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职称论文 >

计算机工程硕士论文_代写在职研究生论文_GCT工程硕士论文范例精选

发布时间:2016-06-25 10:03

  本文关键词:工程硕士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GCT工程硕士论文范例精选

工程硕士培养中实践环节与课堂授课的有机结合

一、引言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工程设计建立部门和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其培养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工程领域的实践,侧重于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原则是工程硕士生质量的公正尺度,而在各类能力中,实践能力(或称动手能力)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最直接、最基础、最基本、最独具特色与优势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挑战,企事业单位面临的竞争越来越严峻,人才始终是企事业单位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关键因素。要想赢得竞争,必须有大批掌握最新科技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共识,而从企事业单位中挑选有工程实际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前途的科技研发和工程设计人员报考工程硕士是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从几年来的培养过程看,在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特点不明显,与普通工学硕士的培养方法相比无明显区别,缺乏自己的特色。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中明确指出:“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它与现行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鉴于此,工程硕士的培养就要特别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提供更多课程实践、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等亲身动手感受的机会,使他们将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经验返回课堂,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使自己总结和积累和经验达到升华[2]。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长其他能力,提高工程硕士生创造性、主动性、责任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广泛的可迁移性技能(Transferable Competence)。

送培单位要求工程硕士生尽快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设计、生产和建设第一线,而传统“重课堂灌输,轻自主动手“的教育模式和脱离社会实践的应试教育是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需求。培养高校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努力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已经成为工程硕士教育改革中的头等大事之一。

在目前工程硕士绝大部分的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大多数被截然分开。实践课与课堂授课分别分配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师、时间、空间、教材各自独立。各实践环节与课堂授课难以交融,难以相长,形成两张皮。按传统看法,课堂上主要应由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传授知识给学生,课堂基本就成为老师填鸭式满堂灌和学生应考式的满堂记的场所,而实践教学天经地义地应由实验课老师在实验室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遏制了学生即时动手和主动配合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利于调动自身已储存的知识与经验,不利于将本科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进行融合贯通,而且会影响到对硕士学习阶段知识的理解和把拟于。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有依赖思想,甚至全盘接受,使得自己无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全面地判断,影响了正确接受所学知识的程度;二是由于习惯于直接从教师的传授中接受知识,并不需要经过自己的动手进行消化,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独立思考和自主决断的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正是一条有利于培养工程硕士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谈几点看法。

二、创造使实践与授课融洽的教学环境

从广义上讲,在工程硕士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活动可以无处不在。而从工程硕士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课程设置和教学考核体系等方面上看,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分离,主要体现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实践环节上。要加强对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该逐步缩小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区别,把实践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也把课堂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之中,这就需要创造一个使实践与授课融洽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给教师创造一种机制,以鼓励授课教师上实验课、带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结合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授课,鼓励教师到实验室、设计室、研发室甚至工程现场授课,鼓励教师边授课边演示实验边让学生动手。实现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向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演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应该缩小教室与实验室的区别,给授课教室创造实验环境,给实验室创造授课环境。有条件可以做到每个听课的学生配一套实验装置,或多个学生一套,让学生可以边听课边动手;没条件可以在讲台上配一套实验装置,让学生可以边听课边观察实验。在实验室除了配置黑板或白板外,最好能配置投影仪。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与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进一步看,对任一实践环节都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实践训练与授课的环境和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相当大部分的课时是放在校外,因此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好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三、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提高工程硕士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能想象一个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差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的学生。从理想状态看,当然最好是由懂实践的理论家和有理论修养的实践家来充当工程硕士的师资。但是,工程硕士的师资基本上都是高校的教师,而充当工程硕士的师资。但是,工程硕士的师资基本上都是高校的教师,而充当工程硕士的高校教师大都是建国后和七、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接受的还是计划经济指导下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应试能力强,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差,尤其在科技研发及其促进科技转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还不如有些工程硕士生。不少中老年教师习惯于埋头做学问,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少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承担者和指导者,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群体教学模式,缩小学术知识型教师与技能技术型教师的差别,要围绕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实践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实践,善于实践,勇于创新,增强独立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积极开展科会项目研发和工程技术项目设计活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特别对高新科技,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猛,教师先前所学的知识容易老化过时,如果没有持续不断地参加科技实践,就难以适应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可以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将自己在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中应用过或见到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介绍给学生。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实验小组中去共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推动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实践。

既是学术知识型又是技能技术型的教师已日益成为工程硕士生最为欢迎的新型教师。因此,教师要积极深入社会,主动与各行业各领域中的研究员、工程师、经济师、设计师合作教育和科研,将当前社会现实实践中的成败事例活生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实地考察,共同接受实践锻炼,从而在开放性的社会大课堂中增长师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思考、分析与参考,实现感生知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教师还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具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掌握制作实验教学软件的方法。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学校的校园网、实验室和图书馆要对工程硕士生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

工程硕士培养要想方设法拓宽高校与社会之间相互交流的渠道,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机制,,促进高校与社会师资的广泛交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另一方面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来校兼课,营造“学习、学习、再学习”和“实践、实验、再实践”的浓郁氛围。

建立健全工程硕士生的双导师制,高校导师应选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担任,企事业方的导师应由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担任,充分发挥双方导师学术专长和实践优势,使学生得到不同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训练。

四、在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

传统教学中,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便构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全部传媒要素。无感性观念,与实践脱节,学生容易成为“书呆子”,动手能力差,思维定式,创造力不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不断进步,教学手段由传统静态的黑板、模型、标本、图表等发展为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白板、视频图像、幻灯动画和虚拟现实等。将现代科技引用到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媒体的可动态交互、可无限重用、可无程异地传递等特性,通过校园网、城域网、行业网络平台,应用网络课件,建立虚拟实验室,仿真工程作业现场,模拟生产操作流程,剖析实际案例,即可打破了实验和实践环境所受到的时间空间、人力财力、仪器设备、易耗材料等资源的限制,又可实现对实践教学内容科学、生动、直观、迅速的组织和传递,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授课和实验的教学效果,为认知过程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1997年。

[2]卢玺等,加强过程管理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工作,2000年。


  本文关键词:工程硕士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1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ongguanliyi/61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0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