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政府经济学判断题_政府经济学选择题_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发布时间:2016-08-10 04:02

  本文关键词:政府经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时间:2013-08-27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            政府收入的概念
所谓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在我国,政府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财源,包括预算内收入(指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指不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而所谓狭义的政府收入则是指政府预算收入。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收入即是指狭义的政府预算收入。
 
二、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
首先,政府收入是政府理经济的重要环节。只要政府收入政策设计合理,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使财源更加充裕。其次,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门,公共物品的生产需要消耗资源,这就必然形成政府的公共支出,而政府公共支出的前提,就是必须先有收入。再次,政府收入也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由于政府收入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和所有者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的,所以,政府可以通过运用收入手段,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三、政府收入的内容
  政府收入的内容主要有税收、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等。
  1、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所谓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无偿性是“税收三性”的核心。所谓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并非是一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谓固定性,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范围和征收标准,便于征纳双方共同遵守。税收固定性是政府公共收入的需要,它既包括在征收时间上的连续性,也包括征收比例的限定性。“税收三性”是政府税收区别于其他政府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也是鉴别一种公共收入是不是税收的基本尺度。
  2、公共收费,公共收费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它是以政府提供某种产品和服务为前提的,根据受益大小和服务成本来收费。
  3、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依靠资本所有权取得的收入。国有资产是政府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或者是凭借法律规定和接受馈赠取得的财产和财产权力。
  4、债务收入,当税收、收费、国有资产收益等收入无法满足政府财政支出需要时,就有必要预支“未来”收入,即举借债务。举债的主要形式是发行政府公债。公债的发行实质上是一个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不论政府举债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还是筹集建设资金,这种分配的结果,都表现为国民收入从认购者手中转向政府手中,在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的同时,减少了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财力。一般而言,政府因发行公债而产生的债务负担,尤其是利息负担,要靠未来政府收入的增长来解决,因此,通常又把公债视为未来的税收。
 
四、政府收入的组织原则
  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
  2、利益兼顾的原则
  3、合理负担的原则
  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五、政府收入规模的含义
  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也被称为政府收入的数量界限。一般认为,,政府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较为理想的指标。
 
六、政府收入效应的含义
  所谓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因为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手段是税收,而税收并不是社会成员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缴纳,它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通过法律强制性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其收取的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中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减少了纳税人的可直接用于消费、储蓄和投资的收入量。同时,政府对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征收流转税,必然使的企业和个人利用税收转嫁机制,将税收计入商品的销售价格,从而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也就又进一步诱使消费者对其所要购买的商品进行重新比较与选择。而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企业和个人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经济当中的产品结构乃至产业结构也就实现了一个新的调整。
  由于政府收入对经济会产生上述效应,政府可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经济目标。从总体上分析,政府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2、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为取得收入而向纳税人征税,导致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纳税人对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七、税收制度及构成
  所谓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税收制度的构成主要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一)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税目,是指各个税种所确定的具体征税项目。
  (二)纳税人。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税法规定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三)税率。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八、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资源税类、财产税类和行为税类
  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类方法。我国通常将税种分为五大类,即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资源税类、财产税类和行为税类。
  (一)流转税类
  流转税类,是指以发生在流通领域内的商品或非商品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税种的总称。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二)所得税类
  所得税类,是指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三)资源税类
  资源税类,是指以资源的级差收入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税种,如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四)财产税类
  财产税类,是指以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税种的总称,如房产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
  (五)行为税类
  行为税类,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如印花税、证券交易税等。
 
九、税负转嫁
  所谓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第二,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也就是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客观结果,必然是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
  第三,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税负转嫁与逃避国家税收有着本质的区别。
 
十、税收归宿
  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在现实经济过程中,税负转嫁往往不是一次转嫁给消费者,而是通过多次转嫁,最终落在消费者头上,此时税收的归宿就是消费者。对于那些不能转嫁的税收,其纳税人就是该税的直接承担者。前一种称为间接归宿,后一种称为直接归宿。
  税收归宿与税负转嫁的实质,都是研究税收负担的再分配问题。两者不同的是,税负转嫁主要研究的是税收负担再分配的过程,税收归宿主要研究的是税收负担再分配的结果。
 
十一、我国税制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是:
  (1)名义税率过高,不得不进行较多的税收优惠,导致税负不公平;
  (2)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个人所得税制度没有真正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税制,即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征收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分项征收不能将纳税人的各项所得综合计算征收,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基本原则;对不同收入来源采取不同的税率和扣除方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来逃避税收;减免税项目过多,减免税政策不规范、不完善,实际执行中漏洞大,难以监管等;
  (4)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难以体现税制透明的原则。
 
十二、我国现有税制的改革和调整
  (1)应当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同一实行法人所得税,降低名义税率;
  (2)逐步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
  (3)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将分类征收制改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制度;
  (4)清理和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
  (5)适时开征新税种,调整和减并原有税种,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十三、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十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1、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划分
  2、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
  3、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监管的内容
 
十五、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思路
  1、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所有者权益和所出资企业各项合法权益;
  2、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3、继续探索按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途径和做法,加大企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建立职业化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参加国有企业管理;
  4、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
  5、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十六、近期内行政规费的改革的重点是
  1、对现有的行政规费进行清理。以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事权范围为标准,取消所有与政府职能无关的行政规费和未经批准的行政规费;对一些具有税收性质,或便于用税收方式征收的行政收费实行“费改税”,对仍需保留的各项行政规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在对行政规费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制定科学严格的行政规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为行政规费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依据。
  3、改革计划管理办法。即:将行政规费计划管理上升到行政规费预算管理,制定统一的编制单位行政规费年度收支预算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要求有行政规费的单位,年初必须按规定编制年度收支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按月向财政部门提供收支情况报表。
  4、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国家行政规费管理条例》。依法加强行政规费管理,及时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维护国家财政分配秩序。
5、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现行复式预算体系,大力推行部门预算,为建立统一的国家预算,将行政规费彻底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积极创造条件。
 
十七、债务收入含义
  政府债务收入就是政府举借的债,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或合同的规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公债是政府债务收入的主要形式,也是政府财政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正确的理解公债的概念,必须将其与几个相关的概念区分开,诸如公债与私债、公债与国债、公债与政府信用、公债与税收等。
 
十八、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公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政府债务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类型。不同生产关系,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其举借公债的规模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由于资本主义公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子,是将生产经营资本转用于非生产性方面,这样相对于其经济规模来说,资本主义赤字公债的举借就应小一些。社会主义公债则不同,它主要用于筹集建设资金,而且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对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的危害性可能相对小一些。这样,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规模可以相对大些。当然,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也有其客观限制,并不是因为公债收入被用于经济建设而例外。
  3、安定政治背景。在不同样经济发展水平和同样生产关系情况下,不同的政治背景决定着不同的公债发行量限量。
  4、国家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财政赤字的规模,而对财政赤字的存在则是公债产生的最初动因。
  5、财政政策选择。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实行何种财政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债的规模。财政政策通常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规模就小,公债规模也会相对减小;但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必然以扩大公债发行为条件。我国近几年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就是靠发行公债来支撑的。
  6、金融市场状况。公债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操作的,而公开市场业务能否顺利进行要看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
  7、公债管理水平。
 
十九、政府预算的含义
  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按资金的性质,分门别类地将财政资金编制在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财政收支表格中;就内容而言,政府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规模;究其效力来说,政府预算必须经过立法机关的审批才能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二十、政府预算的特征
  (一)年度计划性。政府预算是对未来一个预算年度内预算收入和支出的计划做出安排。计划具有预测性,预测性是指政府通过编制预算可以对预算收支规模、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做出事前的设想和预计。
  (二)法律性。政府预算的法律性,是指政府预算的成立和执行结果,都要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政府预算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审批之后,就形成反映国家集中性分配资金的法律性规范。
  (三)集中性。为了保证履行各级政府职能的需要,预算资金必须统筹兼顾、重点安排。各级政府预算资金的规模、来源、去向、收支结构比例和平衡,由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以确定。
  (四)公开性。预算作为公开性的法律文件,其内容必须明确,以便于全社会公众及其代表能理解、审查;同时,政府预算收支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决算的全过程也须向公众全面公开。政府预算的公开性所采用的形式是向全社会公布其预、决算报告。政府预算不仅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审批,预算草案经审议通过后还要通过新闻媒介向全社会公众公布。
 
二十一、政府决算
  (一)政府决算的含义
  政府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财政部应在每年的第四季度编制决算草案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报送期限,制发中央各部门决算、地方决算及其他有关决算的报表格式。
  (二)政府决算管理
  政府决算管理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政府决算的部署;
  2、年终清理和结;
  3、政府决算的编制;
  4、政府决算的审查和批准。
 
二十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在我国,国家的各项职能是由各级政府共同完成的。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完成本级承担的政治和经济任务,必须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支配权和财政管理权。一般而言,各级政府的事权应与财权相适应。
 
二十三、中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种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政府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差别通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或上一级地方政府向下一级地方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有:
  1、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的分税制改革采取的是分步推进、逐步到位的“渐进式”策略。在转移支付制度上的表现是采取“存量不动、增量调节”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税收返还制度。
  2、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中央财政收入的情况,中央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采用比较规范的办法,重点解决一些困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困难。
 
二十四、我国预算外资金制度的改革
  近期内预算外资金改革的重点是:
  1、对现有的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
  2、在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制定科学严格的预算外资金支出范围和标准。
  3、改革计划管理办法。
  4、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现行复式预算体系,大力推行部门预算,为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将预算外资金彻底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积极创造条件。
 
二十五、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目标
  (一)经济增长
  在经济学界,经济增长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剔除价格因素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者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另一种说法是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增加。和前者相比,后者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经济增长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追求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追求经济增长并不是谋求经济的高增长,而是经济的适度增长。
  一般而言,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的扩张,即一国GDP的增长。但是一国的经济增长必须与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保持市场物价稳定
  保持市场物价稳定通常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物价总水平过高或过低,对于经济的发展与稳定都是不利的。因此各个都把物价稳定作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收入公平分配
  公平分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和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社会成员之间和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公平分配是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一种重要目标。
  (四)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与失业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凡是有工作能力的并且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工作资格的人均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的一种社会就业状态。
  就业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许多国家的政府之所以要将充分就业作为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目标,其原因有三:首先,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其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次,人们工作的权力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视保障其公民的工作权力得以实现;再次,充分就业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安定与稳定的重要前提。
  (五)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指在按照复式记账原理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在量上平衡对等关系。
 
二十六、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
  (一)法律手段
  在各种调控手段中,法律手段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其他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两个特征:普遍性和抽象性。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性手段,法律规则保证了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得以形成一种基本的经济秩序,这是社会经济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是主要手段。这些经济手段,通常也被称为经济杠杆。政府通过适当地运用这些经济杠杆,可以对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产生某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而“诱导”他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符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所要求的方向。与法律手段相比,经济手段具有较多的弹性和灵活性,可以适用于各种具体情况。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经济手段在宏观调控这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当事人除了服从命令外,没有其他余地的选择,这样,经济当事人往往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控制是行政手段的典型形式。在计划经济下,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可以很快显现,时滞较短,但行政手段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即造成当事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经济丧失活力。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视发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除了必要,一般要尽可能少地使用行政手段。
  就调控的方式而言,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属于间接调控手段,行政手段属于直接调控手段。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间接调控手段是间接地作用于调控目标,即在调控手段与调控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中间目标。调控手段首先作用于目标的,再经由中间目标作用于最终目标。直接调控手段是直接作用于目标的,并不存在中间目标。其次,间接调控手段具有一定的弹性,经济当事人可以独立地做出自己的经济决策,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相反,直接调控手段缺乏弹性,它直接规定了当事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没有选择余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手段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好间接调控手段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任务。
 
二十七、财政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对财政政策的理解有三个要点:一是财政政策的行为主体是政府。二是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规律,以财政理论为依据制定的。三是政策应包括“选择作为”和“选择不作为”两个方面。
 
二十八、财政政策的手段
  1、税收。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手段之一。从调节总供给来说,减少税收可以增加企业的可支配税后留利,有利于企业投资增加供给;反之则抑制总供给的增加。从调节总需求来说,减少税收将相应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的收入,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加了社会总需求;相反增加税收就减少了社会总需求。
  2、国债。国债是国家根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国债还是政府财政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3、购买支出。购买支出包括政府的直接消费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4、转移支出。我国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形式有社会保障、财政补贴等。
  5、国家预算政策。一国财政收支结构及其差额是通过编制预算来实现,预算反映了政府财政政策的意图和目标。 
 
二十九、货币政策概念
  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根据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我们将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均衡性货币政策。
 
三十、国际税收的含义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分别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权益分配关系。国际税收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一)国际税收是一种税收活动,不能脱离国家而存在;
  (二)国际税收是有特定含义的税收活动,凡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财权利益的税收活动才属于国际税收;
  (三)国际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本文关键词:政府经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0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90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a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