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数据库 >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6-03-21 16:10

本文关键词:财政学试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3-11-08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财政分配: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2.   专卖收入: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3.   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而构成的

财政收入。
4.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它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

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
5.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6.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7.   公共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主要指公共部门向整个社会的成员提供的产品,具有共同受

益与消费的特点,如国防。
8.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的本质反映。
9.   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

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

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
11.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

险等方面的支出。
12.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

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

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13.公共劳务收费法: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14.行政管理支出: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15.教育事业费:主要指各级教育部们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

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
16.定员定额管理:是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限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制度


17.间接调控: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条件,并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

用,来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P.107)
18.直接调控: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投资的状态,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全社会

的投资达到优化状态。
19.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20.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它是一国居民的基本保障,即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

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21.社会救助: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它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类型。
22.现收现付制: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
23.完全基金制: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
24.部分基金制: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它既可以解决现收现付制下的缴费率随支

出的增加频率调整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完全基金制下的缴费负担过重的问题。
25.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26.财政贴息:指国家财政对某些单位企业或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补贴,其实质是对企业

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27.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法定形式,集中的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从动态看,财政收入是组织财政收入、筹集

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看,财政收入是一部分社会资金。
28.税收收入:是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它是国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收入,约占财政收

入的90%左右。
29.债务收入:指国家财政以信用形式,发行国内外公债所取得的财政收入,现已占财政收入相当大的比例,是不可或缺的

财政收入。
30.规费收入: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居民或单位提供特殊服务时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如工商执照费、商品检验费、户口证

书费等。
31.国民收入:是指社会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资料耗费后的剩余部分,即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包括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剩

余产品价值,简称为V+M。
32.经验数据法:是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

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
33.要素分析法:是指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财政基本需求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

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
34.财政集中率:即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可以用F/M公式表示,其中F表示财政收入,M表示剩余产品价值量,它

影响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
35.单一税制:是指由一个税类或几个税种构成的税收体系。
36.复合税制: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体系,这些税类税种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37.增值税:是指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38.消费税:是指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
39.营业税:是指对在我国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其营业额征税的一个税种


40.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国家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并直接调

节企业利益的一个重要税种。
41.个人所得税:是指对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和虽不在我国居住,但有来源于我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42.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

之间对税收的分配关系。
43.属地原则:指选择地域概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其权力的指导原则。
44.属人原则:指选择人员概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其权力的指导原则。
45.地域管辖权:是指按照属地原则建立起来的税收管辖权,又称属地管辖权或税收收入来源管辖权。
46.居民(公民)管辖权:是指按照属人原则所确立的税收管辖权,它可以分为居民管辖权或公民管辖权。
47.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

的税收。
48.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两种税收管辖权的交叉时,行使居民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

认跨国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管辖权国家所缴纳的税收来借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一种形式。P.250)
49.抵免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在对本国纳税人国内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以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税

款的方式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50.税收饶让:也称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

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
51.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经由政府

间谈判,所签订的确定各自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书面协议。
52.国有资产:是指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是国家依据法律取得,或由于资金投入,资产收益,接受馈赠而取得的

资产。
53.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有经济和使用价值的资产,它可以为其所有者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或提供某种权利


54.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资产。其实物形态即资产的自然形态,其价值形态只有与其他资产进行商品

交换时才表现出来。
55.动产:是指能够自由移动其位置,而不致改变其性质、形状或不损毁其经济价值的资产。
5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的划分方法、管理机构设

置等,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基本制度。
57.利改税:是指将原来的企业与企业收入形式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利润改为以税收形式缴纳。
58.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指在坚持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变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经过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

之间一对一谈判确定承包条件,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以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企业作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一种企业经营体制。简称承包制。
59.税利分流:是指国家依据其所具有的双重权力,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采用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参与,从而建立起

一种国家与企业之间规范化的分配关系。这是我国在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换时期,采用的一种国家与

国有企业之间特有的分配方式。
60.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

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61.国债规模: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国债的负担和国债的限度

两方面内容。
62.货币国债: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发行的国债,可以分为本币、外币、黄金三种。
63.实物国债:是指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发行并以实物还本付息的国债。其实物一般为关系国计民生或实际处于硬通货地位的

物品。
64.折实国债:是指以若干种类和数量的实物作为综合计量单位,折合市价发行国债并归还本息,是介于货币和实物国债之

间的一种形式。
65.偿债基金:是由政府预算设置的用以偿还国债的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付专款设立基金,专门用以偿还国债,

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66.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平衡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

划管理的工具。
67.单式预算 :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68.复式预算  :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

对照表。复式预算的典型形式是双重预算,即按经济性质把财政收支分别编入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69.基数预算  :是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上年财政收支执行数为基础,再考虑新的年度国家经济发展

情况加以调整确定。
70.零基预算   :是对新的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收支执行情况,而是以“零”为基础,结

合经济发展情况及财力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71.效绩预算  :是指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形式。其特点是以成本—效

益比较的方法,对每个支出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估。
72.国家预算法 :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

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73.预算调整 :是指经过批准的各项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

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改变。
74.预算外资金  是指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

资金。它的性质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资金。
75.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是规定一国预算的组成体系,处理各项预算的财政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

的一项重要制度。
76.分税制   是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

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77.转移支付  是指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转作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
78.统收统支地方政府负责组织的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政府的各项支出统一由中央拨付,也称“收支两条线”的办法。
79.分类分成    是指将地方组织的全部预算收入,分解成若干个项目,逐项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方法。
80.总额分成   是指将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按一定比例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成。分成比例一般根据中央批准的地方预算

支出占其收入总额的百分比确定。
81.大包干  大包干办法就是在核定的预算收支基础上,对于收大于支的地区,将收入的一部分采用一定办法包干上解中央

;支大于收的地区,对其收不抵支的差额由中央包干补助。
82.财政平衡   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略有结余属于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属于基本平衡,财政平衡的目标是基

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83.硬赤字   是指以:“赤字=(经常收入+ 债务收入)—(经常支出+ 债务支出)”的口径计算的赤字。即债务收入计入

经常收入,相应地债务还本付息也计入经常财政支出。
84.软赤字    是指以:“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的口径计算的赤字。即债务收入不计入经常收入,相应地债务还本

付息也不计入经常财政支出。但利息的支出却列入经常支出。
85.宏观财政政策  也称总量财政政策,它是对经济总量发生作用,影响经济总量增减变化的政策。它包括膨胀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86.微观财政政策   也称为个量财政政策,它是对有关经济个量发生作用,只影响经济个量增减变化的政策。
87.中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财政政策。
88.自动稳定财政政策  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89.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是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助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90.财政政策工具  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财政补贴等。
91.法定存款准备金   它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率,将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本部门不得自

行使用。
92.公开市场业务   是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优价证券进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方式。
93.时滞性  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的现象。主要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种。
 

相关推荐:

财政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财政学复习试题及答案(二)

本文关键词:财政学试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cizhici/36911.html

上一篇:财政学试卷  
下一篇:综合测评个人小结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5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