浪费,包括社会福利机构方面的漏洞(表现在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机构工作人员非正常的消耗公共资源)和服务对象方面的漏洞(福利受益者的行为偏差使福利资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左右包括受益者的不当受益、超标收益、重复收益以及受益转移)。
11改善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基本要求:通过优化运行机制而改善管理、通过组织机构的合理化而提供效率、通过提供技术手段而改善管理、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而改善管理、通过优化管理人员素质而改善管理、通过引人市场机制而提高管理效率。
12社会政策评估
=特点:有组织的行动、科学性和客观性、权威性
=意义:1社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施过程重要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而任何完善的决策和精致的计划都难以保证社会政策实施过程能够自动的按照计划进行。2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政策决策本身是一个不完善的过程,其产生的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可能是一个尚待实践检验的方案。3社会政策行动的效果常常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因此需要采用专门的政策评估行动来判断其效果。
=对社会政策过程的作用:1在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政策评估而帮助社会政策的执行者较全面的把握社会政策的进行及进展情况,尤其是及时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政策执行者能够准确的掌握社会政策行动的进程,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2可以使社会政策的执行者和决策者清楚地看到社会政策方案的阶段性效果,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收效,以便能够及时总结经验,为政策的调整、改革或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经验资料。3可以对社会政策的执行者加以监督,及时纠正某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掌握政策方面的偏差,是社会政策行动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素:一、主体,指评估行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有领导评估(最直接的评估方式)、这侧执行机构评估、专家评估和群众评估。领导评估好处:1了以缩短评估结果到政策制定及调整过程之间的时间。2可以使基层官员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更加重视社会政策行动。不足:领导人往往因为工作太忙或受专业知识的限制而无法对社会政策过程及其效果做出细致的调查分析,并且还可能因为个人偏好而在评估中出现偏差。社会政策执行者评估好处:大都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对政策方案本身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看得比较清楚。缺点:他们与所要评估的的社会政策关系密切,有时会使分析问题的视角受其业务工作的局限,他们与所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有利益上的关联,因而公众可能对其 评估的客观公正性提出质疑。专家评估好处:能够利用专家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门的调研及分析方法,且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里专门投入到评估工作中,能够做出较细致的评估工作,专家不是政策行动的当事人,可以增大评估的客观性。缺点:专家本人的价值立场和主观偏好,有时也会影响评估,还可能受到利益群体的影响,因没有直接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可能会缺乏直接感受,对这些行动的后果难以得到很深入的理解。群众评估好处:具备直接的经验,可以更好的避免个人价值和偏好的影响,及利益集团的左右。不足:评估过程的成本往往会提高,因评估需要比较复杂的调研和其他工作地组织安排否则容易出现偏差。二、对象:是指被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包括政策方案本身和政策实施的行动。三、内容:包括社会政策方案是否合理、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以及是否取得的预期的效果。
=标准:1行动标准、收效标准和效率标准。2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
=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主要环节:评估计划的拟定、评估者和评估机构的选定、评估的实施、评估报告的撰写
13社会政策变动的方式:社会政策的修订、改革和终止。
1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向城镇转移。
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
价值中立,韦伯赋予其两层含义:一,一旦课题按价值相关的原则选定,研究者就必须把价值放在服从的地位,而遵循事实材料所揭示的指导线索。二,应把事实事件与价值事件,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实际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命题区分开来。
公平的三种理解:第一,公平即平等,它所追求的是“同等的分享”第二,公平即公平本身,它追求的是“合理的分享”第三,公平即机会平等。
人道主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二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作为伦理道德的规范,人道主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二,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三,宣扬博爱,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友爱、关心、同情和团结。人权至少半扩以下因素:一是“人”包括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权利”指基本权利和自由;三是人权包括应当拥有和实际享有的基本权利;四是“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发展权;五是人的权利受一定的物质文化条件的制约;六是人权需要通过法律来保障,并且目前基本是属于国内法管辖的事项。人道主义与人权观,施来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举办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正是体现政府的这种基本责任。
“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一,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措施对经济活动实施国家干预,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大规模的再分配,拉动“有效需求”的增长,以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缓解了资本主义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二,70年代后期,推动以私有化、自由化和放松控制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行减税,减少政府开支,减少社会福利费用措施。三,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化、私有化政策造成了新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如何再发展的问题。
“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翻天覆地的世界,超越老牌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其总目标是:帮助公民在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变以及与自然关系等重大的时代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其口号一个是“无责任即五权利”一个是“无民主即无权威”。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对国家和政府进行改革,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建立新的混合经济。
“第三条道路”学派社会福利历年的要点:一,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制度采取了辩证的态度,二体处了责任与权利平衡的福利原则,无责任即无权利,三提倡积极的福利,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支柱,四主张用用“社会投资国家”取代“社会福利国家”。
第九章 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
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从其规模(存量)和速度(增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测量。社会政策水平的测量指标:社会福利投入指标、社会政策的直接成果测量和社会政策的收效测量等方面。社会政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是由其他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分配与市场分配的比例关系所共同决定的。影响社会政策的经济因素有:一经济发展水平,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到社会政策模式,三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社会政策产生着影响,四经济体制也对社会zh才体制和运行模式产生影响。
社会政策效率测量中的特殊性:首先,社会政策行动的产出难以用货币单位来测量。其次,各类社会政策行动之间的效率难以比较。再有,即使我们回到对同类社会政策行动的比较中,也会发现有很多的复杂情况,其关键问题:一是福利性社会服务的质量很难把握,二服务质量的测量很困难(原因:一福利机构没有动力,二服务对象要求不高)
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基本要求:一在社会政策领域中重视效率问题,二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公共管理体制,三利用各种方法对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进行测量和分析(同类行动比较法,评估法),四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市场机制。
社会政策在再分配过程中的作用: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税收”----社会开支中,在这一过程中,各类群体的贡献额和收益额不一致,因此可以达到再分配的作用。消极作用:并非所有的社会政策都有一定明显的再分配意义,并且并非所有通过社会政策实施的再分配都是有利于穷人的。
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一实施社会政策将有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保持社会稳定,从而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二社会政策以公平的价值为基础,可以营造集体主义的氛围,病促进社会整合,从而比较好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三通过实施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政策等积极的社会政策,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本的增大,进而对长期经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消极影响:一实施社会政策会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尤其是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会消耗较多的经济资源,从而使国内的投资率下降 二,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会增大劳动力成本,从而给出口贸易和吸引外来投资和不利影响 三,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体系可能会降低劳动者面对竞争的压力,从而可能导致部分人努力工作的动机下降 四,高水平的福利供给和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对国家福利的依赖,从而使上述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经济发展前提下社会政策的两种模式选择:一经济导向型福利模式:基本倾向是强调通过发展经济去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优: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缺:难以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中财富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二福利导向型模式:基本倾向是认为单靠经济增长难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难以满足下层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并常常使穷人的情况更糟,因此需要政府强化社会政策,扩大福利供给,提高社会保护水平,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各种需要。
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他的基本原则:一社会政策应该关注经济发展,二社会政策可以与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相互融合,三社会政策的重点领域。
第十章:社会政策的政治及社会分析
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主要是指社会政策在一个国家的政治行动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和对政治过程产生的影响。一社会政策与政治稳定: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二社会政策在达到政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一个政党的社会政策纲领是其赢得选举成功的重要条件。政府在评估各项社会政策的优先性时首先要考虑对选举的意义。
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角色的几种基本理论观点: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视角(被迫论)二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视角(主动论)三是新自由主义视角(最少论)四是“第三条道路”等学派的观点。
社会福利水平与政府社会、经济功能的关系: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直接由其国家社会、经济功能所决定的。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情况下,一个强社会功能的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一般会更高。
利益集团是指社会中具有某种共同特点,并因此而具有共同利益的人所构成的集团。
社会政策与利益集团的关系:首先,任何一项社会政策总是使一些群体受益较多,而另外一些群体受益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受益,甚至还可能有一些群体从中直接或简介地受到利益损失。其次,尽管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直接影响到个人和家庭,但是单个的社会成员在政府庞大的社会政策决策机构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社会成员往往会倾向于联合起来向政府施加影响,争取他们的利益。
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首先,在最简单的程度上是临时性的集体性活动。其次,在中等程度上看是具有某种长期组织形式的利益集团活动。再有,利益集团影响社会政策活动的最高程度是采取政治性的行动和长期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行动,以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社会政策方向和整个社会在社会政策方面的基本理念。
“公民参与“的意义:首先,对公民来说,参与体现公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公民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基本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其次,对政府来说,公民的广泛参与也是其社会政策能够合理制定并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
公民参与的方式:政治参与、意见参与、社会行动参与和资源投入等不同层次的方式。
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一公民的参与机会与参与意识直接影响着他们实际的参与活动,二公民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参与还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三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公民参与的基础。
不同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社会政策:一功能主义的社会政策分析视角,其基本立场是,社会福利是社会的功能需要,在现代工业化国家中由国家来承当社会福利事务是社会整合和社会发展的功能需要。二冲突学派的社会政策分析视角,基本视角是:强调在社会政策行动中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的冲突,其基本的观点是认为社会政策的过程是各个利益集团协商和妥协的结果。三性别视角的社会政策分析,基本观点是,当代社会中,女性受到男性的剥削,而现存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有利于男性的。
第十五章就业社会政策
1基本含义: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实行的以促进劳动就业、加强就业管理为主要形式,旨在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一种社会政策
2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的平稳运行,而就业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就业率和对劳动者实施就业保护等方面。
3政府就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4不同理论观点a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等经济学学派强调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就业机会。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对劳动力实施计划安置的理论与实践。C介于以上两种对立理论之间的是:市场机制加政府调节的就业理论与政策实践。D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的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E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政府适度干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好办法。
5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合理分配就业机会的政策、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政策、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6城镇就业制度的改革阶段:一是重点推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二是开始触及固定工制度,推行劳动合同制。核心内容就是要推行劳动合同制,既以劳动合同的形似明确劳动关系。三是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有企业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相结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工作。
7我国形成促进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一是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以重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取向的扶持政策;三是以实现劳动力与就业需求合理匹配为取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四是以减少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五是以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为取向的社会保障政策。
8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下劳动制度的基本情况:集体经济是农村劳动力最主要的就业渠道、集体经济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劳动就业时间。长处是较为彻底的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弊端表现在滋生了平均主义思想,严重的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9现阶段农村就业政策的基本要点:第一从事农业生产仍然是农村劳动力最主要的就业形势,第二鼓励农村中非农经济的发展,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放宽城乡限制,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第四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本文关键词:社会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0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490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a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